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四部备要》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评《陕西省教育志》
- 词学研究的述祖与开辟——《欧阳修...
- 猜想之魅力——读钱定平新作《蚩尤...
- 简评《宋辽金元方志辑佚》
- 《翰墨瑰宝》第一辑重生记
- 一部不可多得的明代省志
- 扬州画舫录
- 版本佳作 书志楷模
- 徐冲:近三四十年北魏史研究的新动...
- 广陵版的《扬州评话:王少堂》荣获...
- 知识思想信仰
书讯书评
《四部备要》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4-9-16 0:00:00 作者:卞孝萱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四部丛刊》(以下简称《丛刊》),中华书局出版了《四部备要》(以下简称《备要》),这是两部脍炙人口的大型古籍丛书,前者注重版本,后者注重实用,海内外久有定评。但《备要》注重实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尚未见有专家详细论证。特撰此文,略抒管见。
中华书局《校印〈四部备要〉缘起》云:“吾国学术,统于四部,然《四库》著录之书,浩如烟海,坊肆流传之籍,棼若乱丝,承学之士,别择维艰,……同人有鉴于此,爰于前年,择吾人应读之书,求通行善本,汇而集之,颜曰《四部备要》,……经、史、子、集最要之书,大略备矣。”对于这一段话,需作两点解释:(一)什么是“应读之书”、“最要之书”?如“段氏之《说文》,孙氏之《周礼》,姚、王、曾之选古文,沈、姚、曾之选诗,以及近代名家……等专集,……极有用者”。可见,所谓“应读之书”、“最要之书”即“极有用”之书。(二)在版本学上,通行本与善本,是两种价值不同的书籍。通行本一般指普遍流通、文物价值不高的书籍;善本一般指流传甚少、文物价值高的旧刻本、旧钞本、手稿本等。《备要》所求之“通行善本”,是些什么书呢?“更有校勘精本,如阮文达之《十三经》,平津馆之诸子等,则书虽同而校本不同。”可见,所谓“通行善本”,就是通行本中的校注精审者。有比较才能鉴别。今例举若干种书籍,将《备要》与《丛刊》对照研究,以说明二者采辑方针之不同,从而显现《备要》注重实用之特色。
先师范文澜先生说过:“‘五四'运动以前二千多年里面,所谓学问,几乎专指经学而言。……派别繁杂,训解浩瀚。”(《中国经学史的演变——延安新哲学年会讲演提纲》)面对这个实际情况,《备要》所选收的经部书,既有《十三经》古注,又有阮元校刊的《十三经注疏》,还有清代学者所作的《十三经注疏》,基本上囊括了《十三经》的重要注疏,给学者研究国学极大的便利。这是《备要》注重实用的表现。我的介绍,也就从《备要》的经部书说起。
(一)《备要》采用清阮元校《十三经注疏》,《丛刊》无。
《十三经注疏》者,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清人阮元据宋本校刊,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清史稿·阮元传》云:“博学淹通,……撰《十三经校勘记》,……专宗汉学,治经者奉为科律。”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 (以下简称《学记》)第六章云:“(阮元编刻《十三经注疏》)每卷之后,附校勘记。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记,至便学者。”《备要》采阮刻《十三经注疏》之后,1980年中华书局又校补世界书局缩印阮刻本影印出版,可见此书之“极有用”。
(二)《备要》辑“清十三经注疏”,《丛刊》无。
“清十三经注疏”者,《备要》采惠栋《周易述》,江藩、李林松《周易述补》,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仪礼正义》,朱彬《礼祀训纂》,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陈立《公羊义疏》,钟文《谷梁补注》,皮锡瑞《孝经郑注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而成。
惠栋等十二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新撰诸经注疏之贡献。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十四云:“清学自当以经学为中坚。其最有功于经学者,则诸经殆皆有新疏也。”接着梁氏列举了二十一部清代著名经疏,其中有十部是《备要》所采者。范文澜先生在《经学讲演录》中列举了十部清代经学名著,其中有五部是《备要》所采者。可见《备要》所采辑的“清十三经注疏”是精当的,对学者有用的。
(三)《备要》采胡承珙《小尔雅义证》,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以及朱彝尊《经义考》、王引之《经义述闻》等经学名著,《丛刊》无。
胡承珙等五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治经之功。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一》评朱彝尊《经义考》云:“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亦可以云详赡矣。”梁启超《概论》十四云:“其在《说文》以外之古字书,则有戴震之《方言疏证》,……胡承珙之《小尔雅义证》,王念孙之《广雅疏证》,……得此而六朝以前之字书,差无疑滞矣。”同书十二又云:“《经义述闻》,全书皆纠正旧注旧疏之失误。所谓旧注者,则毛、郑、马、贾、服、杜也;旧疏者,则陆、孔、贾也。宋以后之说,则其所不屑是正矣。是故如高如父子者,实毛、郑、贾、马、服、杜之诤臣,非其将顺之臣也。夫岂惟不将顺古人,虽其父师,亦不苟同。……王引之《经义述闻》,与其父念孙之说相出入者,且不少也。……吾侪今日读王氏父子之书,只觉其条条皆犁然有当于吾心,前此之误解,乃一旦涣然冰释也。虽以方东树之力排‘汉学',犹云:‘ 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首。汉唐以来,未有其比。' (《汉学商兑》卷中之下)亦可见公论之不可磨灭矣。”
(四)《备要》采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以及万斯同《历代史表》,齐召南、阮福《历代帝王年表》,陆费墀《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段长基《历代统纪表疆域表沿革表》,李兆洛《历代纪元编》、《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等史学名著,《丛刊》无。
王夫之等六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治史之功。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章学诚生平,见《清史稿·文苑传二》。传云:“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推原《官礼》而有得于向、歆父子之传。其于古今学术,辄能条别而得其宗旨,立论多前人所未发。”
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评万斯同《历代史表》云:“其书自正史本纪、志、传以外,参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鉴》、《册府元龟》诸书,及各家杂史,次第汇载,使列朝掌故,端绪厘然,于史学殊为有助。”梁启超《概论》十四云:“清初诸师皆治史学,欲以为经世之用。王夫之长于史论,其《读通鉴论》、《宋论》皆有特识。……自万斯同力言表志之重要,自著《历代史表》,自后表志专书,可观者多。……齐召南有《历代帝王年表》。”同书十五又云:“中清之地理学,亦偏于考古一途。……其通考历代者,有……李兆洛之《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皆便检阅。”《丛刊》忽略表谱。
