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民国书画金石报刊述略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民国书画金石报刊述略 发布时间:2016-4-8 15:45:53   作者:朱艳萍  

  与近现代西方概念接近的报刊,在我国大约出现在清代后期。据可考记录,这种报刊是一八一五年八月五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是外国人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一八一五年八月五日)在马六甲出版,由马礼逊、米怜、梁发编辑,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停止出版,共出版七卷五七四页。木版雕印,书本形式,每期对折五页(十面)至十七页(三十四面)不等,多数为每期六页。宗教内容占二分之一以上,余为新闻及新知识。英伦存有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二一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七十四册。

  可以判断,这种早期报刊作为一种舶来品,源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布道活动。此种以固定的门类或主题为内容、以基本固定时间面世的纸质出版形式,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慢慢为国人所接受、所使用。尤其到了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报纸、刊物成为文学、艺术、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信息交流和活动记载的最佳形式之一。

  书画金石报刊,虽然在民国报刊总数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它对于民国时期书画金石的创作和研究之演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出版时间、地域分布、刊物内容等等方面,都与民国书画金石活动的进程息息相关。它本身所表现出的图文并茂、即时性强、全面立体等重要特征,使它具有了真实客观的史料价值。在《民国书画金石报刊集成》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将各类民国书画金石报刊完整地影印再现,从中不难发现,它犹如民国书画金石史的缩影,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民国书画金石史的发展轨迹。

  一、 关于民国书画金石报刊的出版时间与地点

  在《民国书画金石报刊集成》中,我们收集影印了二十余种在民国时期影响、规模比较可观的报刊。从这些报刊的出版时间来看,一九一九年之前只有《艺术丛编》一种出版,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以后只有三种,大量的报刊出版都集中在一九二○年至一九三六年之间。

  究其原因,报刊是舶来品,它的发展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前,报刊尚处于被国人熟悉、接受、采用的起步阶段,许多作为报刊创办主体的书画社团、美术学校也都处于初创期。而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思维、文化模式以一种面积广、速度快的特点席卷华夏大地,报刊出版的密集程度可以用突变来形容。一九二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暂时结束了军阀混战,出现了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相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以及教育提高的局面,于是造就了出版业的“黄金十年”。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上海等地相继沦陷,报刊出版的数量急剧下降,但是由于报刊的作者主力是当代书画家与理论研究者,即使在战争年代,文化界的精英们或留守上海,或转战重庆,尽可能利用各种资源继续成立书画社团组织,进行书画金石报刊的出版,在出版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也体现出报刊出版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种风尚,势不可转。

  从出版地点来看,民国书画金石报刊分布最为集中的便是上海,北平其次,其余分布在珠三角(如广州)、长三角(如南通、南京、杭州)等经济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和曾经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

  清中期以来,由于通商开埠较早,上海交通发达,经济繁华,物资供应畅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书画市场。书画市场的交易吸引了大批的民国书画名流定居上海,成立书画团体,社团拥有充足的作品资源、出版经济资源和出版推动力。于是,为社团服务的书画金石报刊在上海大量诞生,使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书画金石报刊数量几乎占到全国总量的一半。北平,明清两代政治文化中心,有其自身文化资源丰富的特性。故宫收藏了近五百年明清两代数以万计的皇家书画珍品,这些珍品也就成为北平故宫博物院最具优势的报刊内容;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北平也有众多书画名家、学者聚集,民国时期琉璃厂的书画买卖也延续着一贯的繁荣,故皇家资源与书画社团成为北平作为民国书画金石报刊次中心的重要保证。

  政治平稳、经济繁荣是形成报刊出版中心的外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内在条件——丰富的出版资源和大量的出版人才。民国的上海与北平,有大量的书画社团兴起、发展,有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培养的大批文化精英,所储存的无数珍贵的书画金石资源,于是乎成为民国最重要的两个书画金石报刊出版中心也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其他出版地点,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重庆,也都是仅次于上海、北平,在全国属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肖东发先生《中国出版通史· 民国卷》中说:“如果说,上海的出版业带有商业色彩,属于经营型的……北平的出版业则带有学术色彩,属于学术型的”。而笔者认为,民国书画金石报刊出版的兴起、发展、兴盛都脱离不了经济与学术两个层面的支持,无非其中的比重多少略有差异,此二要素,缺一都无以实现民国书画金石出版的整体格局与繁荣面貌。

  二、 民国书画金石报刊的分类

  民国书画金石报刊基本可分为综合性书画和纯书法两大类,这种分类方式体现出一种专业化的趋势,可以说是艺术学科化的前奏。很显然,读者随着报刊主题的相对独立也相应变得专业。书画金石类报刊的读者有专业书法家,但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书画家;而纯粹的书法类报刊则基本拥有与研究、创作、学习书法密切相关的读者群体,很少会有普通社会大众来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蔡元培、梁启超努力呼吁书法应该成为单独的艺术门类,美术院校应该专门设立书法课程,日常的书写逐渐以硬笔替代,书法便逐渐脱离了实用的价值,开始具有了独立艺术性的萌芽,于是书法渐渐地与其他艺术门类并列共存,而独立的书法类报刊也在民国中晚期应运而生。

