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思想的高台 生命的高处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思想的高台 生命的高处 发布时间:2010-3-19 0:00:00   作者:魏思思 李永明  
  经常会问自己,如何通往生命的高处?一定要有自由的思想、开放的人格及不懈的追求,三者齐备,方成其高。在往生命高处的攀缘中,冯潞先生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只是没有想到,一个人的足迹能走这么远。当我们还留恋于凡尘琐事的时候,他已经背着行囊远行了。八千里太行的每个角落,都有其单薄而刚毅的身影,晋东南的一草一木,在他笔下缓缓凝成六十万言的《高台上的中国》。   《高台上的中国》是冯潞先生继《晋东南密码》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从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全方位探寻和展现了晋东南山地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探寻和展现,已超脱对故土的赞颂和讴歌,升华为对一种普世文明的追求。究其内涵,至少有三个层面的价值:   以开放的胸怀来描绘地域文化的微观图景。   冯潞先生的作品价值不在于坐而论道,而是以在路上的心态,不知疲惫地完成精神的求索,用一个个跋涉的清晨和黄昏来作为叩问的基石。他是在寻找晋文化特别是晋东南文化的基因,是在描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图谱。不拘于一时一事的困扰,胸怀万丈丘壑,在用理想勾勒出的文化版图上,用鲜活的实例填充上斑斓的色彩。上党高台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伴随着微笑的乡土俗语,村落舞台上悠扬顿挫的戏曲小调,都成为他构建山地文化的演绎程式。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那些高台的历史风云及民众生活才会如此鲜活地跃动在我们的面前。   挖掘出山地文化之于中华文化的支撑意义。   冯潞先生是幸运的,他生在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晋东南地区,长在书香世家,对这里的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炎帝从这里走下羊头山,走向汾河谷地,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脉;抗战的烽火在这里点燃,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探寻这些文化细节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给山地文化正名,更在于明晰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支撑。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冯潞先生在没有充分论据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在作品中直接道出山地文化的源头、支撑作用的,但从其作品中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文章的暗含之意:对于拥有广袤内陆国土的中国来说,山地文化是河流文化的源头,河流文化是海洋文化的源头,海洋文化之中蕴含着山地文化的诸多精髓,是山地文化在精神上的延续和创新。中华文明由内陆向海洋,由封闭到包容,由遗忘到复兴,形成如今独特的文化品格,山地文化功不可没。   为山地文化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辉大道。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高台上的中国》里看不到大批判或大赞美,唯一贯穿全书的是作者那颗始终饱含大爱的心,他把这种爱化作冷静的分析、理性的探寻,默默地为故乡的山地文化寻找一扇开放的门。在文化源流与前途的求索中,许多人“走进去”,许多人“走出来”,即使付出了很多心血,这种探寻的路也可能越走越窄,越走越迷茫。唯有他,深深走入高台文化的内在,又一路提携,如呵护婴儿般把高台文化带给这个开放的世界。这世界需要发现,更需要融合。晋城、长治,这两颗镶嵌在晋东南高台上的璀璨明珠,已经挟着一路风尘,匆匆与世界会面了。而一出手就摘得全国魅力城市的桂冠,其功劳除却百万上党儿女的奉献,应该还有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吧。山地文化的精髓已经开始闪光,它正在以兼容并包、吐纳古今、更加多元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新时代的到来。   毋庸讳言,倾十年心血成一家之言,此种探索是艰辛的,孤独的,但唯其艰辛,更显探索的价值,唯其孤独,更显学者的风范。在这样一个喧躁的时代,冯潞先生为我们铺了一条踏踏实实的路,这条路,通向思想的高台。   (《高台上的中国》,冯潞著,三晋出版社2009 年6 月出版,定价3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