(五)《备要》采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江藩《汉学师承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丛刊》无。
黄宗羲等三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学术研究之贡献。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三》评顾炎武《日知录》云:“炎武学有本原,博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牾者少。” (黄汝成博采诸家之说,成《日知录集释》。)同书《史部·传记类二》评黄宗羲《明儒学案》云:“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知明季党祸所由来,是亦千古之炯鉴矣。”梁启超《概论》十四云:“黄宗羲始著《明儒学案》,为学史之祖。其《宋元学案》,则其子百家与全祖望先后续成之。皆清代史学之光也。”张舜徽《学记》第四章云:“江氏著述虽多,而传布最广、影响最大者,首推《汉学师承记》一书。……于是汉学二字的招牌,在当时学术界,便很彰明地挂出来了。”
:(六)《备要》采张先《张子野词》,周邦彦《片玉集》,范成大《石湖词》,辛弃疾《稼轩词》,吴文英《梦窗词集》,周密《NFDA1?洲渔苗谱》,张炎《山中白云》,王沂孙《花外集》,《丛刊》无。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鲍氏廷博得绿斐轩《张子野词》钞本二卷,凡百有六阕。……既又得侯文灿《十名家词集》所刊,去其重复,得六十三阕。复于诸家选本中采辑一十六阕,次为《补遗》二卷。合计得词一百八十四阕,于是子野词收拾无遗。……本局特据鲍本校印,并附近人朱氏孝臧校记。”
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一云:“《详注周美成片玉集十卷》:……此宋陈元龙注本。……元龙以美成词借字用意,言言俱有来历,乃广为考证,详加笺注焉。”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宋范成大《石湖词》,……此系朱孝臧《疆村丛书》本,本局据以校刊。”
: : : :同书又云:“宋辛弃疾《稼轩词》四卷本……此本系据王氏鹏运四印斋重抚元大德信州本校刊。……又《稼轩词补遗》一卷……朱孝臧以万载辛启泰辑本刊入《NB266村丛书》,并附校记。兹特精为校刊,附于卷后,以成完璧。”
同书又云:“宋吴文英《梦窗词》不分卷,附《补遗》,朱氏孝臧以万历张廷璋所藏旧钞本,一再校勘,刊入《疆村丛书》,后附自撰小笺,本局即据此本校刊。……自经朱氏笺证,词中故事,大都已有线索可寻。”
同书又云:“宋周密《频洲渔笛谱》二卷,仪征江昱为之考证,复以家藏《草窗词》诸本编附于后,为《集外词》一卷,以补《渔笛谱》之遗。其弟恂,刻于新安,传本颇罕。朱氏孝复命工重雕,列入《疆村丛书》。……题中人地岁月以及本事轶事词话倡和之作,凡有关系可互相发明者,并疏附词后,考证至精。”
同书又云:“《山中白云词》八卷,……此本系朱氏孝臧以江昱疏证、江恂参较手稿本精校刻入《疆村丛书》。江氏兄弟……寤疑辨惑,……遂使词中精蕴,挹之逾出。……朱氏付雕时,复举所知者补证十馀条,附记集后,亦颇精核。”
同书又云:“《花外集》一卷,一名《碧山乐府》,宋王沂孙撰。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足称词坛三绝。……本局特据王鹏运四印斋本精校,并以叶德辉《自园读书志》跋语,附刊卷后。”
(七)《备要》采侯方域《壮悔堂集、四忆堂诗集》,宋琬《安雅堂诗集》,赵执信《饴山堂集》,吴雯《莲洋诗钞》,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孔广森《仪郑堂骈体文》,唐鉴《唐确慎集》,郑珍《巢经巢集》,《丛刊》无。
侯方域等八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二十六》评赵执信诗云:“平心而论,王(士祯)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又评吴雯诗云:“雯天才雄骏,……此本沿新城之派,又以神韵婉约为宗,一切激昂沈著之作,多见屏斥,反似邻于清弱,亦不足尽其所长。……惟雯诗本足自传,不藉士祯之评为轻重。”梁启超《概论》十七云:“美文,清儒所最不擅长也。诸经师中,……能为骈体文者,有孔广森、……其文仍力洗浮艳,如其学风。”
:(八)《备要》采龚鼎孳《定山堂诗馀》,曹贞吉《珂雪词》,顾贞观《弹指词》,纳兰性德《纳兰词》,郭?NF559?《灵芬馆词四种》,《丛刊》无。
龚鼎孳等五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曹贞吉词云:“其词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纬以新意,不必模周范柳,学步邯郸,而自不失为雅制,盖其天分于是事独近也。陈维崧集有贞吉《咏物词序》云:‘吟成十首,事足千秋。赵明诚《金石》之录,逊此华文;郭宏农《山海》之篇,惭斯丽制。'虽友朋推挹之词,不无溢量,要在近代词家,亦卓然一作手矣。”
(九)《备要》采许连《六朝文》,姚鼐《古文辞类》,黎庶昌《续古文辞类》,李兆洛、谭献《骈体文钞》,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丛刊》无。
姚鼐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 (《六朝文》)凡措词淫艳之病,隶事繁冗之病,……悉摈不选录。……所评各语,穷源竟委,启发颇多。圈点亦极精当。”又云:“桐城统绪相承,一派盛于姚鼐,姚氏义法,具于所选《古文辞类》。”又云:“( 《续古文辞类》)皆以补姚氏《类利》所未备。”又云:“(《经史百家杂钞》)足与姚氏《类》并传也。”
李兆洛生平,见《清史稿·文苑传三》。传云:“其论文欲合骈散为一,病当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而不知宗两汉,因辑《骈体文钞》。”
(十)《备要》采王士祯《古诗选》,沈德?NB251?《古诗源》,姚鼐《今体诗钞》,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丛刊》无。
王士祯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存目四》著录王士祯《古诗选》。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文悫诗学淳正,诚不愧为一代大宗。如此编(《古诗源》)历久不磨,自有其可传者在。”
《清史稿·文苑传二·姚鼐》云:“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
(十一)《备要》采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余集《续钞》,徐?NCF3E?《续钞补录》,张惠言《词选》、董毅《续词选》、郑善长《九家词选》,朱彝尊《词综》,王昶《明词综》、《国朝词综》,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毛晋编《宋六十名家词》,孙默编《十五家词》,舒梦兰《白香词谱》,臧懋循《元曲选》,《丛刊》无。
