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纳兰心事几曾知——读《纳兰性德研究论丛》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纳兰心事几曾知——读《纳兰性德研究论丛》 发布时间:2015-4-22 13:57:08   作者:门 辉 石勇妮 于佩琴  

  几经周折,历时数年,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组织编选的《纳兰性德研究论丛》终于在迎来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之际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凡80万字,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近三十年来优秀研究成果的选编。认真品读,也许就不会再有当初纳兰挚友曹寅“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的感叹,也可从中看出一个地方院校学报对纳兰研究的默默坚守。

  纳兰性德,出身于钟鸣鼎食、裘马轻肥的天潢贵胄之家,自幼生长在温柔富贵乡、烟柳繁华地,熏沐在绮靡金粉的环境里。他是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在飞黄腾达的锦路鹏程上,受到时人的敬重,父母的珍爱,天子的赏识。他在世人眼中是典型的幸运儿,功名冠冕,安富尊荣,举凡常人所向往、所企盼、所追求的,他几乎都拥有了。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富有戏剧性地产生颓唐的心态,发出哀婉凄切的心灵悲歌,词作以长愁伤感闻名,声泪俱随,令人不忍卒读。《纳兰性德研究论丛》中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各自的研究方向,基于同样的对纳兰的喜爱,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纳兰。比如对纳兰生平的考证。关于纳兰性德初任康熙侍卫的时间,学界认为是康熙十五年,赵秀亭先生撰写《纳兰成德康熙十七年始任侍卫考》,认为纳兰始任侍卫的时间应该是康熙十七年,而非十五年。从康熙十五年登第之后,纳兰经历了长达两年半的待业期,他思想与创作的发展与这段时间的生活关系极大。更正纳兰任侍卫的时间,对纳兰研究可能具有牵动全局的意义。大多作者还是从纳兰的作品入手进行研究。李嘉瑜在论述了悼亡词的一些代表作家的创作特点之后指出,悼亡词发展到清初,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不仅拓展了容量,在质量上亦有所提升。作者在分析纳兰悼亡词凄清词风的构成时指出,由爱情层面出发,是与原来的悼亡之作最大的不同之处。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是日本第一位研究纳兰的学者。他考察“有井水处即争唱纳兰词”的原因,肯定纳兰勇于突破当时词风,大胆与民间乐曲结合并自制新曲的创造性,赞赏纳兰的赠答和悼亡词,认为这是纳兰情真的精华。于佩琴认为纳兰是清代有见解有实绩的编辑家之一。他以个人之力编辑出版学术丛书,把一项繁难的文化学术工程预想变成了现实,提出了选书不必务博,专取精诣的编辑原则,目的是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思想统治服务,为发展文化学术、艺术事业而尽力。

  纳兰性德虽是蒙古裔满族人,他的思想却多受汉文化影响。由于受到时代、环境、教育、性格气质、历史传统等因素影响,他的思想成分十分复杂,既有儒家学说所要求的补社稷、济苍生的一面,也有道家学说追求精神自由、摆脱世俗羁绊的一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满汉文化交融、传统思想与鲜明个性相互交织的结合体。关于纳兰思想矛盾的表现,以及他忧郁性格的成因,许多学者提出看法。徐丹俍、王雪通过对纳兰满族贵公子的身份与家族世仇等情感的矛盾冲突、江南汉族知识分子友朋认同与鄙视悖论的分析,论证多情敏感的诗人性格,造成纳兰无力破解、无可逃避的深刻心灵困境。正是这种独特的心灵困境使诗人吟咏出独具特色的动人诗篇。付晶认为,影响纳兰情绪的因素,与他作为大学士的父亲的一些不法行为有关,致使纳兰时时担心,郁郁寡欢。关纪新先生认为纳兰性德身处在满族传统文化涅槃的时代,是清初满族上层人士向汉文化迅猛冲击过程中间涌现出来的一员文苑骁将。他的一生,“惴惴有临履之忧”,并非源自其祖上与爱新觉罗先人之间的仇隙,亦非出于对其父行径与家族前途的忌惮,而主要是因为他“脚踩在两片文化上”。这位满族出身的青年词人,愈是领民族文化交流风气之先,便愈是难以排解身陷异质文化撕扯的两难境地。彼时彼境中,纳兰性德的民族文化心态,有必要认真辨析和深入理解。这或许有助于我们观察思考历代不同民族的文化人处于民族文化裂变中的微妙心态。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三十年,可谓沧海桑田。而《河北民族师院学报》竟然将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持续不断地办了三十年,可见其历任主编、主任及编辑的执著精神与职业操守。《纳兰性德研究论丛》是对此专栏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的总汇与梳理,分为生平考证、作品研究和思想管窥三大部分,每个部分中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罗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想知纳兰心事,读读这本论丛吧。(《纳兰性德研究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定价:11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