  (一) 综合性书画类报刊

  综合性书画报刊是民国时期书画金石报刊中占绝对优势比例的一个部分,《艺术丛编》、《神州吉光集》、《墨海潮》、《艺林旬刊》、《金石书画》等都是这个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它们的内容大都具有理论与创作兼有、书画与篆刻并存、经典与时尚作品荟萃等综合性特征,而这些报刊由于出版内容与出版目的不同,又可细分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以学术研究为办刊宗旨。如《艺术丛编》,上海广仓学会出版,一九一六年五月创刊,邹安主编,为目前可查的最早与书画金石有关的期刊,该刊所约请作者如王国维、罗振玉,皆为当时研究金文、甲骨文、简牍的大师级人物,主编邹安更是不遗余力辑录多期极有价值的金石图录,其学术价值堪称民国书画金石报刊中的佼佼者。其内容并不迎合大众的喜好,而是充分体现学会和主编的学术理念,是一种具有纯粹学术目的的办刊行为。

  第二,以推广书画家与销售书画作品为主要目的。如《神州吉光集》,创刊于一九二二年,上海书画会主办,钱病鹤主编。其内容为会员作品与书画家润格两部分,无学术理论文章。此刊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更类似于民国名家书画的宣传册与销售图录,其出版目的中明显带有为书画家宣传,并促进书画销售的动机。这可以说是为书画市场服务的一种代表性报刊,与学术理论的研究关系甚微。

  第三,集书画研究、创作、推广于一体的功能。如《墨海潮》,一九三○年九月创刊,海上书画联合会主办,查烟谷主编。再如《艺林旬刊》,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办。内容以介绍中国历代书画名作为主,少量刊登学术论文,致力于发表会员新作和理论研究成果。相对于前两者,《墨海潮》与《艺林旬刊》介乎两者之间,海上书画联合会、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是当时上海、北平两家相当有规模、有影响的书画社会团体,其内容都兼顾了会员作品的宣传与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从而使这两本刊物同时具备了促进书画学术研究与宣传当下书画创作的特性。

  因此,综合书画类这个民国书画金石报刊的最大阵容,表现出以下特征:一、 关注学术。除《神州吉光集》等少量刊物以刊登图版为主,大多数刊物的内容都呈现出书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的特点,如《中国美术号》甚至整一期以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内容,这恰恰反映了民国时期弘扬学术的氛围,整理归类出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报刊出版的一个重要方向。二、与书画市场紧密衔接。大部分的报刊中都刊登当时书画名家的作品,如《神州吉光集》其实相当于现代展览作品集的前身,以刊登图版为主。无论部分还是全部刊登当代书画名家创作的图版,都具有宣传书画名家的作用和目的,具有为书画市场进行服务的作用。三、与直接的报刊销售利润关系不紧密。书画金石类报刊中,无论是偏重学术抑或偏重创作,事实上它们的功能都是以出版的形式为书画社团研究、宣传、销售服务,其出版经费大多数源自书画团体会员所缴纳的会费以及一部分广告收入,其出版的最终目的是为各种书画金石活动、研究服务,而非直接牟取出版利润。

  (二) 纯书法类报刊

  纯粹的书法类报刊,数量稀少,但如前所述,它的出现与书法艺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书学》和《草书月刊》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书学》,重庆中国书学研究会编辑出版,一九四三年七月创刊,第一、二期由商承祚、沈子善、朱锦江主编。出版两期后,由于中国书学会影响日益增大,一九四四年七月成立了书学杂志社。从第三期起改由沈子善任社长兼总编辑,还特意聘请了马衡、沈尹默、商承祚、张宗祥、许世英、胡小石、宗白华、顾颉刚等六十一位书法名家担任编辑指导委员。该刊以“阐扬中国书学,推动书学教育”为出版宗旨,为民国后期书法界人士研究和探索书法提供交流平台和展示机会。五期《书学》收录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术文章:如胡小石《中国书学史绪论》、商承祚《说篆》、沈子善《学书捷要》、龚秋侬《元明以来书法评传墨迹大观》、陈公哲《学书詹言》、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潘伯鹰《执笔法》等等,同时还刊登沈子善《中国书学论文索引》、《中国书学专著索引》等书法历史研究和资料辑录成果。

  《草书月刊》,上海草书月刊社出版,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第一期出版后,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出版机构被迫撤离上海,迁往重庆或香港,直至一九四五年抗战结束,大批的文化界人士陆续回到上海,一九四七年五月第二期得以出版,到一九四八年三月出版第五、六期合刊后停刊。该刊是专门刊登草书字样和研究成果的书法报刊,是民国时期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研究草书的专业书法报刊,其中刊登不少重要的关于草书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于右任《标准草书序》、《太和本急就章跋》,刘延涛《中国文字之演进——篆—隶—草》、《论草书不普及之原因》,慕黄《章草考》,王世镗《论草书章今之故》以及刘延涛整理的《由历代草书作家之地位事业窥论草书之隆替》和《历代草书能书人名》等等。