厉鹗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绝妙好词笺》云:“宋词多不标题,读者每不详其事,……非参以他书,得其源委,有不解为何语者,其疏通证明之功,亦有不可泯者矣。”《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原附余集《续钞》一卷,徐集《续钞补录》一卷,并采 (周)密说部诗话所录,足以上继草窗之志。”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词选》七卷,清张惠言辑。……此编所选,虽町畦未辟,而奥交已开,嘉庆以来名家,大抵自此而出。……后附董毅《续词选》,郑善长《九家词选》,造微踵美,述作斐然,虽所录不多,要亦足以张其宗风也。”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朱彝尊《词综》云:“是编录唐宋金元词通五百馀家,……其去取亦具有鉴 ?盖尊王本工于填词,……其立说,大抵精确,故其所选能简择不苟如此,以视《花间》、《草堂》诸编,胜之远矣。”《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此本即《四库》著录之本,而以王昶补入二卷,附于词后。”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明词综》,清王昶辑。……得朱氏 (彝尊)遗稿于汪小海所,乃合以生平所辑,得三百八十家,……以成朱氏未成之志。……有明一代词人杰作,大致已尽于此。”又云:“《国朝词综》四十八卷、《二集》八卷,清王昶辑。自清初至嘉庆初年止,都凡七百馀家,所选极为宏富,其去取宗旨悉本朱氏。”又云:“(《国朝词综续编》)都凡五百八十馀家。”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存目》评毛晋编《宋名家词》云:“晋此刻,搜罗颇广,倚声家咸资采掇。其所录分为六集,……共六十一家,……随得随雕,……非谓宋词止于此也。”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孙默编《十五家词》云:“一时倚声佳制,实略备于此,存之可以见国初诸人文采风流之盛。”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白香词谱》四卷,清舒梦兰辑。为之笺注者,则谢朝徵韦庵也。……此编所选百篇,篇各异调,每调于四声所宜举堪会意。谢氏笺注,则悉仿查为仁、厉鹗笺《绝妙好词》体例,于本事穷源竟委,……诚词坛初步必需之书也。”
同书又云:“《元曲选》十集,都百种,明臧晋叔辑。元代文学,以曲为盛,……所惜原书多佚,至今流传人间者绝少。……其菁华固已尽萃于是也。”
(十二)《备要》采沈德《说诗醉语》,吕璜《古文绪论》,曾国藩《鸣原堂论文》,万树《词律》、徐本立《词律拾遗》、杜文澜《词律补遗》,《丛刊》无。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说诗醉语》二卷,沈文悫公德撰。……此编于诗之裁音节神韵,穷流溯源,指示极为详晰,而大要一归于中正和平。”
同书又云:“ (《古文绪论》)系吴氏德旋答吕璜所问之语,经吕氏-条记。……吴氏往来于桐城阳湖之间,其中甘苦,喻之深,故能道之切如此。其馀所论各条,亦多甘苦有得之。”
同书又云:“《鸣原堂论文》二卷,清曾文正国藩辑。……此选于各篇后,均有评语,读者宜细细体会,庶于作公牍文时,自有一种曲尽事理之趣。”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万树《词律》云:“是编纠正《啸馀谱》及《填词图谱》之讹,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谓古词抑扬顿挫,多在字,其论最为细密。至于考调名之新旧,证传写之舛讹,辨元人曲词之分,斥明人自度腔之谬,考证尤一一有据。”?《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杜氏文澜究心词学,始有《词律校勘记》之作,……同时又购得徐氏本立所辑《拾遗》原版,使附《词律》之后,……徐辑后二卷《补注》,已经杜氏采入《校勘记》中,前六卷为补调补体,凡补调三百一十有六,补体一百六十有五。杜氏复为掇拾,得调五十,附为《补遗》一卷,总名曰《校刊词律》。……其津逮后学之功,实匪浅鲜。”
孝萱案:以上十二例,揭示《备要》注重实用,它选收了大量的《丛刊》所无的重要古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备要》系统地收采词曲名著,而且吸收王鹏运、朱祖谋的最新校笺成果,是其特色。
(十三)《备要》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丛刊》无注本。
段玉裁生平,见《清史稿·儒林传二》。传云:“玉裁积数十年精力,专《说文》,著《说文解字注》三十卷,……仪征阮元谓玉裁书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言《说文》二也。”梁启超《概论》十四云:“清儒以小学为治经之途径,嗜之甚笃,附庸遂蔚为大国。其在《说文》,则有段玉裁之《说文注》……”范文澜先生《经学讲演录》四云:“皖派与吴派不同,他们从音韵小学入手。……戴震的影响很大。他的学生段玉裁所著的《说文解字注》,可算是文字音韵学的高峰。”
(十四)《备要》采清梁端(女)校释《列女传》,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浦起龙《史通通释》,翁元圻注《困学纪闻》,《丛刊》无注本。
梁端校释汉刘向《列女传》,《四备部要书目提要》云:“胪举同异,音义并述。张之洞《书目答问》特为著录,亦可见其校释之详核矣。”
梁启超《概论》十四云:“对于古代别史杂史,亦多考证笺注,则有……郝懿行之《山海经笺疏》……”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评类》评浦起龙《史通通释》云:“《史通》注本,旧有郭延年、王维俭二家,近时又有黄叔琳注,……起龙是注,又在黄注稍后,故亦采用黄注数条,然颇纠弹其疏舛,……大致引据详明,足称该洽。”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翁氏元圻因阎 (若璩)、何(焯)、全(祖望)评注之处,均略举大意,……增辑无虑二千馀条。……张文襄《书目答问》亦谓翁氏所注,更胜于七笺本。”? (十五)《备要》采孙星衍注《孙子》,《丛刊》无校本。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孙子》)系孙氏星衍以《道藏》所刊宋吉天保十家注本详加校勘,其中脱误之处,据《潜夫论》、《通典》、《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补正者计二百四十馀条,并附毕以旬《孙子叙录》一卷,精审完善。”
(十六)《备要》采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全集》。《丛刊》只有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缺内集、别集注。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七》评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集》云:“任注内集,史注外集,其大纲皆系于目录每条之下,使读者考其岁月,知其遭际,因以推求作诗之本旨,…… (任)与史氏二注本艺林宝传,无异辞焉。”
(十七)《丛刊》采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备要》采清陶澍辑《靖节先生集》;《丛刊》采元杨齐贤集注、萧士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备要》采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丛刊》采宋刘辰翁校《唐王右丞集》,《备要》采清赵殿成《王右丞集注》。《丛刊》注重旧注,《备要》注重新注。
