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筚路访遗珍 匠心营巨帙——写在《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出版前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筚路访遗珍 匠心营巨帙——写在《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出版前 发布时间:2016-10-14 14:32:59   作者:蔡宏恩  

 

  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其医药文献之丰富、理论体系之完备、诊疗技术之成熟,罕有其匹。中医古籍作为记录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的载体,在历史时期不断“走出”国门,成为中外交流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汉文化圈如朝鲜、日本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据研究,仅江户时期传至日本的中国医籍就多达980余种。因此,大量中医古籍散佚海外,其中有不少国内现已失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郑金生、真柳诚(日)等学者共同筹划,深入世界各国进行文献调查,复制回归了大量散佚海外的古医籍。即将出版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以下简称“丛刊”)即是该团队多年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现。

  一、 筚路蓝缕的寻访之路

  北宋元祐七年,高丽国遣使来宋进献书册,其中包括完本《皇帝针经》(即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灵枢经》),这是文献记载的中国医籍回传的较早实例。但是,要晚至清朝末年,中国人才开始主动奔赴海外访求回归古医籍。这其中以杨守敬、傅云龙、罗振玉、李盛铎等为杰出代表。他们借访日之机,各凭己力,广事收购流落市面的中医古籍。这波回归的古籍数量多、版本珍罕,如《新修本草》残卷等在国内甫一出版,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然而,清末民国年间,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回归之事无法继续开展,这一进程被无情地打断。新中国成立后,王吉民、范行准等前辈学者苦心思量,但因当时条件不备,宏愿未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内经济腾飞、科研条件好转及国际交流渐趋便利,访求回归散佚海外的古医籍才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95 年,时在日本研修的王铁策教授首倡其议,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年前称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郑金生研究员的积极响应,并渐次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以及国外学术同行、学术机构、藏书机构的大力支持。回归之事主要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所长郑金生具体负责,张志斌、王咪咪、万芳、肖永芝、李鸿涛、真柳诚等众多学者参与其事。

  从项目正式启动至今,该团队先后设计和承担了七个课题,包括“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的传承史研究利用和发表”、“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的整理与电子版保存”、“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影印与校点出版”、“欧美中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回归与整理”等。课题组成员先后赴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梵蒂冈等国家深入开展文献普查与调研,有条不紊地复制回归中医古籍。如在日本,郑金生教授和日本学者真柳诚先生并肩协作,走访了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奈良、岐阜、水户等十几个城市的数十家公私图书馆,尤其是在内阁文库、宫内厅书陵部、静嘉堂文库、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图书室、杏雨书屋等处收获颇丰。课题组还邀请学界同仁(如暨南大学李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旅美学者边和等)实地调查了俄罗斯、丹麦、瑞典、卢森堡、希腊、美国等国图书馆中医古籍的存藏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扎实的学识、坚韧的毅力、周密的计划组织,他们基本摸清了海外中医古籍的存藏情况,并且尽最大努力进行复制回归,惠泽国内学人。

  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很多人都知道流传或流失海外的中文古籍很多,但真正着手开展调研的人却很少,遑论想办法复制回归了。从这个角度讲,郑金生先生这个团队确是导夫先路,在中医古籍这个专门的文献领域内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为海外中医古籍的普查与回归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 匠心营造的珍善巨帙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基本摸清了海外中医古籍的“家底”,而且数以百计的珍善本中医古籍得以复制回归,功莫大焉。因此,是时候对这些成果加以汇集整理出版,使之化身千百、传本扬学了,这便是策划出版这套丛刊的初衷。

