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学术价值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学术价值 发布时间:2010-9-8 0:00:00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 段逸山  
    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担任馆长的十余年间,经常会有本校的、本市的、外地的,乃至境外的学者来询问、查阅近代中医药期刊。从此类事情的屡屡出现,我自然地联想到一个问题:综观中医学术发展史的研究,近代实在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文本的难得。从载体来说,近代的中医学术资料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中医药著作,这在各省市图书馆,尤其是中医专业图书馆多有馆藏;二是中医药期刊,这在各地图书馆,包括中医专业图书馆却不复多见。值此之由,要想深入探讨近代中医药期刊的状况,欲图全面研究近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唯有望洋兴叹而已。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出现,乃是必然的社会现象。随着西学东渐的愈演愈烈,西方医药大规模地涌人,打破了中医药一统天下的传统局面,出现了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医学体系并存的新格局。为了吸取西方医药的有益经验,为了谋求中医行业的生存发展,中医界人士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创办期刊便是其中重要的探索方式之一。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中医药期刊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勃勃生发于中华大地上。

    近代中医药期刊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中医药行业三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第一,展示了中医存废的交锋场面。中医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之时,被推人到新旧文化冲突的“风口浪尖”,并逐步走向衰落甚至“废止”的边缘。由于中医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中医的存废之争波及了社会各个阶层,超越了学术的层面,而演变成社会、民族和文化的复杂问题。为及时沟通联络,力挽狂澜,诸多名医积极创办中医药期刊,忠实地记录了这-场场论争、-幕幕事件。探讨中西医冲突的文化背景,挖掘其根源,寻求中医始终“不废”之因,对于全面解释中医的科学性、哲学性、人文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开创了中医学校的规模教育。谋求中医教育合法权利,是近代中医为生存而抗争的主题之一,贯穿于近代中医教育的始终。北洋政府拒中医教育于教育法令之外,从反面促使中医界觉醒,以丁甘仁、张山雷、恽铁樵为代表的近代中医教育家先后创立一批卓有成效的中医学校,以“刊授”为基础的远程中医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中医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刊学相辅”,许多中医教育家往往也是优秀的中医期刊创办者或撰稿人。如1933年11月创刊的《光华医药杂志》,发行人为著名教育家余济民,该刊专设“医学教育概况”、“医药教育概况”、“医药教育界消息”等栏目,刊载各地中医教育机构的情况和新闻,保存大量珍贵中医教育史料,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医教育的动态概貌。研究近代中医药期刊所载丰富的教学资料,包括中医院校学科建设、教材编写、附属医院设置、办学,特点以及危机干预等,对探求现代中医教育规律与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提供了防治疫病的理论经验。近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卫生条件恶劣,疫病严重流行。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突出作用。以中医药期刊为重要载体,各地医家纷纷发表文章,提出预防与诊治方案。如《中医世界》专门开设了“疫病专论”,共刊载七十六篇文章,对疫病的预防、病机、方药等方面问题展开讨论。《现代中医》在组稿方面,更加关注中医防治疫病的特色优势。据统计,该刊共载疫病防治相关文章四十四篇,涉及疟疾、霍乱、麻疹、黑死病、白喉、猩红热等近十种常见传染病,其中包括“恶性疟疾之研究”特别征文八篇。近些年来非典、禽流感、甲型N1H1流感等不断出现,中医防治优势逐步展现,近代中医药期刊所记录的疫病防治的大量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中医存废、中医教育、疫病防治均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近代中医期刊讨论最多、最具特色的内容。此三者又是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的。为使近代中医药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为使近代中医药期刊充分发挥为人民健康造福的应有作用,必须把它从“深藏闺阁”中解放出来,使“人未识”的真面目呈现在迫切需要它的读者、学者面前,因之而萌发编撰出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的初衷。

    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期刊发轫于十九世纪末,以浙江瑞安陈虬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的《利济学堂报》为其滥觞,截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生存于这短短半个世纪中的中医药期刊多达二百多种。从办刊时间上来说,既有长达二十年的,也有短到只发行两期的;从内容上来说,既有纯粹中医的,也有中西医并载的;从性质上来说,既有学术性的,也有普及性的;从办刊者来说,既有政府、学校主办的,也有学会、个人主办的。对此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我们制订出四项遴选标准:

    其一,出版时间较早的医学杂志。除《利济学堂报》外,尚有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创刊的《医学报》(周雪樵、王问樵主编)等多种问世于民国之前。

    其二,时间跨度较长的医学杂志。如《中西医学报》长达十一年、《绍兴医药学报》长达十四年。

    其三,以中医为主的医学杂志。如余伯陶主编的《神州医药学报》,把“保存固有之国粹,以发达我轩岐以来高尚优美之医药学业”作为办刊的重要宗旨。

    其四,相对权威、影响较大的医学杂志。包括主编与主要撰稿人的学问与声望、杂志发行的范围等。如《三三医报》主编裘吉生,《绍兴医药月报》主编何廉臣、曹炳章,都是中医界的前辈。《医界春秋》主要撰稿人有张赞臣、朱寿朋、余无言、叶劲秋等,皆为当时中医界的佼佼者,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还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通力合作下,我们根据上述遴选标准,从洋洋大观、错综庞杂的近代中医药期刊中精选影印清末至1949年间出版的中医药重要期刊四十余种。所选期刊出版地遍及上海、苏州、无锡、北京、广州、天津、太原、南京、重庆等地,基本上囊括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近代中医药期刊。全书共六辑,前五辑为期刊原件影印本,第六辑为提要、目录、索引。每种期刊各撰提要一则,说明该期刊的概况,包括出版年限、刊期、总期数、开本、页数、主编简介、出版单位等,介绍栏目设置,对重要文章的要点加以归纳提炼,并阐述该刊物在理论探讨、临床经验以及维护中医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与特色。目录部分收录入选期刊的每期目录,以供学者鸟瞰近代重要中医药期刊的概貌。同时编制近代二百余种中医药期刊的索引,以备读者按图索骥。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