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一部杜诗学研究的力作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一部杜诗学研究的力作 发布时间:2005-12-31 0:00:00   作者:韩成武  
    清代是研杜学杜的高潮,也是杜诗学史上集大成的时代。清代杜诗学上承宋元明清的杜诗学成就,并进行了全面总结,取得的成就堪称辉煌。对这样一段辉煌的学术史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深入理解清代诗学史乃至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极为必要。因为如果我们抓住了杜诗学发展的这根主线,就能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住清代学术史尤其是诗学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也就能深入到清代纷纭复杂的各种诗学现象当中,去发掘诗学风气前后递嬗后面隐含的必然因素。这对杜诗学研究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也是当前学界迫切需要的一个基准参照系。然而,这样基础性的工作因为涉及面广,头绪繁多,难以驾驭,使得这个领域多年来涉足者虽众,却一直没有出现一部系统的断代学术史,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不过在遗憾中,学界也一直酝酿着一种期待,那就是彻底、全面地理清清代杜诗学史的进程,进而清晰地构建整部杜诗学史。笔者注意到,已经有几部相关的著作相继面世,比如台湾学者简恩定的《清初杜诗学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许总的《杜诗学发微》(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胡可先的《杜甫诗学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这都表明学界对杜诗学这一领域的关注正在逐步升温。而孙微博士《清代杜诗学史》一书的出版,进一步标志着国内学界在整体构建清代杜诗学史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真是可喜可贺。?

    孙微博士的专著《清代杜诗学史》由齐鲁书社2004年10月出版,为“文史哲博士文丛”之一。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清代杜诗学总论”,第二章“清初的杜诗学研究(顺治—雍正朝)”,第三章“清中期的杜诗学(乾隆—嘉庆朝)”,第四章“清后期的杜诗学(道光—宣统朝)”。该书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清代杜诗学史的整体情况,全面描述了清代杜诗学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概括评述了所取得的成就,也深刻地指出其局限与不足。既有鸟瞰式的宏观把握,又有细致的微观分析,颇具学术功力和理论深度。笔者粗阅一过后,觉得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与成绩值得特别拈出。?

    首先,是本书收录材料的丰富性。本书作者充分钩稽了清代杜诗学的丰富材料,对清代大量的存佚杜诗注本及其著者的生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并对前人的一些讹误作出了驳正。清代到底出现过多少杜诗学文献?其中哪些尚存,哪些已经散佚?这些问题一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如郑庆笃等编《杜集书目提要》(齐鲁书社1986年9月版),周采泉《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马同俨、姜炳炘编《杜诗版本目录》(中华书局《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等都对杜集的搜罗考证甚详,其中《杜集书目提要》中收录现存清代杜诗注本142种,《杜诗版本目录》收录70余种,而周采泉《杜集书录》中又多达330余种。不过《杜集书录》中存在重收、误收,330这个数字当中还包括近百种名家批校本。孙微《清代杜诗学史》一书则通过广泛的钩稽,共收录存佚杜诗注本240余种,初步勾勒出清代杜诗学文献的一个明晰框架。这就做到了摸清家底,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文献基础。另外,《清代杜诗学史》中对大量已经散佚的杜诗学文献进行钩稽,让许多过去我们并不熟悉的珍稀文献开始浮出水面,也让我们对清代杜诗学发展的真实情况亦渐趋明晰。单以清初这个杜诗学发展的高潮时期而言,著者通过检索当代几部有关杜集的书目,又大量排查了各种方志、藏书记和清人的别集后,初步统计出清初已散佚的杜诗注本约有89种,和现存的40余种杜诗注本比较起来,在数量上要超出一倍以上,让人惊诧于当时杜诗学高潮达到了何等炙热的程度!所以要全面了解清初杜诗学的盛况和全貌,就必须对这些散佚文献的情况进行充分考察。笔者注意到,著者对钩稽这一部分散佚的杜诗学文献,投入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比如“姑熟画派”始祖萧云从著有《杜律细》一书,因鲜有人述及,对其成书始末及其特点我们知之甚少。本书著者不仅考证出其成书的时间断限,而且通过藏书家们辗转收藏著录的线索,考出该书最终散佚的时间约为清末民初。另外,还通过其他文献对该书的转引,辑出《杜律细》佚文数条,使我们可以约略窥到该书的雪泥鸿爪。如此耗费著者大量辛勤汗水的文献钩稽工作,在本书中还可以看到很多,不一一备举。?