陶澍生平,见《清史稿》卷三七九。传云:“所著……《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并行世。”《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靖节先生集》)系清安化陶文毅澍所辑。……所辑各注,大致以汤文清、李公焕、何孟春三家为本。……其字句异同,……择善而存,义可两存者,但云某本作某,去取从违,不参己见,亦深合辑书体裁。诸家评陶,均关作者旨趣,荟萃成编,尤便检览。年谱以王雪山质、吴仁杰斗南所著之谱,并列于前,仿张演季长辨证先例,参考宋、元以来诸家所说,别为考异,于靖节出处之际,钓游之所,搜讨极为详核。故自来编靖节诗文集者,通行之本甚多,当以此本为最完善。”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二》评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云:“其注欲补三家(杨齐贤、萧士、林兆珂)之遗阙,……亦足以资考证。”又评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云:“于顾(起经)注多所订正。又维本精于佛典,顾注多未及详,殿成以王琦熟于三藏,属其助成,亦颇补所未备。”
(十八)《备要》采清倪?NE02A?《庾子山集注》,清吴兆宜《徐孝穆集笺注》,清王琦注《李长吉歌诗》,清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樊南文集详注》,清钱振伦、钱振常《樊南文集补编》,明曾益、清顾予咸、顾嗣立《温飞卿集笺注》,清施国祁《元遗山诗注》,清楼卜《铁崖古乐府注》,清金檀《青邱诗集注》,《丛刊》均无注本。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一》评倪庾子山集注》云:“是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之,颇伤漏略,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于集首,又旁采博鬼,重为注释,……实较吴本为详。”又评吴兆宜《徐孝穆集笺注》云:“其集旧无注释,兆宜……笺之,未及卒业,其同里徐文炳续为补缉,以成是编。……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同书《别集类存目一》评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云:“注《昌谷集》者,宋有吴正子,明有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又有宋刘辰翁评本,……琦此注兼采诸家之本,故曰《汇解》。”同书《别集类四》评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云:“立名此本,考证编排,特为精密,其所笺释,虽不能篇篇皆备,而引据典核,亦胜于注书诸家漫衍支离,徒溷耳目,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樊川诗集注》)第诠事实,以相参检,……凡诗中字句之异同,均广?他本,详为附注。”又云:“(《玉溪生诗笺注》)系冯氏浩所注,大致以朱(鹤龄)注为蓝本,而补正其阙误。所编年谱,于义山出处及时事,征引颇详,胜于朱本,且时有纠正朱本之处。……张文襄《书目答问》亦谓胜于朱、姚(培谦)注本。”又云:“(《樊南文集详注》)亦系冯浩所注。据冯氏自称,徐(树谷、炯)注……冗赘讹舛之处迭出,为之删定改正者,几至过半。又谓原笺……疏略太甚,均为之辨正考定。……《书目答问》亦极引重之。”又云:“(《樊南文集补编》)钱氏振伦自《全唐文》中录出之文,较徐本多至二百三首。因与弟振常分任笺注之役,……精密足与冯注抗衡。”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四》评曾益等《温飞卿集笺注》云:“凡注中不署名者,(曾)益原注。署‘补'字者,(顾)予咸注。署‘嗣立案'者,则所续注也。……又称采《文苑英华》、《万首绝句》所录为《集外诗》一卷,较曾本差为完备。”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元遗山诗注》)系清施国祁据元张德辉类次本笺注。……凡游览赠答慷慨歌谣各作,均可考见。所辑年谱暨补载,亦均详确。”又云:“(《铁崖古乐府注》)为清乾隆间楼氏卜所注。《铁崖乐府注》十卷,据杨氏门人吴复编次本,……其《咏史注》八卷、《逸编注》八卷,据楼氏自称,系据明万历年陈渊止刊本,及《复古集》、《铁笛诗》、《铁龙诗》、《铁崖集》、《东维子集》、《草玄阁后集》,汰其重复,另录编次付梓。……所注亦均简明。故张文襄《书目答问》特以此本著录。”又云:“(《青邱诗集注》)系清雍正戊申桐乡金檀辑注大致系根据《大全》本,复搜采《姑苏志》、《虎丘志》及诸书所载题咏,凡《大全》本所无者,一一为之补入,雠校精审,所注亦简要不苟。……又据朱绍所辑《三先生诗集》补入《遗诗》一卷。又重辑《扣舷集》一卷,附刊集尾。”
(十九)《备要》采吴兆宜注《玉台新咏》,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丛刊》均无注本。
吴兆宜生平,见《清史稿·文苑传一》。传云:“兆骞与弟兆宜皆善属文,……兆宜…又注《玉台新咏》……,并行于世。”《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一》评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云:“明梅庆生注,粗具梗概,多所未备。叔琳因其旧本,重为删补,以成此编,……较之梅注,则详备多矣。”
孝萱案:以上七例,揭示《备要》注重实用,力求精校本、详注本。考证之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故《备要》尤其注重新校、新注之佳者。
(二十)《丛刊》采阮阅《诗话总龟》,《备要》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此为一重版本一重实用之明显不同。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一》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 (阮)阅书多录杂事,颇近小说,此则论文考义者居多,去取较为谨严。阅书分类编辑,多立门目,此则惟以作者时代为先后,……体例亦较为明晰。阅书惟采摭旧闻,无所考证,此则多附辨证之语,尤足以资参订。故阅书不甚见重于世,而此书则诸家援据,多所取资焉。”可见胡书胜于阮书。
(二十一)《备要》从对学者有用的角度出发,在《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记》几部考史名著中,独采《廿二史记》,《丛刊》无。
《备要》采赵翼《廿二史 ND654记》,理由是:“在清代史学书中,其实用盖在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也。”据梁启超《概论》十四:“乾嘉以还,考证学统一学界,其洪波自不得不及于史,则有赵翼之《廿二史札记》,王鸣盛之《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之《二十二史考异》,洪颐煊之《诸史考异》,皆汲其流。四书体例略同,其职志皆在考证史迹,订讹正谬。惟赵书于每代之后,常有多条胪列史中故实,用归纳法比较研究 ,以观盛哀治乱之原,此其特长也。”从梁氏所评赵翼《廿二史札记》之“特长”,可以说明《备要》是看中此书“实用”而选取之。
(二十二)《备要》认为工具书方便学者,采黎永椿《说文通检》,周兆基《佩文诗韵释要》,《丛刊》无。
《备要》采黎永椿《说文通检》,理由是:“此书专为翻检《说文》而设,极便初学。”又,采周兆基《佩文诗韵释要》,理由是:“今惟(《佩文诗韵》)全书卷帙繁重,周氏乃辑为释要,以便学者,简括明通,韵书中最为善本。”所谓“极便初学”、“以便学者”,都是从实在着眼的。
孝萱案:以上三例,进一步揭示《备要》注重实用之苦心,应为学者所鉴察。
