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评《石头上的中国画—武氏祠汉画像石诠释》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研究西藏艺术 保护西藏文化
- “婚俗恒久远 喜歌永流传”——读...
- 清代闺秀诗话文史流芳飘香
- 变局中的坚守——晚清士大夫王振声...
- 《崔东壁遗书》重印琐记
- 运来始知生不枉——读《大变局》
- 南社百年 风骨犹在
- 历史的缩影——评《历代名臣奏议选...
- 会要体之源头 制度史之渊薮
- 瑞像,中国佛教造像的特殊品类——...
- 知识思想信仰
书讯书评
汉代画像石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谓“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它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一样,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汉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更可贵的是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直观、形象的第一手资料。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他认为汉代的石刻画像“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汉代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蓬勃发展于东汉时期,分布极为广泛,依其主要分布可以分为四大区域,即山东苏北地区、河南地区、四川地区、陕北晋西地区。此外在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孔孟之乡”济宁是山东省发现和保存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汉画像石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那里汉画像石出土量大,保存多,精品云集,嘉祥武氏祠即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武氏祠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祠堂建筑。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刻精巧,它是中国最大、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从文献记载看,其中的“武梁祠”,迟至宋代尚未倾圮湮没,所以当时兴起的金石学对画像有所著录。洪适曾录其文字于《隶释》,摹其图像于《隶续》,并以“武梁祠堂画像”名之。到清乾隆年间,黄易等人次第掘出湮没已久的武氏祠画像石,除武梁祠画像仍用其名外,又大致根据和武梁祠的位置关系,将余者分别定名为“前石室画像”、“后石室画像”、“左石室画像”及“祥瑞图等”。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
《石头上的中国画—武氏祠汉画像石诠释》一书精选了武氏祠具有代表性的66幅画像石,配以实物图片,详细描述画面的内容,并对画像上的百余个故事进行考证和诠释,深入阐述了汉画像石所反映出的汉代礼制、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诚可谓一部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书中所诠释的66幅画像石,按题材内容可以归结为三类:社会现实生活类,神话故事、奇禽异兽类,历史人物故事类。
社会现实生活类,描绘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达官贵人的拜谒、会见、车骑出行,门吏的执彗、捧盾、执戟、迎候,庖厨的杀鸡剥狗、汲水和面、烧火做饭,艺人武士的奏乐、舞蹈、斗剑,农人的捕鱼狩猎,还有军事战争、楼阙桥梁等。其中车骑出行真实地反映汉代的礼制。据《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当时不同等级的官吏,使用相应的车骑、服饰。比如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仅能用一马拉车,二千石以上至万石丞相、王公贵族可用二至四马,天子用六马。又如前导后从的车辆,公卿以下至六百石可设四人,太尉、司徒、司空可以设步卒八人。带剑骑吏的数目,公以下至二千石设四骑,千石以下至二百石县令,设二骑。在武氏祠前石室中的“令车”画像上,刻出主车“令车”一辆,车上有四维,车后四个骑者,一辆“主簿车”,一个送行者,主车前有骑马者两名,带剑骑吏二人,步卒二人,“门下功曹”、“门下贱曹”、“门下游徼”车各一辆。迎者一人。和《续汉书·舆服志》相比,还少一辆“主记车”。带剑骑吏和伍伯的数目则相符。武氏祠前石室的“水陆攻战图”上,主车在桥正中,五辆尾车分列两边,均有榜题予以标明。同《续汉书·舆服志》相比,完全符合。
武氏祠中的几个庖厨图,反映出汉代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画像上一般都刻有带烟囱的灶。灶上置甑,有人在灶前烧火。灶旁的壁上挂着猪头、猪腿,剥好的兔,杀好的鸡、鱼等。另一边有一口井,井上有桔槔,有人正用来汲水。桔槔的立柱上挂着一只狗,一人正持刀开膛。此外有的人和面,有的人捉鸡。男女主人分别坐在二楼和三楼上,仆役们用方案托着碗、盒、耳杯,通过楼梯,递饭菜到主人手中,伺候主人就餐。这无疑是汉代地主、官僚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神话故事、奇禽异兽在书中占的比例较大,刻画了许多汉代人所想象的仙人、神禽、怪兽的艺术形象。如西王母、东王公、雷神、风伯,雨师、龙、朱雀、八头人面兽、鱼拉车、龙拉车、仙人骑鱼等。有些神话反映了人们当时对自然现象的想象。如武氏祠后石室,一石上有幅图,刻辆雷车,由云彩作轮,几个肩生双翼的仙人用绳子拉着,车上立两面鼓,一个女装的雷神手执椎不断击鼓,鼓声代表了隆隆的雷声。雷神后面,一个足踏云彩的仙人正鼓着腮帮吹气,则代表刮风。云车前方一长发人拿瓶子往外倒水,便是雨师布雨。又有三人平执锤子、錾子,两种工具相击而迸发出的火花,就是代表闪电。在龙身构成的半圆形拱门上,一女子手执一长鞭,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电母正在放电,长长的鞭形代表天空中的闪电。
西王母是汉代传说中的主要神仙,当时各地祭祀西王母的祠庙很多。武氏祠画像中西王母占有重要位置,每个石室中都有西王母的画像。武氏祠后石室的一幅画,有人认为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的画面。图上方的天空部分布满了云彩,云中有许多肩生双翼的仙人,还有两辆马拉的车,可能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的乘舆。西王母和东王公在上方正面端坐,周围各有一些侍奉的仙人。
武氏祠画像中神话故事、奇禽异兽的画面反映出汉代人们对鬼神的迷信,对“长生不老”、“得道升仙”的幻想以及驱鬼避邪、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历史人物故事是武氏祠画像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数量相当多。历代帝王图中有传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女娲,有三皇之一的祝融,有尝百草、教民稼穑的神农,有黄帝及其孙颛顼、曾孙帝喾,有著名的唐尧、虞舜、夏禹,也有臭名昭著的夏桀。神农和夏禹,刻成手执耒耜的模样,表示辛勤耕作,为民操劳。而夏桀则坐在两个女子身上,表示其作恶多端、荒淫无度。诸侯图像中有齐桓公、秦公、吴王、韩王、赵襄子、晋灵公等;圣贤名臣像中有孔子、老子、管仲、廉颇、蔺相如、范雎、魏无忌、赵盾等;孝子图像中有曾子、闵子骞、老莱子、丁兰、魏汤、邢渠、董永、孝孙原谷、三州孝人等;刺客图像有曹沫、专诸、聂政、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烈女图像中有京师节女、齐义继母、鲁义姑姊、楚昭贞姜、鲁秋胡妻、梁高行、王陵母、梁节姑姊、钟离春等人;义士图像有义浆羊公、侯嬴、朱明、颜淑、范雎、灵辄、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他们的形象也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展现,如孔子拜师、赵盾喂灵辄、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荆轲刺秦王、专诸刺吴王、鲁秋胡戏妻、楚昭贞姜待符等。这些历史人物故事反映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为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意在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石头上的中国画—武氏祠汉画像石诠释》一书通过对武氏祠66幅画像石的诠释,全景式地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它的出版必将对武氏祠汉画像石的欣赏和研究起到其独有的作用,也会成为人们全面了解汉代社会生活、中国上古历史文化的范本。
(《石头上的中国画—武氏祠汉画像石诠释》,三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定价: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