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变局中的坚守——晚清士大夫王振声的人生路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变局中的坚守——晚清士大夫王振声的人生路 发布时间:2017-12-15 14:23:21   作者:青 木  

  道光二十二年(1842),王振声出生。这一年,“天朝上国”被“英夷”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同治十三年(1874),王振声考中进士。这一年,直系首领吴佩孚和辛亥元勋黄兴相继出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振声先后出任会试同考官和殿试监试官;正月十四日,他记下《癸卯春闱日记》的第一条:“上谕:会试知贡举,著松寿去,钦此。”这一年,邹容在上海发表了振聋发聩的《革命军》,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案爆发。
  民国十一年(1922),王振声因病辞世;十二月二十四日,《心清室日记》落下最后一笔:“倦怠,睡多,不言,扬头上视,请徐愈斋拟方,六君子加熟地附片。”这一年,北方直奉爆发第一次大战,南方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国共两党开始探索合作。
  ……
  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曹刘关张诸葛孔明司马仲达们来说;这又是最坏的时代,对于阮籍嵇康陶渊明李清照们来说。王振声或许是不幸的,未能一睹康乾的盛世,而生逢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变局之中。他不是一个时代弄潮儿。这也不是他的志向。他只是一位承家学、善书画的传统士大夫,按部就班地做着不高不低的官,交往着同年同僚亲朋,操心着子孙的学业职业。他积极地过好人生的每一天,纵然是生命的最后岁月也要逐日记下每天的病痛症状,请的大夫,开的药方,分析得失,慎重恰如举子应试时的每一次落笔。
  从王振声遗留的《心清室日记》所载其二十余年的日常起居、宦场行踪来看,他一生中能够称得上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履历也就只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三十年(1904)担任会试同考官、殿试监试官、会试监试官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守徽州府这两段。
  就这两段经历而言,作为官员的王振声是恪尽职守的,或许可以称得上“循吏”。如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三十日,身为会试监试官的王振声在“申刻接布政使咨文三封五件,因系封口,不知何事,遂拆阅,不过照例知照之事,惟不由巡抚咨知贡举,竟由藩司直投内帘,不合体制。当时未便驳回,旋即致函知贡举熙菊朋,并将原文送阅,嘱其与巡抚晤谈,嗣后凡外文不得竟投内帘,应咨知贡举转移会内帘,以符体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二十八日,刚刚到任徽州府,他即“到省考查研究学务,酌定许与鲍振炳二人,并议办初级师范学堂添设蒙学堂,发禁赌告示、查禁讼棍告示、关防告示”,次年正月初二日、初三日,又先后“早晚与幕友同席闲谈,饬谕警察局禁赌简明告示再缮多张,遍贴街巷,派兵勇认真稽查”,“定议中学堂由书院移设贡院,腾出紫阳书院,立初等师范学堂”。切实践行了他在补授徽州知府觐见谢恩时对慈禧太后的承诺:“少停,皇太后谕:‘时世艰难,应饬州县官认真勤事,不可因循怠惰。现在兴办学堂甚要紧,须多设蒙小学堂以开民智。’问:‘汝看民智如何?’口奏:‘京师省会风气已开,惟偏僻小邑尚未开通,宜善为晓谕劝导。’”(三十一年八月十四日条)
  光绪三十二年(1906)遭逢岁歉,徽州米价昂贵(每石七元零),他又集思广益,筹办平粜,一则限定米价,严格饬令米商平减;一则严禁私运米石出境。当沵渡发生饥民抢米店事时,一则派“刘典史前往劝谕”,一则请“参将派员代兵丁弹压”。恩威并施,以裕民食,使得徽州平安度过这次荒年。
  两年左右的地方官生涯,虽然做有声有色,“造福新安,士民称颂”(朱寯瀛语),他却是累了,日记中常常记下“连日夜汗,体倦不爽”“今夜又不成眠,精神疲倦”的病症。终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经与家人慎重商量,捐升遗缺,解组而归。
  此后的日记,或许可以说乏善可陈,内容多是日常起居、亲朋往来,有时甚至只有简单的天气状况。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初一日:“是日晴。午后出城,到清秘阁刻图章二方,顺治门大街回拜许际唐,顺拜何闰夫畅谈。”初六日,“是日晴”。 ……
  这就是王振声,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坚守与日常。或许也是那个风云际会草莽龙蛇时代大多数人的日常。
  (《王振声日记》,凤凰出版社2017 年6 月出版,定价:6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