80多年前的旧中国,学术信息不流通,印刷业不发达,人民大众生活不富裕,有志于学者,苦于买不到、也买不起应读之书。 1920 — 1936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共收经、史、子、集四部书 351 种, 11305 卷,注重实用,多是应读之书。与《四部丛刊》比较,《备要》采录了《丛刊》所无的、大量的重要著作,如系同一部书,《备要》与《丛刊》不同之处在于选择精校详注之本。在国学用书方面,《备要》基本上满足了广大学者的迫切需要,而且廉价发行。先出线装本,后出精装本、平装本,一次比一次价廉。可以买一整套书,也可以买其中某一个零本。既适合图书馆,也适合私人。用聚珍仿宋字,美观大方,为读者所喜爱。总之,《备要》适合旧中国之国情,是几代学者必备之书,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有着重大贡献。
(来源:摘自《“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7月版)
中华书局《校印〈四部备要〉缘起》云:“吾国学术,统于四部,然《四库》著录之书,浩如烟海,坊肆流传之籍,棼若乱丝,承学之士,别择维艰,……同人有鉴于此,爰于前年,择吾人应读之书,求通行善本,汇而集之,颜曰《四部备要》,……经、史、子、集最要之书,大略备矣。”对于这一段话,需作两点解释:(一)什么是“应读之书”、“最要之书”?如“段氏之《说文》,孙氏之《周礼》,姚、王、曾之选古文,沈、姚、曾之选诗,以及近代名家……等专集,……极有用者”。可见,所谓“应读之书”、“最要之书”即“极有用”之书。(二)在版本学上,通行本与善本,是两种价值不同的书籍。通行本一般指普遍流通、文物价值不高的书籍;善本一般指流传甚少、文物价值高的旧刻本、旧钞本、手稿本等。《备要》所求之“通行善本”,是些什么书呢?“更有校勘精本,如阮文达之《十三经》,平津馆之诸子等,则书虽同而校本不同。”可见,所谓“通行善本”,就是通行本中的校注精审者。有比较才能鉴别。今例举若干种书籍,将《备要》与《丛刊》对照研究,以说明二者采辑方针之不同,从而显现《备要》注重实用之特色。
先师范文澜先生说过:“‘五四'运动以前二千多年里面,所谓学问,几乎专指经学而言。……派别繁杂,训解浩瀚。”(《中国经学史的演变——延安新哲学年会讲演提纲》)面对这个实际情况,《备要》所选收的经部书,既有《十三经》古注,又有阮元校刊的《十三经注疏》,还有清代学者所作的《十三经注疏》,基本上囊括了《十三经》的重要注疏,给学者研究国学极大的便利。这是《备要》注重实用的表现。我的介绍,也就从《备要》的经部书说起。
(一)《备要》采用清阮元校《十三经注疏》,《丛刊》无。
《十三经注疏》者,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清人阮元据宋本校刊,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清史稿·阮元传》云:“博学淹通,……撰《十三经校勘记》,……专宗汉学,治经者奉为科律。”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 (以下简称《学记》)第六章云:“(阮元编刻《十三经注疏》)每卷之后,附校勘记。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记,至便学者。”《备要》采阮刻《十三经注疏》之后,1980年中华书局又校补世界书局缩印阮刻本影印出版,可见此书之“极有用”。
(二)《备要》辑“清十三经注疏”,《丛刊》无。
“清十三经注疏”者,《备要》采惠栋《周易述》,江藩、李林松《周易述补》,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仪礼正义》,朱彬《礼祀训纂》,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陈立《公羊义疏》,钟文《谷梁补注》,皮锡瑞《孝经郑注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而成。
惠栋等十二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新撰诸经注疏之贡献。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十四云:“清学自当以经学为中坚。其最有功于经学者,则诸经殆皆有新疏也。”接着梁氏列举了二十一部清代著名经疏,其中有十部是《备要》所采者。范文澜先生在《经学讲演录》中列举了十部清代经学名著,其中有五部是《备要》所采者。可见《备要》所采辑的“清十三经注疏”是精当的,对学者有用的。
(三)《备要》采胡承珙《小尔雅义证》,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以及朱彝尊《经义考》、王引之《经义述闻》等经学名著,《丛刊》无。
胡承珙等五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治经之功。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一》评朱彝尊《经义考》云:“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亦可以云详赡矣。”梁启超《概论》十四云:“其在《说文》以外之古字书,则有戴震之《方言疏证》,……胡承珙之《小尔雅义证》,王念孙之《广雅疏证》,……得此而六朝以前之字书,差无疑滞矣。”同书十二又云:“《经义述闻》,全书皆纠正旧注旧疏之失误。所谓旧注者,则毛、郑、马、贾、服、杜也;旧疏者,则陆、孔、贾也。宋以后之说,则其所不屑是正矣。是故如高如父子者,实毛、郑、贾、马、服、杜之诤臣,非其将顺之臣也。夫岂惟不将顺古人,虽其父师,亦不苟同。……王引之《经义述闻》,与其父念孙之说相出入者,且不少也。……吾侪今日读王氏父子之书,只觉其条条皆犁然有当于吾心,前此之误解,乃一旦涣然冰释也。虽以方东树之力排‘汉学',犹云:‘ 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首。汉唐以来,未有其比。' (《汉学商兑》卷中之下)亦可见公论之不可磨灭矣。”
(四)《备要》采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以及万斯同《历代史表》,齐召南、阮福《历代帝王年表》,陆费墀《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段长基《历代统纪表疆域表沿革表》,李兆洛《历代纪元编》、《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等史学名著,《丛刊》无。
王夫之等六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治史之功。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章学诚生平,见《清史稿·文苑传二》。传云:“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推原《官礼》而有得于向、歆父子之传。其于古今学术,辄能条别而得其宗旨,立论多前人所未发。”
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评万斯同《历代史表》云:“其书自正史本纪、志、传以外,参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鉴》、《册府元龟》诸书,及各家杂史,次第汇载,使列朝掌故,端绪厘然,于史学殊为有助。”梁启超《概论》十四云:“清初诸师皆治史学,欲以为经世之用。王夫之长于史论,其《读通鉴论》、《宋论》皆有特识。……自万斯同力言表志之重要,自著《历代史表》,自后表志专书,可观者多。……齐召南有《历代帝王年表》。”同书十五又云:“中清之地理学,亦偏于考古一途。……其通考历代者,有……李兆洛之《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皆便检阅。”《丛刊》忽略表谱。
(五)《备要》采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江藩《汉学师承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丛刊》无。