    其次,本书在尽力充分钩稽杜诗学文献的同时,还注意了对理论性问题的把握。著者首次对此前并未得到学界重视的顾炎武、李因笃、顾宸等人的杜诗学成就进行了评述,对四库馆臣的杜诗学观点作了中肯的剖析。在此之前,关于杜诗学史上许多杜诗注本的评价,论者一般多引四库馆臣之语作为定评,鲜有人对四库馆臣的杜诗学得失作全面的研究。本书著者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杜诗注本的考证精芜并存,其杜集提要的撰写多是贬多于褒,表现了对杜诗学史总体认识的不足。立论公允,足堪凭信。这一理论问题的澄清,也同时丰富了清代杜诗学史的理论内涵。?

    第三,本书揭示了许多全新的诗学论题,值得学界同仁关注。比如清代杜诗学界存在“以八股论杜”现象,由于其法有机械呆板、穿凿附会之弊,此前颇受论者非议。《清代杜诗学史》详细追溯了这一解诗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并具体分析了以金圣叹《杜诗解》为代表的“八股论杜”者解析杜诗的特点及其所产生的流弊。最后指出,此法之招致批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八股文的恶名所累,金氏所采用起承转合之法论杜律,应该说是符合大多数杜律的结构形式的,也是恰切的。况且他对于此种形式的把握还能采取灵活的态度,而不是拘牵形式,死于句下。八股论杜这种方法使学者们开始从反方面认识到杜诗“以文为诗”的特色,也就是杜诗与文章的结构形式有相通之处,而这种发现无疑促进了对杜诗形式与内容的更深入研讨,不仅为清初的杜诗学界辟出了一块独标异帜的新领域,而且为清代的杜诗学研究注入了时代内容。著者这些分析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解析诗歌阐释史中的特殊现象,所论就不空泛,得出的结论也就令人信服。?

    第四,该书中采用了许多全新的视角,这些新视角的切入,为整部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让人佩服著者不拘一格的研究方式和灵活多变的思考方法。比如清代后期的杜诗学研究,由于前代研究的辉煌成就难以超越,加之思想保守落后,所以成为清代杜诗学史上一个明显衰落的时期。那么在论述这一段学术史时,除了总结衰落的表现和原因之外,似乎很难再作出什么文章。然而著者却又从太平天国对杜诗学的影响与这一时期杜集印刷的发达及其对杜诗的普及等方面,从而展示了这一衰落期内辉煌与黯淡交织的转型特点。这样不仅立体地描述了清代后期杜诗学研究的真实状况,又能站在整个杜诗学史发展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角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并为其他历史阶段杜诗学研究进程提供了参照。又如学术界对《全唐诗》的研究已称详尽,然而著者以杜诗学这一特定的角度切入,作出《全唐诗》编者在杜诗底本校勘中凝结了李因笃、朱彝尊等清初杜诗学者的杜诗异文校勘成果的独特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堪称卓见。?

    第五,严谨学术规范的强调。《清代杜诗学史》中凡是涉及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之处,都明确注明出处,体现出良好的学术规范。同时,著者对所论问题,均通过充分的考索,详细的论证,然后得出结论。遇有疑问或值得商榷的地方,也都是在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之后,通过比较、勘查,然后再下结论。这种严谨踏实的治学作风,是特别值得在青年学者中提倡的。?

    总之,《清代杜诗学史》一书资料丰富、梳理清晰、论析深入、颇多新见,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杜诗学著作。它是近年来杜诗学研究中取得的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也是杜诗学史构建过程中的一项可喜创获。相信这部专著的出版,对促进杜诗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将作出重要的贡献。?
(来源:转自《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