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次重构汉传佛教修行次第的努力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写在《〈竹书纪年〉解谜》中文版出...
- 老树春深更著花:评程千帆先生的《...
- 《新编汪中集》简评
- 千万经卷读哪般?
-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 一种读图时代的舞蹈史景观
- 善本掌故:敦煌本《坛经》的前世今...
- 《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出版
- 一部全面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学...
- 大变革、大痛苦时代的个人记录——...
- “歇家遍天下”:一个学术疯子的研...
书讯书评
次重构汉传佛教修行次第的努力
发布时间:2010-3-16 0:00:00 作者:王雷泉
佛教是自内证的宗教,其宗教神圣性根源和教义合法性依据,在于禅定基础上的证悟。近年来禅学研究引起学界兴趣,但研究重点多在藏传和南传佛教,以其修行有清晰明确的次第可循,在汉传佛教界亦受到追捧。汉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主流,要复兴中国佛教,关键是诠释并重构汉传佛教的修行次第,亦成为佛教内外的共识。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宗派,首创定慧双开、教观并重法门,将佛教的义理和禅定实践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天台宗的创宗祖师慧文、慧思、智■,在《续高僧传》皆列入习禅篇,表明从宗(禅观行)出教(天台教学)的学说根源和进路。
常有人感慨汉传佛教的修证体系已经模糊乃至失传。其实,若检视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所论,当时存在达磨禅、五门禅、实相禅三类禅法。慧文依论立观,即依据《大智度论》和《中论》,建立一心三观的禅法,完成了大小乘杂糅的禅法转向大乘实相禅的“法门改转”。经慧思、智■的继承发扬,一心三观的禅法发展到圆融三谛的认识论和真理观,以三观通四教,建构起天台圆教的教学体系。天台判教体系和三种止观修行,都可在印度经论中找到依据;但天台教观体系,却来自“今师相承”,特别是出自智岂页的独创。可见,“金口相承”与“今师相承”,是佛法的普遍真理与中国佛教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关系。
智■作为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亲证的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实际,对中国佛教作了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建构。在思想上,建立了教观双美的佛学体系;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自行(止观修行)和化他(弘法利生)的修道;在制度上,创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的忏仪。天台的教、观、定三位一体,并全力推动净土信仰和修忏礼仪,上述思想、实践、制度三方面的建树,深刻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
本书是程群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对天台禅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治学认真严谨,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筛选,对天台禅学及实践行仪条分缕析,论述其思想精义,考辨其历史源流,在天台学和禅定学研究领域作出很有价值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佛教的主体意识出发来研究佛学,以中正不倚、持平公允的理性态度,充分尊重佛教“从内心熏修印证得来”的特性。这种研究方法可谓直达佛学核心,是从任何其他视角切入的佛学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天台圆教基于对实相的透彻把握,故在理上必大开圆解,智■发展出一念三千的性具实相论,贯通十法界一切众生及依报环境。这一圆顿理论体系,发挥到极致,遂有“佛不断性恶”和“无情有性”的独特学说。然以圆融三谛和四悉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相之理在事上显现,圆顿止观在不同根机的修学者中开展,故不次第的圆顿止观必须在严谨的修行次第中展开。本书第二章是全书的重点,从“道次第”角度解读圆顿止观教授法。作者为此独具只眼,认为修持圆顿止观有基本的道次第可循。借用台宗语言,或可称之为“即次第”。无论是“顿渐涵容,利钝普沾”的“十乘”,还是“次第相生,互发不定”的“十境”,或是“破相待,显绝待”的“三观”,其中都有次第可依循。