黄宗羲等三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学术研究之贡献。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三》评顾炎武《日知录》云:“炎武学有本原,博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牾者少。” (黄汝成博采诸家之说,成《日知录集释》。)同书《史部·传记类二》评黄宗羲《明儒学案》云:“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知明季党祸所由来,是亦千古之炯鉴矣。”梁启超《概论》十四云:“黄宗羲始著《明儒学案》,为学史之祖。其《宋元学案》,则其子百家与全祖望先后续成之。皆清代史学之光也。”张舜徽《学记》第四章云:“江氏著述虽多,而传布最广、影响最大者,首推《汉学师承记》一书。……于是汉学二字的招牌,在当时学术界,便很彰明地挂出来了。”
:(六)《备要》采张先《张子野词》,周邦彦《片玉集》,范成大《石湖词》,辛弃疾《稼轩词》,吴文英《梦窗词集》,周密《NFDA1?洲渔苗谱》,张炎《山中白云》,王沂孙《花外集》,《丛刊》无。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鲍氏廷博得绿斐轩《张子野词》钞本二卷,凡百有六阕。……既又得侯文灿《十名家词集》所刊,去其重复,得六十三阕。复于诸家选本中采辑一十六阕,次为《补遗》二卷。合计得词一百八十四阕,于是子野词收拾无遗。……本局特据鲍本校印,并附近人朱氏孝臧校记。”
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一云:“《详注周美成片玉集十卷》:……此宋陈元龙注本。……元龙以美成词借字用意,言言俱有来历,乃广为考证,详加笺注焉。”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宋范成大《石湖词》,……此系朱孝臧《疆村丛书》本,本局据以校刊。”
: : : :同书又云:“宋辛弃疾《稼轩词》四卷本……此本系据王氏鹏运四印斋重抚元大德信州本校刊。……又《稼轩词补遗》一卷……朱孝臧以万载辛启泰辑本刊入《NB266村丛书》,并附校记。兹特精为校刊,附于卷后,以成完璧。”
同书又云:“宋吴文英《梦窗词》不分卷,附《补遗》,朱氏孝臧以万历张廷璋所藏旧钞本,一再校勘,刊入《疆村丛书》,后附自撰小笺,本局即据此本校刊。……自经朱氏笺证,词中故事,大都已有线索可寻。”
同书又云:“宋周密《频洲渔笛谱》二卷,仪征江昱为之考证,复以家藏《草窗词》诸本编附于后,为《集外词》一卷,以补《渔笛谱》之遗。其弟恂,刻于新安,传本颇罕。朱氏孝复命工重雕,列入《疆村丛书》。……题中人地岁月以及本事轶事词话倡和之作,凡有关系可互相发明者,并疏附词后,考证至精。”
同书又云:“《山中白云词》八卷,……此本系朱氏孝臧以江昱疏证、江恂参较手稿本精校刻入《疆村丛书》。江氏兄弟……寤疑辨惑,……遂使词中精蕴,挹之逾出。……朱氏付雕时,复举所知者补证十馀条,附记集后,亦颇精核。”
同书又云:“《花外集》一卷,一名《碧山乐府》,宋王沂孙撰。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足称词坛三绝。……本局特据王鹏运四印斋本精校,并以叶德辉《自园读书志》跋语,附刊卷后。”
(七)《备要》采侯方域《壮悔堂集、四忆堂诗集》,宋琬《安雅堂诗集》,赵执信《饴山堂集》,吴雯《莲洋诗钞》,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孔广森《仪郑堂骈体文》,唐鉴《唐确慎集》,郑珍《巢经巢集》,《丛刊》无。
侯方域等八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二十六》评赵执信诗云:“平心而论,王(士祯)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又评吴雯诗云:“雯天才雄骏,……此本沿新城之派,又以神韵婉约为宗,一切激昂沈著之作,多见屏斥,反似邻于清弱,亦不足尽其所长。……惟雯诗本足自传,不藉士祯之评为轻重。”梁启超《概论》十七云:“美文,清儒所最不擅长也。诸经师中,……能为骈体文者,有孔广森、……其文仍力洗浮艳,如其学风。”
:(八)《备要》采龚鼎孳《定山堂诗馀》,曹贞吉《珂雪词》,顾贞观《弹指词》,纳兰性德《纳兰词》,郭?NF559?《灵芬馆词四种》,《丛刊》无。
龚鼎孳等五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曹贞吉词云:“其词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纬以新意,不必模周范柳,学步邯郸,而自不失为雅制,盖其天分于是事独近也。陈维崧集有贞吉《咏物词序》云:‘吟成十首,事足千秋。赵明诚《金石》之录,逊此华文;郭宏农《山海》之篇,惭斯丽制。'虽友朋推挹之词,不无溢量,要在近代词家,亦卓然一作手矣。”
(九)《备要》采许连《六朝文》,姚鼐《古文辞类》,黎庶昌《续古文辞类》,李兆洛、谭献《骈体文钞》,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丛刊》无。
姚鼐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 (《六朝文》)凡措词淫艳之病,隶事繁冗之病,……悉摈不选录。……所评各语,穷源竟委,启发颇多。圈点亦极精当。”又云:“桐城统绪相承,一派盛于姚鼐,姚氏义法,具于所选《古文辞类》。”又云:“( 《续古文辞类》)皆以补姚氏《类利》所未备。”又云:“(《经史百家杂钞》)足与姚氏《类》并传也。”
李兆洛生平,见《清史稿·文苑传三》。传云:“其论文欲合骈散为一,病当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而不知宗两汉,因辑《骈体文钞》。”
(十)《备要》采王士祯《古诗选》,沈德?NB251?《古诗源》,姚鼐《今体诗钞》,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丛刊》无。
王士祯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存目四》著录王士祯《古诗选》。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文悫诗学淳正,诚不愧为一代大宗。如此编(《古诗源》)历久不磨,自有其可传者在。”
《清史稿·文苑传二·姚鼐》云:“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
(十一)《备要》采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余集《续钞》,徐?NCF3E?《续钞补录》,张惠言《词选》、董毅《续词选》、郑善长《九家词选》,朱彝尊《词综》,王昶《明词综》、《国朝词综》,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毛晋编《宋六十名家词》,孙默编《十五家词》,舒梦兰《白香词谱》,臧懋循《元曲选》,《丛刊》无。