  经过严格的筛选,本丛刊最终收录散佚海外的珍善中医古籍427种,其中包括宋版8部、元版11部、明版214部、清版40部、近代抄本7部,另有和刻本18 部、日本抄本113 部、朝鲜刊本16 部,多为国内已经失传或存藏极少的珍稀书种和版本。粗略统计,这批书含国内失传的古医籍160余种、失传的珍稀版本280多种,数量众多、门类广泛、版本珍善,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是“近年来中医文献领域一个标志性的成果”(中医科学院李经纬研究员语),是“当代从事域外汉籍回归工作具有示范性的成果”(中医科学院黄龙祥研究员语)。丛刊的出版,对于中医药文献的发掘和整理、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中医药诊疗经验的传承和弘扬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举例而言,姑且不论其中收录的诸多宋元版、明版书,仅就日本传本而言,其中有30多种是经过日本著名的丹波医学家族几代名医亲自抄写或校订的,弥足珍贵。又如,现知存世的宋代医方书不过几十种,本丛刊就收录了22 部,其中如余纲《芝田余居士证论选奇方后集》、方导《方氏编类家藏集要方》、黎民寿《黎居士简易方论》、刘信甫《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卢祖常《续易简方论后集》、严用和《严氏济生续方》等国内已经失传。另外,有不少医籍国内虽存,但卷帙残缺,如著名的《备全古今十便良方》,该书四十卷,现仅有两种残本存世,一藏中国(十卷),一藏日本(三十一卷)。今将复制回归的日本藏本予以影印,与国内藏本互补,珠联璧合,除去重复,可得三十七卷。又如痘疹书,古代天花为害甚烈,先医们不断探索天花治法,新作频出,但随着人工种痘盛行,天花逐渐绝迹,痘疹书也随之式微。因此,国内留存下来的痘疹书以清代为多,明代的少,但日本保留了大批明代痘疹书。这为我们研究天花病史、总结克服烈性传染病经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手文献。

  对于中医研究者而言,本丛刊所收的医籍是一座值得发掘的“富矿”,从失传的古医籍中发现的很多医史研究的新材料,足以改写中医发展史上的某些局部论题。如过去以为中医血症专书以清末唐容川《血症论》为首创,其实回归的明孙光裕《血症全集》比《血症论》要早二百余年。此外,稀见医籍的回归为校勘整理中医文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著名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历史上流传甚广,版本众多,但国内少见其早期刊本。本丛刊收录了该书六个版本,为深入整理、研究提供了便利。同属此类的还有《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世医得效方》《玉机微义》《妇人大全良方》《三元参赞延寿书》等。

  为了更好的将这批书稿呈现给大家,在编辑制作过程中,编委和编辑悉心筹划,本着专业的态度、工匠的精神,既考虑中医学科的特性,也遵从古籍影印出版的规范,还照顾读者阅读利用和图书馆采访购藏的需求,对书稿进行深度整理。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工作和努力:科学分类、新编目录、删重补缺、订正顺序、撰写提要、编制索引。

  这批书稿按中医传统分类方法,按类编排为医经医理、伤寒温病、诊法、针灸、本草、医方、临证综合、临证各科、养生、丛书合刊书、其他等十一大门类,成书402册。对电子文件,我们均逐一核查,删除重复,补齐缺漏,订正由装订致误的错简,对重要的缺页、错简等问题均在文前新编目录和正文相关页中加注说明。此外,我们花费大量精力根据原书的内容重新编订子目,详细至卷下一级,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检索利用。二十多万字的新编目录,在大型影印丛书中可能是十分罕见的。影印书稿之外,编委团队在深入研究这批医籍的基础上,就书之版本、作者、内容、递藏、价值等撰写的提要文字,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提要文字体例谨严、著录规范、辨析精当,尤其是对书之内容介绍全面、对书之价值评价中允、对书之版本考辨精审,文从字顺,可读性强。一方面可作为工具书和丛刊影印稿配套使用,帮助读者了解相关医籍的详细信息、内容和价值。另一方面,提要文字本身就是重要的研究性成果,不仅解决了不少旧问题,还有不少新发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无疑增加了本丛刊的学术厚度。

  之所以详细介绍丛刊的编辑制作过程,是想让大家了解,我们的种种努力,是希望达到出版为学术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初衷,希望本书最终呈现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和文献复制,而是充分尊重和体现中医文献特色、吸收和利用医史文献研究最新成果的深度整理作品,既有价值,又便使用。效果如何,期待同行和读者的检验。

  本丛刊的策划出版业已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相关基金的大力支持,被列入2014 年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既是对本丛刊出版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普查回归、整理出版散失海外中文古籍这项事业的鞭策和激励。古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现在众多同道在为整理出版散失海外中文古籍前赴后继,期待有一天,再无遗珠之憾。

  最后,2015 年10 月,屠呦呦先生因发现青蒿素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见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因此,希望读者对中医怀具了解之同情、抱持温情与敬意,希望丛刊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要让它沉睡在书库里,满是尘埃。

  (《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全402册),中华书局2016年10月出版,定价:18000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