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研究西藏艺术 保护西藏文化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整理学术 阐明道统——《理学渊源...
- 一书在手 展览不愁——说说《文化...
- 唐宋交通与文学研究的新尝试——李...
- 辑补纠谬 廓清眉目——读《补五代史...
- 清初文献与《清文前编》
- 谈《所知录》及对它的整理
- 深情始酿百花蜜——评陶然、姚逸超...
- 华章溢彩 翰墨飘香——读《中国社...
- 以深刻精微文字 现三国人物风采
- 《光明日报》: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
- 从考古学的视野解读上海史
书讯书评
研究西藏艺术 保护西藏文化
发布时间:2010-3-18 0:00:00 作者:吕瑞锋
世界屋脊,雪域高原。这是—个神圣而又令人神往的地方。自古以来,藏族人民即生活于此。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藏族文化自然具有特别的内容,而藏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藏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美术以丰富多彩的独特形式又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当然也对藏族文化的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故而学术界对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如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旨在致力于汉藏佛教美术研究,并以研究藏传佛教在我国境内的留存为重点。2006年由该所等单位主办的“汉藏佛教美术研究—一第三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为近年少见,也是藏学界和艺术史学界的国际例会。其主要议题包括:近年来藏族地区考古发现、中国内地藏传佛教遗址,以及海外与故宫所藏藏传佛教相关文物的研究等。
本书正是会议主办方萃编而成的论文集,共收录中外专家40篇论文,随文插录600多幅照片、线描图版,包括许多罕见的公私收藏,代表了国际西藏考古和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其研究范围综合了汉、藏、西夏、蒙古、东巴等各民族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纺织印染等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中国汉藏学者关于“藏式佛像”、11—13世纪伏虎罗汉类型、元代寺观壁画、“雪堆白”艺术、西藏曼荼罗缘起、大黑天样式等的深度考释研究,以及多位国际著名美术史家关于喜马拉雅西部佛教艺术类型、缂丝唐卡、元代萨迦寺“阿尼哥”风格造像、回廊式建筑等宏观和个案的研究。
本书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霍巍教授《一批流逝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通过比对这批文物的特点、类型,认为这些文物极可能是出自吐蕃时期王陵级大墓的盗掘品。藏族学者、西藏大学洛桑扎西《解读(巴协)中“藏式佛像”之说》就《巴协》提到的“藏式佛像”这一名词进行尝试性的解读,对准确定位其概念和塑造方法很有帮助。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谢继胜教授《伏虎罗汉、行脚僧、宝胜如来与达摩多罗——11世纪至13世纪中国多民族美术关系史个案分析》剖析了伏虎罗汉图像出现的意义以及伏虎罗汉与宝胜如来与达摩多罗的关系,认为宋、西夏时期,禅宗绘画中的一些人物形像体系影响了贺兰山佛像造像系统,之后逐渐渗透到西藏的罗汉造像体系和蒙古地区。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系的韦陀教授《大黑天和大悲空金刚》,通过与永乐款金铜佛比较,介绍甘肃武威西夏博物馆收藏的两尊金铜造像,并提出在研究特定时代藏传佛教由藏人汉的过程中,将特殊造像风格的作品与其他相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非常重要。日本爱知学院大学立川武藏教授《俄尔寺曼荼罗全集的版本》,廓清了《俄尔寺曼荼罗全集》不同版本间的异同。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系霍夫勒教授《西方收藏的明朝中期的汉藏唐卡》,就这批唐卡的年代、材质、风格进行分析,归分为“成化”、“正德”两个时期,并认为它们的制作背景与北京护国寺有着某种联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景安宁教授《西藏曼荼罗缘起》认为中国古代的“式”盘是西藏曼荼罗的直接源头,并指出亚洲佛教文化的传播并非是传统观念认为的——总是由西向东的,有时则是由东向西,进而说明西藏密宗曾受到道教与汉传密宗的影响。
本书的出版向国内外展示了与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相关的最新学术成果,凸显了目前学术研究热点,反映国内外这—领域的实际研究水准,势必能够推动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保护西藏文化作出贡献。
(《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第三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定价:12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12月)
本书正是会议主办方萃编而成的论文集,共收录中外专家40篇论文,随文插录600多幅照片、线描图版,包括许多罕见的公私收藏,代表了国际西藏考古和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其研究范围综合了汉、藏、西夏、蒙古、东巴等各民族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纺织印染等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中国汉藏学者关于“藏式佛像”、11—13世纪伏虎罗汉类型、元代寺观壁画、“雪堆白”艺术、西藏曼荼罗缘起、大黑天样式等的深度考释研究,以及多位国际著名美术史家关于喜马拉雅西部佛教艺术类型、缂丝唐卡、元代萨迦寺“阿尼哥”风格造像、回廊式建筑等宏观和个案的研究。
本书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霍巍教授《一批流逝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通过比对这批文物的特点、类型,认为这些文物极可能是出自吐蕃时期王陵级大墓的盗掘品。藏族学者、西藏大学洛桑扎西《解读(巴协)中“藏式佛像”之说》就《巴协》提到的“藏式佛像”这一名词进行尝试性的解读,对准确定位其概念和塑造方法很有帮助。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谢继胜教授《伏虎罗汉、行脚僧、宝胜如来与达摩多罗——11世纪至13世纪中国多民族美术关系史个案分析》剖析了伏虎罗汉图像出现的意义以及伏虎罗汉与宝胜如来与达摩多罗的关系,认为宋、西夏时期,禅宗绘画中的一些人物形像体系影响了贺兰山佛像造像系统,之后逐渐渗透到西藏的罗汉造像体系和蒙古地区。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系的韦陀教授《大黑天和大悲空金刚》,通过与永乐款金铜佛比较,介绍甘肃武威西夏博物馆收藏的两尊金铜造像,并提出在研究特定时代藏传佛教由藏人汉的过程中,将特殊造像风格的作品与其他相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非常重要。日本爱知学院大学立川武藏教授《俄尔寺曼荼罗全集的版本》,廓清了《俄尔寺曼荼罗全集》不同版本间的异同。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系霍夫勒教授《西方收藏的明朝中期的汉藏唐卡》,就这批唐卡的年代、材质、风格进行分析,归分为“成化”、“正德”两个时期,并认为它们的制作背景与北京护国寺有着某种联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景安宁教授《西藏曼荼罗缘起》认为中国古代的“式”盘是西藏曼荼罗的直接源头,并指出亚洲佛教文化的传播并非是传统观念认为的——总是由西向东的,有时则是由东向西,进而说明西藏密宗曾受到道教与汉传密宗的影响。
本书的出版向国内外展示了与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相关的最新学术成果,凸显了目前学术研究热点,反映国内外这—领域的实际研究水准,势必能够推动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保护西藏文化作出贡献。
(《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第三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定价:1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