厉鹗等四人,《清史稿》有传,表彰其文学业绩,兹不赘引。《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绝妙好词笺》云:“宋词多不标题,读者每不详其事,……非参以他书,得其源委,有不解为何语者,其疏通证明之功,亦有不可泯者矣。”《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原附余集《续钞》一卷,徐集《续钞补录》一卷,并采 (周)密说部诗话所录,足以上继草窗之志。”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词选》七卷,清张惠言辑。……此编所选,虽町畦未辟,而奥交已开,嘉庆以来名家,大抵自此而出。……后附董毅《续词选》,郑善长《九家词选》,造微踵美,述作斐然,虽所录不多,要亦足以张其宗风也。”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朱彝尊《词综》云:“是编录唐宋金元词通五百馀家,……其去取亦具有鉴 ?盖尊王本工于填词,……其立说,大抵精确,故其所选能简择不苟如此,以视《花间》、《草堂》诸编,胜之远矣。”《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此本即《四库》著录之本,而以王昶补入二卷,附于词后。”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明词综》,清王昶辑。……得朱氏 (彝尊)遗稿于汪小海所,乃合以生平所辑,得三百八十家,……以成朱氏未成之志。……有明一代词人杰作,大致已尽于此。”又云:“《国朝词综》四十八卷、《二集》八卷,清王昶辑。自清初至嘉庆初年止,都凡七百馀家,所选极为宏富,其去取宗旨悉本朱氏。”又云:“(《国朝词综续编》)都凡五百八十馀家。”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存目》评毛晋编《宋名家词》云:“晋此刻,搜罗颇广,倚声家咸资采掇。其所录分为六集,……共六十一家,……随得随雕,……非谓宋词止于此也。”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孙默编《十五家词》云:“一时倚声佳制,实略备于此,存之可以见国初诸人文采风流之盛。”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白香词谱》四卷,清舒梦兰辑。为之笺注者,则谢朝徵韦庵也。……此编所选百篇,篇各异调,每调于四声所宜举堪会意。谢氏笺注,则悉仿查为仁、厉鹗笺《绝妙好词》体例,于本事穷源竟委,……诚词坛初步必需之书也。”
同书又云:“《元曲选》十集,都百种,明臧晋叔辑。元代文学,以曲为盛,……所惜原书多佚,至今流传人间者绝少。……其菁华固已尽萃于是也。”
(十二)《备要》采沈德《说诗醉语》,吕璜《古文绪论》,曾国藩《鸣原堂论文》,万树《词律》、徐本立《词律拾遗》、杜文澜《词律补遗》,《丛刊》无。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说诗醉语》二卷,沈文悫公德撰。……此编于诗之裁音节神韵,穷流溯源,指示极为详晰,而大要一归于中正和平。”
同书又云:“ (《古文绪论》)系吴氏德旋答吕璜所问之语,经吕氏-条记。……吴氏往来于桐城阳湖之间,其中甘苦,喻之深,故能道之切如此。其馀所论各条,亦多甘苦有得之。”
同书又云:“《鸣原堂论文》二卷,清曾文正国藩辑。……此选于各篇后,均有评语,读者宜细细体会,庶于作公牍文时,自有一种曲尽事理之趣。”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二》评万树《词律》云:“是编纠正《啸馀谱》及《填词图谱》之讹,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谓古词抑扬顿挫,多在字,其论最为细密。至于考调名之新旧,证传写之舛讹,辨元人曲词之分,斥明人自度腔之谬,考证尤一一有据。”?《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杜氏文澜究心词学,始有《词律校勘记》之作,……同时又购得徐氏本立所辑《拾遗》原版,使附《词律》之后,……徐辑后二卷《补注》,已经杜氏采入《校勘记》中,前六卷为补调补体,凡补调三百一十有六,补体一百六十有五。杜氏复为掇拾,得调五十,附为《补遗》一卷,总名曰《校刊词律》。……其津逮后学之功,实匪浅鲜。”
孝萱案:以上十二例,揭示《备要》注重实用,它选收了大量的《丛刊》所无的重要古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备要》系统地收采词曲名著,而且吸收王鹏运、朱祖谋的最新校笺成果,是其特色。
(十三)《备要》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丛刊》无注本。
段玉裁生平,见《清史稿·儒林传二》。传云:“玉裁积数十年精力,专《说文》,著《说文解字注》三十卷,……仪征阮元谓玉裁书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言《说文》二也。”梁启超《概论》十四云:“清儒以小学为治经之途径,嗜之甚笃,附庸遂蔚为大国。其在《说文》,则有段玉裁之《说文注》……”范文澜先生《经学讲演录》四云:“皖派与吴派不同,他们从音韵小学入手。……戴震的影响很大。他的学生段玉裁所著的《说文解字注》,可算是文字音韵学的高峰。”
(十四)《备要》采清梁端(女)校释《列女传》,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浦起龙《史通通释》,翁元圻注《困学纪闻》,《丛刊》无注本。
梁端校释汉刘向《列女传》,《四备部要书目提要》云:“胪举同异,音义并述。张之洞《书目答问》特为著录,亦可见其校释之详核矣。”
梁启超《概论》十四云:“对于古代别史杂史,亦多考证笺注,则有……郝懿行之《山海经笺疏》……”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评类》评浦起龙《史通通释》云:“《史通》注本,旧有郭延年、王维俭二家,近时又有黄叔琳注,……起龙是注,又在黄注稍后,故亦采用黄注数条,然颇纠弹其疏舛,……大致引据详明,足称该洽。”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翁氏元圻因阎 (若璩)、何(焯)、全(祖望)评注之处,均略举大意,……增辑无虑二千馀条。……张文襄《书目答问》亦谓翁氏所注,更胜于七笺本。”? (十五)《备要》采孙星衍注《孙子》,《丛刊》无校本。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孙子》)系孙氏星衍以《道藏》所刊宋吉天保十家注本详加校勘,其中脱误之处,据《潜夫论》、《通典》、《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补正者计二百四十馀条,并附毕以旬《孙子叙录》一卷,精审完善。”
(十六)《备要》采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全集》。《丛刊》只有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缺内集、别集注。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七》评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集》云:“任注内集,史注外集,其大纲皆系于目录每条之下,使读者考其岁月,知其遭际,因以推求作诗之本旨,…… (任)与史氏二注本艺林宝传,无异辞焉。”
(十七)《丛刊》采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备要》采清陶澍辑《靖节先生集》;《丛刊》采元杨齐贤集注、萧士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备要》采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丛刊》采宋刘辰翁校《唐王右丞集》,《备要》采清赵殿成《王右丞集注》。《丛刊》注重旧注,《备要》注重新注。
陶澍生平,见《清史稿》卷三七九。传云:“所著……《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并行世。”《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靖节先生集》)系清安化陶文毅澍所辑。……所辑各注,大致以汤文清、李公焕、何孟春三家为本。……其字句异同,……择善而存,义可两存者,但云某本作某,去取从违,不参己见,亦深合辑书体裁。诸家评陶,均关作者旨趣,荟萃成编,尤便检览。年谱以王雪山质、吴仁杰斗南所著之谱,并列于前,仿张演季长辨证先例,参考宋、元以来诸家所说,别为考异,于靖节出处之际,钓游之所,搜讨极为详核。故自来编靖节诗文集者,通行之本甚多,当以此本为最完善。”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二》评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云:“其注欲补三家(杨齐贤、萧士、林兆珂)之遗阙,……亦足以资考证。”又评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云:“于顾(起经)注多所订正。又维本精于佛典,顾注多未及详,殿成以王琦熟于三藏,属其助成,亦颇补所未备。”
