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金石学研究的信本和范本——《毛凤枝金石学著作三种》述评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金石学研究的信本和范本——《毛凤枝金石学著作三种》述评 发布时间:2018-9-6 15:12:53   作者:刘 芳  

  清末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古志石华补编》《金石萃编补遗》(以下分别简称《存逸考》《志补》《萃补》)三书,是专论陕西碑石的金石学著作,其最大限度地将清末学者所能见到的关中金石文献悉数收录,并做了相当深入的辨析考证,足以代表清代末年陕西金石研究的最高水平。鉴于百年来学界对这几部书鲜有关注,此次借助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经费的资助,在我们的诚邀之下,李向菲博士、贾三强教授精心校勘出版了高质量的整理本《毛凤枝金石学著作三种》,为学者进一步全面研究陕西金石遗存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毛凤枝(1836—1895),字子林,号蟫叟,扬州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少时随父来陕,长期客居西安。其人酷好搜集研究金石,数十年致力于陕西金石研究。金石学在清代经过朱彝尊、钱大昕、王昶、毕沅、阮元、孙星衍等著名学者的倡导,嘉庆、道光间已成为显学。而西安作为周秦汉唐故都,碑碣金石之富,甲于海内,一直是金石研究的重点地域对象。正是基于此,毛凤枝的父亲毛瀚对收藏金石兴趣颇浓,乐此不疲。毛凤枝深受其影响,15岁时起就留意于此。对于金石诸书的撰作缘起,毛凤枝认为金石易散,唯有著述可传之久远,因此从保留金石负载的文化意义看,这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时已有金石学集大成之作,如王昶的《金石萃编》、黄本骥的《古志石华》《隋唐石刻拾遗》、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其中专记秦中金石的著作又有朱枫的《雍州金石记》、毕沅的《关中金石记》等。毛凤枝即以这些书为研究起点,对所收藏的关中历代金石进行编录,考其存逸,并对上述诸书未收、舛误、文字有异,特别是对其中有关作者、时代、职官、人物关系等相关重要知识点的碑志文字,详加考辨,为后世初学者考索原委、探赜隐微,撰写题记等提供了范本。诚如顾燮光所评“要之椎轮大辂,不废先河”。
  《存逸考》共12卷,著述时,作者四易其稿,“创始于光绪乙亥(1875)夏,告成于光绪己丑明朝承平二百余年,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白银在货物交换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政府发行的大明宝钞货币作用逐渐趋于弱化,作为商品贸易的主要媒介货币的发行权渐渐回归市场,更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爆炸式的增长,在全国南北各地,形成了像苏州、南京、开封、成都、临清等这样的生产型城市,涌现出大批全新的市民阶层。新的市民阶层大多以个人性情和环境自由为价值取向,由此,讲求舒适散漫、极为重视主观感受的全新文化开始风行起来。高濂就是这样一位代表新兴市民文化的知名作家。高濂,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深甫,号瑞南,居西湖跨虹桥东,藏书颇富。曾(1889)秋”,可谓是“十年辛苦不寻常”。该书著录瓦当、碑碣、墓志、塔铭、经幢、造像等,作者虽云断自秦始,实则亦收传为周代的瓦当,下至于唐,共1300余种。其所用资料来源有二,一是毛凤枝所见前人相关著述中所有有关关中的金石文字遗存,二是毛凤枝所见而未为他书所载的关中金石文字。后一部分资料则全文收入《萃补》和《志补》。《存逸考 · 例言》中说:“是编以存逸为重,故考据未能悉详,而全文不能尽录,所有全文已经前人著录者,注明见某书中,未经前人著录,拙作有《金石萃编补遗》及《古志石华补编》二书,成书后再行呈教。”丰富了金石学的内容,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域。
  其体例则是按府县立目,各府县下再按时代先后著录所收金石,每种金石著录其书体、书者、年代、存逸、藏地或收藏者,碑志全文见于他书者略而不引,未见他书者全文备录,已为《萃补》《志补》两书所收者则略引,遇有文章出色者亦备录全文。
