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不止五千年——简评《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不止五千年——简评《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5-8-5 9:23:15   作者:贾利民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闪现过很多灿烂辉煌的文明。高大的金字塔依旧矗立在埃及的荒原上,希腊帕特农神庙、罗马斗兽竞技场的残垣在落日下依然壮观雄伟,两河流域的泥版文书无言地诉说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旧日荣光,摩亨佐达罗的发达城市铸就了印度河文明无法破解的过去,但无论这些文明其时多么辉煌,均不过如昙花一现。在诸多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从不曾中辍,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流淌的是祖先的血液,散发的依然是祖先勤劳、勇敢、智慧和善良的精神特质,甚至很多风俗也是从古至今仍在沿续的。

  但进入近代以来,尤其是随着晚清的衰落,中华民族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学界不仅质疑我们古老的文明是否还具有生命力,也质疑我们曾深深信服的历史是否为真。可以说,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将构建于司马迁《史记》之上的上古史体系拆解得七零八落。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曾经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史究竟还剩下多少年。在信古、疑古之后,一代代考古人开始用手铲释读中华文明起源的“天书”。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散发出了无穷的活力。那个“古老的中华文明是否具有活力”的命题,已经不证自明。而中华文明的长度与起源却依然困扰着学界,需要我们今人的解答;中华文明历数千年而传承不辍,其中的民族韧性依然需要我们发掘。幸而,通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料进行深入的解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论著颇多,各位学者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一书的作者韩建业先生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尝试。相较于之前的著作,本书有很多新颖之处。

  作者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作者韩建业先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踏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在过去的十数年中曾先后出版《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北京先秦考古》、《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等多部著作,作者在区域、时段、研究方法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探索,本书则是对之前学术探索和积累的深化与系统化。

  早期中国的研究,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依凭,只有成百数千的考古遗址在默默诉说着过往,只有成千上万件历史遗物在回望着它们的时代。而要研究“中国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直到早商的漫长时期,涉及文化谱系、聚落考古、环境考古、古史传说等多个方面,工作量着实不小。其中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对全国范围数百个典型遗址进行分期排队,然后按照不同层次合并形成小区分期、大区分期,最终形成晚商以前早期中国文化的时空框架。当然少不了还要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古调查”。可以说,作者为这一研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在十分扎实的考古学资料基础上作出的。而类似的工作,其他的学者虽或多或少也有涉及,但如此系统和全面则不多。

  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不但没有太多的文献资料可以依凭,其他的人文社会学科方法更是难以着手。考古学在文明起源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这一研究又不是仅仅依靠考古学或历史学就能解决的,而如何运用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则见仁见智。且此类的研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要么侧重了其他学科的方法而淡化了考古学在研究中的核心作用,要么以考古为基础削足适履地运用其他的方法。而本书难得的一点是,在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环境学等相关领域的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尤其是作者在考古学与传说资料的对应、文化的变化发展与人地关系互动方面的探索,不仅颇具新意,而且是从整个文明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的,绝非简单地用资料去套资料。

  当然,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新的研究范式的引入,本书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地检验和修正,但作者试图以一种系统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作者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对早期中国问题的认识。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4 月出版,定价6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