作者告诉我们,所谓“即次第”,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人必定得逐一经历文本依次描述的全部修持过程,智■也无意于为我们设计一套刻板、僵硬、人人通用的固定修道程式。智■将行人根性分为“信行”、“法行、“信法不定”、“信法相资”(信、法交替)、“转根”(信行转为法行或法行转为信行)等多种情状,依“四悉檀”原则,强调教法当机,特别重视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可以说,即次第而超越次第——有次第,但并不拘泥于某种僵死的程式,绝不教条地因循同一系列步骤。《摩诃止观》将各种应机法门,置于一个内在逻辑次序中加以叙述。但是,文本叙述所采用的逻辑次序,并不应完全被视为实践次第。例如,关于十境、十乘等等《摩诃止观》文本叙述的逻辑次序,在禅观实践操作过程中,就当视具体情状灵活解读,即针对不同根性,善巧抉择。 在重建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艰难攻关中,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摩诃止观修道次第解读》程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32.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5月)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宗派,首创定慧双开、教观并重法门,将佛教的义理和禅定实践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天台宗的创宗祖师慧文、慧思、智■,在《续高僧传》皆列入习禅篇,表明从宗(禅观行)出教(天台教学)的学说根源和进路。
常有人感慨汉传佛教的修证体系已经模糊乃至失传。其实,若检视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所论,当时存在达磨禅、五门禅、实相禅三类禅法。慧文依论立观,即依据《大智度论》和《中论》,建立一心三观的禅法,完成了大小乘杂糅的禅法转向大乘实相禅的“法门改转”。经慧思、智■的继承发扬,一心三观的禅法发展到圆融三谛的认识论和真理观,以三观通四教,建构起天台圆教的教学体系。天台判教体系和三种止观修行,都可在印度经论中找到依据;但天台教观体系,却来自“今师相承”,特别是出自智岂页的独创。可见,“金口相承”与“今师相承”,是佛法的普遍真理与中国佛教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关系。
智■作为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亲证的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实际,对中国佛教作了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建构。在思想上,建立了教观双美的佛学体系;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自行(止观修行)和化他(弘法利生)的修道;在制度上,创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的忏仪。天台的教、观、定三位一体,并全力推动净土信仰和修忏礼仪,上述思想、实践、制度三方面的建树,深刻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
本书是程群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对天台禅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治学认真严谨,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筛选,对天台禅学及实践行仪条分缕析,论述其思想精义,考辨其历史源流,在天台学和禅定学研究领域作出很有价值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佛教的主体意识出发来研究佛学,以中正不倚、持平公允的理性态度,充分尊重佛教“从内心熏修印证得来”的特性。这种研究方法可谓直达佛学核心,是从任何其他视角切入的佛学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天台圆教基于对实相的透彻把握,故在理上必大开圆解,智■发展出一念三千的性具实相论,贯通十法界一切众生及依报环境。这一圆顿理论体系,发挥到极致,遂有“佛不断性恶”和“无情有性”的独特学说。然以圆融三谛和四悉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相之理在事上显现,圆顿止观在不同根机的修学者中开展,故不次第的圆顿止观必须在严谨的修行次第中展开。本书第二章是全书的重点,从“道次第”角度解读圆顿止观教授法。作者为此独具只眼,认为修持圆顿止观有基本的道次第可循。借用台宗语言,或可称之为“即次第”。无论是“顿渐涵容,利钝普沾”的“十乘”,还是“次第相生,互发不定”的“十境”,或是“破相待,显绝待”的“三观”,其中都有次第可依循。
作者告诉我们,所谓“即次第”,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人必定得逐一经历文本依次描述的全部修持过程,智■也无意于为我们设计一套刻板、僵硬、人人通用的固定修道程式。智■将行人根性分为“信行”、“法行、“信法不定”、“信法相资”(信、法交替)、“转根”(信行转为法行或法行转为信行)等多种情状,依“四悉檀”原则,强调教法当机,特别重视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可以说,即次第而超越次第——有次第,但并不拘泥于某种僵死的程式,绝不教条地因循同一系列步骤。《摩诃止观》将各种应机法门,置于一个内在逻辑次序中加以叙述。但是,文本叙述所采用的逻辑次序,并不应完全被视为实践次第。例如,关于十境、十乘等等《摩诃止观》文本叙述的逻辑次序,在禅观实践操作过程中,就当视具体情状灵活解读,即针对不同根性,善巧抉择。 在重建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艰难攻关中,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摩诃止观修道次第解读》程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