  无论《书学》抑或《草书月刊》,虽然因为时局所限,其出版数量不过五六期,但它们作为民国书画金石报刊中最纯粹、最直接关联书法的一种类型,对民国书法艺术化进程的意义无可替代。书画自古不分家,书法与金石考证亦是一体,在重庆中国书学研究会、上海标准草书社未成立之前,中国书法史上从未出现过单独研究书法的团体,所有的社团在定语之后总是以书画会、书画研究会等作为社团的后半段名称。“中国书学研究会”、“上海标准草书社”,两个独立、纯粹的从事书法研究的社团名称,再也没有绘画、金石间杂其间。民国草书大家于右任以其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身份,极力提倡草书运动与书学研究,作为这两个团体与刊物的主导者,让“书学”这个概念终于诞生在了民国后期。《书学》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杂志,《草书月刊》是纯粹的书体研究杂志,其专业性甚至相当于今天的《中国书法》或是《书法》。

  三、 民国书画金石报刊与书画金石界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报刊的编辑模式和外在形式都是一种舶来品,不是我国自身发展而成的出版形式。在我国古代,只有丛书、续集的概念被应用在相同主题图书的编辑模式上,而从未出现过这种定期出版同一主题、同一规模的编辑模式。报刊对于中国出版来说是全新的,对于书画金石来说亦是全新的。从书画金石界的角度来看,民国的书画金石报刊是为民国书画金石理论与创作发展服务的,但反之书画界的繁荣兴旺也为报刊提供了相应的资料来源,书画金石报刊与书画界之间的关系互为依靠、互相促进。

  各种社团会员之间的活动交流原本只能局限于每次活动的参与者,而对于没有参与活动的更多的这个群体以外的书画家、文人、大众,无法获知活动现场的各种信息,只有通过定期出版的报刊将该社团的活动信息、研究成果、书画作品进行传播,才能使更多的学者、学生、大众及时获取报刊所反映的当时的各种有关书画金石创作与理论的信息。故而报刊是作者与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纽带,起到了非常实际的推广、交流的作用。这条纽带,将各种不同风格的书画金石的理论研究成果、新出土文物、新创作作品、私藏公藏各种书画金石珍品,无地域差异、年龄差异、门派差异、学术思维差异地都集中在一个交流平台上,这些原本没有机会并行展示的元素,由于报刊这个交流平台的出现得以进行汇拢聚集,而后又以报刊作为辐射的中心点,向全国各地的书画金石界再一次呈放射状发散而去,在收集—出版—发行—传播的过程中,民国时期各种书画金石信息的交流进入了高速运转的通道,这也使得即便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乱之中的整个民国书画界,依然保持了活跃而多样的面貌。民国书画金石界的多元化固然是多种因素造就的,但作为交流平台的民国书画金石报刊,应该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这个平台在学术交流以外的作用,便是对书画金石作品商业运作的促进。自清代中期开始,以书画谋生的书画家们就已经不再罕见,最著名的莫过于“扬州八怪”。但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相对落后,他们的作品销售范围会比较受局限。发展至民国,书画的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以上海为例,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交易中心,其参与的人数、交易数量,都远大于“扬州八怪”所处的清代中期。在这个成熟的销售模式中,报刊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报刊不定期地展示书画家的作品,让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购买名家的作品。更有甚者,如上海金石画报社出版、上海有正书局发行的《金石画报》,编辑部不但出版刊物,还有帮助订制润笔的介绍部、有主持出售历代书画金石实物的代售部和广告部。这种整个书画销售商业模式都集中于刊物的出版方式,足以说明当时书画金石报刊对书画销售的介入之深了!

  当然,书画金石市场、创作、理论研究各方面的持续发展,亦反过来为书画金石报刊提供了长期的、持续的稿源,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这些创作、这些研究,那么民国书画金石报刊的内容将无法呈现出精彩纷呈的面貌,其发展的状态也不会如此迅猛。书画金石报刊的出版应该说是一种顺应民国书画金石发展需要的产物,随着书画市场的繁荣、书画创作的兴盛、书画理论研究的深入,书画金石报刊的出版也相应地多元而繁茂了。

  出版,具有传播和记载的功用。民国书画金石报刊记录了大量包括民国金石书画创作、社团活动、市场销售、出土文物、理论成果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信息。书画金石的创作会涉及著名如吴昌硕,无名如上海美专的一个普通学生的创作信息,以图版的形式对他们当时的创作进行记载;社团活动以文字、照片或单独一次展览特刊的形式进行记载;书画市场以报刊上所刊登的润格得到真实的记录;出土文物如简牍、甲骨都以图版的形式得到及时记录;理论成果以文字形式进行刊布记录。这些记录当时书画金石活动信息的大量报刊,恰恰为当今学者研究民国书画金石各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及时的、清晰的、全面的史料。

  以还原民国书画历史面貌、服务当代民国书画研究为目的,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两馆的馆藏力量,编集民国重要书画金石报刊二十三种,全篇幅影印出版,不缺漏任何广告、版权信息,以期完整、真实地为读者呈现民国书画金石的整体面貌,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国书画史提供最可靠的信息依据。

  (《民国书画金石报刊集成》(全28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年8 月出版,定价:2000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