  目前所见《存逸考》的版本主要有两种。一藏台湾“中研院”,标为“清光绪间作者手定底稿本,宋体工书”,原本无缘见到,然已影印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据之可以判定实为写样待刻本。毛凤枝自言此书历十余年方才完成,前后修订数次。写样本的批注修改正可以反映出作者不断搜罗金石、不断完善文字的真实过程,亦可识其著书为学之历程。另一种版本为光绪二十七年顾氏江西刻本,封面书名篆书,题签者为“豫宁葛成春”,豫宁乃江西武宁旧称,葛成春即此书顾家相《跋》所云“同校字者……武宁葛明经成春”。扉页牌记云“光绪辛丑夏会稽顾氏刻于江西萍乡县署”,辛丑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文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前有毛凤枝序、例言,十二卷,后二卷为目录,后有毛氏后序,附录《石刻书法源流考》,末有顾家相跋文。
  《存逸考》中碑刻所涉音韵、文字、史事等,毛凤枝都有详细考证,多有精辟之处,有些出色的条目考证无异于今人之学术论文。但此书也存在疏漏之处,涉及音韵、文字、史事考证等多个方面,其他还有断句错误,引书虽广然难免疏漏,有些甚至令人扼腕叹息。
  毛凤枝在考证碑刻同时往往又说开去,附录多有其他考证,如卷二附录《尚书八座考》,对“尚书八座”所指及从秦到唐的演变都做了详细讨论,认为唐时“八座”指左右仆射与六曹尚书,非如有的观点所认为的指各部侍郎。又如卷三《金满县考》《沙州考》《和林考》,详考这些地名具体所在及名称演变过程,给后人提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卷四《〈周礼〉“廞”字考》,列述《周礼》中出现的“廞”字,郑众、郑玄等的解释,结合《说文解字》,梳理出来“廞”字具有三种不同含义:陈设、欣喜、淤塞。考证功力深厚,贡献颇多。另此书末附《石刻书法源流考》一文,对于指示古今书法南北派别,眼光独到,评骘允切,至为详尽,且有对各种金石文字的真伪考证,可视为一部中国唐前书法碑刻简史。
  《萃补》仅录碑碣,共80 种、87篇;《志补》仅录墓志,77篇。两书共录碑刻164篇。每种著录其尺寸、年代、行数、字数、书体等,且标注见于《存逸考》某卷,少数略考碑文。
  需要说明的是,毛凤枝所云“关中”虽与清代行政区划中陕西省内的关中概念一致,但还是酌收了少量今甘肃、青海和新疆境内较著名的碑刻,可视为对关中金石的补充或者附录。这三部书将清末学者所能见到的关中金石文献几已搜括无遗。三书相辅而行,无《萃补》《志补》,《存逸考》势必有遗珠之憾,有之,则神龙首尾俱见,神气俱足,体大思精。
  本次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毛凤枝金石学著作三种》在古籍整理和校勘学上有颇多贡献。《存逸考》所用底本为光绪二十七年( 1901)江西刻本,毛氏的批注,择其要者,以校勘记出之;《萃补》《志补》二书则以毛氏手定写样本为底本,写样本原脱、误,毛氏批注有改补者,均以毛氏所改补文字为准,用以参校者为顾氏刊《关中石刻文字新编》。
  点校本《毛凤枝金石学著作三种》共计70多万字,包括毛凤枝三种金石著作,《存逸考》拓片、碑石照片,并附以相关附录。阅读本书,我们处处可见点校者用功之精细、治学之严谨,首先是对三种金石著作做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对三书所收关中碑石文字,以该碑志今存拓片、他书如王昶《金石萃编》、黄本骥《古志石华》等参校,做出是非判断,除明显讹字外,一般不予改动,只在校勘记中加以说明。所据以参校之书的基本信息及简称表附录于书末。毛氏考证疏漏之处,凡能确定其误者,稍加考证,以校勘记出之。其次,点校者对作者生平、思想及三种金石著作的史料价值等做全面研究,为学界和广大读者深入了解陕西金石文献资源以及清末陕西金石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方便,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要学术意义。
  可以说这部《毛凤枝金石学著作三种》既是毛凤枝金石学的整理本,又是一部金石学研究的信本和范本,它将和叶昌炽的《语石》等金石学著作一起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毛凤枝金石学著作三种》,三秦出版社2017 年10 月出版,定价:29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