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复社的第一次系统观照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复社的第一次系统观照 发布时间:2012-8-2 10:40:18   作者:常宁文  

  复社,兴起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前后著籍者达二千二百余人,人员遍及明代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六十余府、八十余县,其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分布地域之广泛,实前所未有。早在20世纪30年代,谢国桢先生就撰写了《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用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考论复社。在过去的文学史上,主要关注复社的文学倾向、明末四公子以及夏允彝父子的抗清斗争。进入21世纪,学界掀起了复社研究高潮,出现了数十篇专题或相关文章;复社研究可谓目前晚明史研究和文学关注的重点,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复社人物的政治活动、文学活动、组合过程、科举情况、个案分析等方面,专门系统研究复社的著述尚未见到,丁国祥先生的《复社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关于复社的性质,可谓众说纷纭,或认为复社是明末知识阶层以应试为目的的松散联盟;或认为是党社联盟,是明代末年的一个庞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团体,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文人社团组织。作者将复社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人集结中加以考辨,并且与“被党化”了的东林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从复社的政治与学术思想、社会性质、组织架构、活动方式、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将其定义为一个具有某些近代政党特性的文人集团,并认为:“若以文人社团视复社,不仅有违于复社的历史史实,亦有违于复社领袖们的精神甚至生命的奉献。”

  本书脉络清晰,这首先表现在研究的完整性上。作者在第一章以复社领袖的活动为线索,从复社酝酿成立的过程,尤其是从应社到广应社的发展演变入手,指出:“复社不是广应社的发展,而是张溥举广应社加入复社。复社的创建及其最初的组织者,是吴江知县熊开元和书生吴、孙淳等。”厘清了前人对于复社成立过程凌乱的记述,较为准确地考订出复社的成立时间。之后又用六章的篇幅,通过金陵大会、三次虎丘大会以及复社的政治与学术思想、社会性质等,对复社进行了系统考察,尤其是以史料为基础,对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的复社组织状况、内部分歧及演化分流和复社走向消亡的情况详加梳理,堪称一部较为全面的复社发展史。

  其次,作者采用了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对复社的重要成员进行了复合式的研究。如张溥的领袖地位与复社领导集团的关系,陈子龙与艾南英的江左右文争,辛未会试,《绿牡丹》事件,周之夔、温体仁对复社的攻击,崇祯对复社活动的掌控,从而多角度地探讨了复社从成立到消亡几个阶段的流变轨迹以及对当时社会和文坛的影响。再通过如冒死出使的左懋第,复社文人与吴胜兆事件,吴应箕、钱肃乐、揭重熙、陈邦彦与皖南、浙东、江西、岭南等地的抗清活动等,展示了复社成员在明清易代之际,洁己自靖、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献身精神。

  复社也是一个学术组织,其经学、史学、文学研究成就,对于清代学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复社几乎集中了明季重要作家,其文学创作凝聚了晚明诗坛、文坛的精华。作者在宏观层面上阐释复社文学创作的基本取向和活动形态;在微观层面上,则通过对“二张”、陈子龙、夏完淳、吴应箕和其他一批重要遗民文人的解析,表现了复社在明代散文、诗词、小说、戏剧创作上取得的成就。

  可以说,复社对崇祯朝到南明的社会政治走向、社会思潮、军事斗争、经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对于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情感选择,对于清初文人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生态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经学的繁荣发展,也正滥觞于是。本书第一次对复社进行了完整的学术观照,其价值也就在于此。

  (《复社研究》,凤凰出版社2011 年12月出版,定价4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