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民间谋略文化的渊薮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民间谋略文化的渊薮 发布时间:2010-4-21 0:00:00   作者:张华松  
http://www.qlss.com.cn/message/templet/news.jsp?messageId=080000000135 古代兵书经典多出自先秦,秦汉以后,虽名将辈出,但像样的兵法却没有几部,这大概是历代高度集权的统治者对兵书的著述和传播控制过严的缘故吧。 既然兵书战策属于庙堂之物,民间难得一见,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要想汲取谋略之营养,提升智慧之层次,就只好等而下之求其次了。于是,人们或者偏好据史传编撰的《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或者痴迷于据书会艺人说本而敷衍成篇的《说唐》、《水浒》,等等。这些书因系小说,故通俗易懂而至家喻户晓。作为民间谋略文化渊薮的《三十六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书的。   1941年,在陕西邠县的书摊上,人们发现了《三十六计》的手抄本。此后近70年间,有关这本小册子的各种版本充斥于神州各地大小书肆,流布之广,简直可以同《孙子兵法》一比高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应予关注的文化现象。   那么,如何看待《三十六计》这本书呢?日前由齐鲁书社出版的李兴斌先生撰著的《三十六计新解》(以下简称《新解》),为我们提供了详细而合乎逻辑的答案。   《新解》全书共计23万字,其中的《序言》虽仅数千字,却是一篇学术力作。序中,作者将《三十六计》的特点和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即:结合易理阐释兵家谋略思想;开兵家谋略普及读本之先河;对古代兵家谋略思想不仅有所继承,而且有所发展。至于此书的缺陷和不足,作者归纳为4个方面,即:分类缺乏理论和学术依据;计谋选择不精,有交叉甚至雷同现象;某些内容负面影响较大;有的计谋解语和按语或隔靴搔痒,或文不对题,或字义艰涩。关于此书的作者及性质,兴斌先生的推断也是中肯的。他说,《三十六计》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位久处社会底层,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同时又爱好易学和兵家文化的知识分子”;因此,此书”完全称得上是一部反映民间智慧的谋略读本和传奇兵书”。《新解》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将各计的解语和按语以畅达、准确的文字进行了翻译。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不同侧面对各计的词语来源和谋略内涵等进行解说———探源重在从语源学角度探讨各计的出处,让读者知道计名原来都是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些成语有些出自《孙子兵法》或《史记》等典籍,但更多的是出自元明以后成型的小说和剧本,甚至直接套用近古以来社会流行的民谚俚语;释义则从谋略学角度就各计的含义、特点、演化、运用及意义等进行了深入阐释,多有精辟之见和发覆之论;例证是从中外历史中精选的典型计谋案例,以便于读者加深对计谋内涵的理解。《新解》是研究和阐释《三十六计》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谋略读本,相信此书的面世对于重新审视《三十六计》及推动民间谋略文化研究,是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长期以来,《三十六计》的具体做成时间一直难以考求,但从每一计名的出典来看,其成书大致不会早于明末清初。不久前,媒体曾披露济宁发现所谓隋代“三十六计玉简”,并有论者认为这证明《三十六计》出自南朝名将檀道济之手。相信读过兴斌先生《新解》之后,在上述问题上将不难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来源:齐鲁书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