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国学典藏版《楞伽经》评介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国学典藏版《楞伽经》评介 发布时间:2017-11-21 11:04:54   作者:苏 畅  

  《楞伽经》的汉译曾经有四种。其中北凉昙无谶的译本已经散佚,现在我们能在各种版本大藏经中找到的就只剩下刘宋 · 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本)、北魏 ·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北魏本)和唐 · 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唐本)三种了。《楞伽经》很幸运的还有梵文本传世,学者们对比三种译本,发现唐本翻译较全,文字也更流畅好读,北魏本次之,但存在增益原文,将解释混入经文原文的现象。而刘宋本文字古奥,篇幅也较少,大概只翻译有梵文原文的三成。
  不过,在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译本却是刘宋本,为什么呢?
  首先,刘宋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是“楞伽心”,尽管只有四卷,一万字左右,大概相当于一篇普通的博士论文的长度,但却是《楞伽经》最精华的部分,这就像《心经》之所以称为“心”是因为其尽管只有三百字却是卷帙浩繁的《般若经》的精华。
  其次,刘宋本还是和中国文化渊源最深的一个译本,据《续高僧传 · 释僧可传》:“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禅宗的祖师,在南北朝被称为“楞伽师”,可见这四卷本《楞伽经》所论说的义理,构成禅宗思想的底色,至六祖惠能大师,禅宗南宗开始以《金刚经》为中心,看来似乎是“法门改转”,其实不过是在《楞伽》义理的基础上融摄“般若思想”,使得禅宗从一个研读单经单论的学派转变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宗派而已,因此要了解禅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背后的理论根据,非要先读一读这四卷的《楞伽经》不可。
  但四卷本的《楞伽经》,文字简古,还有很多是梵文的直译,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号称难读,因此尽管四卷的《楞伽》在刘宋时期被翻译出来以后,一度为人所重视,但到了北宋,对其感兴趣的人似乎变得很少,远不能和《维摩经》、《法华经》等相比。
  庆历间张安道主政滁州时,曾在某僧舍看到一本手抄的四卷《楞伽经》,如睹旧物,翻开阅览,有种莫名的熟悉感,细读经文后,果然有所顿悟。其晚年,把这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前世今生的公案讲给苏轼听,苏轼深受感触,于是捐助三十万钱,亲自作序,并手书经文,请善工雕版,刊刻《楞伽》,于江淮之间,广令流布。
  有了文豪助力,《楞伽经》又一度流行起来,解决经文难读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对读,一是注释。
  《楞伽经》有三个译本,可以用另两个的同文异译来帮助理解经文,这是对读。对于难解的辞句,还可以做出一些说明,这是注释。前一项工作较简单,但如果句句对读,反倒枝叶蔓延,让人心生疑惑,因此最好有所取舍,只在必要的时候对读异译,这就需要慧眼识珠的能力。第二项工作,则需要实际的佛学功力了,非佛学大家不能为之。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典藏版的《楞伽经》的优点正在这里。它采取的版本是南宋的禅宗大德正受为刘宋本所作的集注本,并由普明法师作现代标点,校勘。正受深通禅教,他的对读和注释工作都很到位,因此成了解读《楞伽》的经典名著。
  一部佛经,经一位刘宋时代的梵僧翻译,一位北宋的名士刊刻流通,一位南宋的禅僧注解。这册不厚的《楞伽》,一定能让读者能感受到深厚历史感吧。
  (《楞伽经》(国学典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2 月出版,定价:25.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