(十八)《备要》采清倪?NE02A?《庾子山集注》,清吴兆宜《徐孝穆集笺注》,清王琦注《李长吉歌诗》,清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樊南文集详注》,清钱振伦、钱振常《樊南文集补编》,明曾益、清顾予咸、顾嗣立《温飞卿集笺注》,清施国祁《元遗山诗注》,清楼卜《铁崖古乐府注》,清金檀《青邱诗集注》,《丛刊》均无注本。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一》评倪庾子山集注》云:“是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之,颇伤漏略,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于集首,又旁采博鬼,重为注释,……实较吴本为详。”又评吴兆宜《徐孝穆集笺注》云:“其集旧无注释,兆宜……笺之,未及卒业,其同里徐文炳续为补缉,以成是编。……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同书《别集类存目一》评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云:“注《昌谷集》者,宋有吴正子,明有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又有宋刘辰翁评本,……琦此注兼采诸家之本,故曰《汇解》。”同书《别集类四》评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云:“立名此本,考证编排,特为精密,其所笺释,虽不能篇篇皆备,而引据典核,亦胜于注书诸家漫衍支离,徒溷耳目,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樊川诗集注》)第诠事实,以相参检,……凡诗中字句之异同,均广?他本,详为附注。”又云:“(《玉溪生诗笺注》)系冯氏浩所注,大致以朱(鹤龄)注为蓝本,而补正其阙误。所编年谱,于义山出处及时事,征引颇详,胜于朱本,且时有纠正朱本之处。……张文襄《书目答问》亦谓胜于朱、姚(培谦)注本。”又云:“(《樊南文集详注》)亦系冯浩所注。据冯氏自称,徐(树谷、炯)注……冗赘讹舛之处迭出,为之删定改正者,几至过半。又谓原笺……疏略太甚,均为之辨正考定。……《书目答问》亦极引重之。”又云:“(《樊南文集补编》)钱氏振伦自《全唐文》中录出之文,较徐本多至二百三首。因与弟振常分任笺注之役,……精密足与冯注抗衡。”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四》评曾益等《温飞卿集笺注》云:“凡注中不署名者,(曾)益原注。署‘补'字者,(顾)予咸注。署‘嗣立案'者,则所续注也。……又称采《文苑英华》、《万首绝句》所录为《集外诗》一卷,较曾本差为完备。”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元遗山诗注》)系清施国祁据元张德辉类次本笺注。……凡游览赠答慷慨歌谣各作,均可考见。所辑年谱暨补载,亦均详确。”又云:“(《铁崖古乐府注》)为清乾隆间楼氏卜所注。《铁崖乐府注》十卷,据杨氏门人吴复编次本,……其《咏史注》八卷、《逸编注》八卷,据楼氏自称,系据明万历年陈渊止刊本,及《复古集》、《铁笛诗》、《铁龙诗》、《铁崖集》、《东维子集》、《草玄阁后集》,汰其重复,另录编次付梓。……所注亦均简明。故张文襄《书目答问》特以此本著录。”又云:“(《青邱诗集注》)系清雍正戊申桐乡金檀辑注大致系根据《大全》本,复搜采《姑苏志》、《虎丘志》及诸书所载题咏,凡《大全》本所无者,一一为之补入,雠校精审,所注亦简要不苟。……又据朱绍所辑《三先生诗集》补入《遗诗》一卷。又重辑《扣舷集》一卷,附刊集尾。”
(十九)《备要》采吴兆宜注《玉台新咏》,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丛刊》均无注本。
吴兆宜生平,见《清史稿·文苑传一》。传云:“兆骞与弟兆宜皆善属文,……兆宜…又注《玉台新咏》……,并行于世。”《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一》评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云:“明梅庆生注,粗具梗概,多所未备。叔琳因其旧本,重为删补,以成此编,……较之梅注,则详备多矣。”
孝萱案:以上七例,揭示《备要》注重实用,力求精校本、详注本。考证之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故《备要》尤其注重新校、新注之佳者。
(二十)《丛刊》采阮阅《诗话总龟》,《备要》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此为一重版本一重实用之明显不同。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一》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 (阮)阅书多录杂事,颇近小说,此则论文考义者居多,去取较为谨严。阅书分类编辑,多立门目,此则惟以作者时代为先后,……体例亦较为明晰。阅书惟采摭旧闻,无所考证,此则多附辨证之语,尤足以资参订。故阅书不甚见重于世,而此书则诸家援据,多所取资焉。”可见胡书胜于阮书。
(二十一)《备要》从对学者有用的角度出发,在《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记》几部考史名著中,独采《廿二史记》,《丛刊》无。
《备要》采赵翼《廿二史 ND654记》,理由是:“在清代史学书中,其实用盖在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也。”据梁启超《概论》十四:“乾嘉以还,考证学统一学界,其洪波自不得不及于史,则有赵翼之《廿二史札记》,王鸣盛之《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之《二十二史考异》,洪颐煊之《诸史考异》,皆汲其流。四书体例略同,其职志皆在考证史迹,订讹正谬。惟赵书于每代之后,常有多条胪列史中故实,用归纳法比较研究 ,以观盛哀治乱之原,此其特长也。”从梁氏所评赵翼《廿二史札记》之“特长”,可以说明《备要》是看中此书“实用”而选取之。
(二十二)《备要》认为工具书方便学者,采黎永椿《说文通检》,周兆基《佩文诗韵释要》,《丛刊》无。
《备要》采黎永椿《说文通检》,理由是:“此书专为翻检《说文》而设,极便初学。”又,采周兆基《佩文诗韵释要》,理由是:“今惟(《佩文诗韵》)全书卷帙繁重,周氏乃辑为释要,以便学者,简括明通,韵书中最为善本。”所谓“极便初学”、“以便学者”,都是从实在着眼的。
孝萱案:以上三例,进一步揭示《备要》注重实用之苦心,应为学者所鉴察。
80多年前的旧中国,学术信息不流通,印刷业不发达,人民大众生活不富裕,有志于学者,苦于买不到、也买不起应读之书。 1920 — 1936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共收经、史、子、集四部书 351 种, 11305 卷,注重实用,多是应读之书。与《四部丛刊》比较,《备要》采录了《丛刊》所无的、大量的重要著作,如系同一部书,《备要》与《丛刊》不同之处在于选择精校详注之本。在国学用书方面,《备要》基本上满足了广大学者的迫切需要,而且廉价发行。先出线装本,后出精装本、平装本,一次比一次价廉。可以买一整套书,也可以买其中某一个零本。既适合图书馆,也适合私人。用聚珍仿宋字,美观大方,为读者所喜爱。总之,《备要》适合旧中国之国情,是几代学者必备之书,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有着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