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文献为根基 科学求真知:一部全景式的《中国巫术通史》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文献为根基 科学求真知:一部全景式的《中国巫术通史》 发布时间:2016-8-8 13:46:37   作者:林日波  

  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人文社科领域出版了百余种通史,但没有出版过一部关于中国巫术古今发展的通史。巫术,被20 世纪西方文化人类学者描绘了千万次,认为它是野蛮人与弱智者所施的行为。影响所及,尤其是中国固有的正统思想观念,古往今来的学者轻视巫术,认为巫术代表了假恶丑,不能算传统文化,研究它百无一用。然而,中国文化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中国巫术亦然,其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思维方式,流风余韵,丝丝缕缕,有着丰富的形式。尤其是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巫术文献更是繁杂,代代相因,其已渗透到多样的文化形态之中。要想把中国巫术史的范围缩小一点,像那些历史只有几百年的国家那样,只限于其“现代性”,那是不可能的。

  基于上述认识,高国藩教授很早便搜集文献、调查民俗,构思着写作计划。高教授广搜博采,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中的记载,十三经、二十四史中的史料,历代笔记野史中的民俗资料,近现代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资料,无不囊括,配合以瓦当、钱币、岩画、汉简、符箓、古画等千余幅图片,十数年来,完成了巫术资料长编,进而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撰写为包含五十六章的《中国巫术通史》。其全部研究主要以敦煌文献的记载为轴心,考察、探索了我国从古到今的各类巫术流变史。研究侧重于微观的剖析,力求在对每一类巫术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对中国巫术史的宏观概括,以期引起相关学者对巫文化的思考。相比较于国外的巫术,中国古代巫术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充分揭示前,有必要对巫术的基本概念进行探究,高教授因此归纳了超自然力巫术和十种常见的重生巫术形态,进而分析了巫师的多种称呼及其需要的条件和类别,在这样的大背景论析中,读者可以概见巫术与原始医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定的前期认识,为之后的阅读扫清障碍。

  全书研究的重点是先秦至近代的巫术发展史,既注重历时分析古代诸类巫术的特点,又注意共时的各类巫术之间的比较。进而揭示了在巫术自身发展过程中,以及被操纵利用的工具实践中,逐渐分化为两极:一极转化为医学、音乐、舞蹈、歌谣等;一极与神灵和宗教结合,变为伪科学或精神鸦片。综言之,整个中国巫术发展史证明了一点,即其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限制和调控作用。

  当然,本书对中国古代巫术的研究是站在科学的高度,去总结其发展脉络及其社会存留。其整体意义在于,可使读者以及相关研究者从以下几方面充分认识作为民俗文化宝库中“特殊品种”的“巫文化”:第一,“巫文化”充分地表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现象。不论是普遍的生育、性爱、衰老、死亡等等生理现象,或者是特殊的在恐惧、热爱、欢乐、悲伤、幻梦等等中的心理现象,哪怕是细微末节都能得到扩大地反映。第二,“巫文化”充分地表现了各个朝代流行的各种思潮。原始社会思潮的拙朴,商代思潮的祈求稳定,周代思潮的强调《易》理,春秋战国思潮的进取多变,两汉思潮的求仙养生和长宜子孙,隋代思潮的蛊惑人心,唐代思潮的富丽堂皇,宋代思潮的恪守礼仪等等,莫不在巫文化中得到直接与间接地体现,也就显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特点,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历史的发展。第三,“巫文化”充分地表现了客观世界的多彩与复杂,其本身因此也具有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考古学、伦理学、社会学、建筑学、医学、美学、文学、艺术、宗教、生物学、人类学、天文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等多元的文化理论价值。

  综言之,本书对中国巫术的发展流变进行宏观的架构和微观的剖析,大体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安排章节,讨论了原始巫术一路发展演变清末民初的中国巫术史全貌,可谓中国俗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创获!

  (《中国巫术通史》(全2 册),凤凰出版社2015 年10 月出版,定价45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