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宋代科举与文学研究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宋代科举与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0-11-19 0:00:00   作者:  
  四川大学祝尚书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科举与文学》(项目批准号为04BZW02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2008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一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以及宋代科举与宋代文化、文学之关系的交叉课题,可以说是熔文史哲于一炉。该书除全面考察了宋代科举制度外,重点探讨了思想、文化和文学之间关系的三个问题。   一是对宋代科举主要文体诗赋、策论、经义的研究。宋代省题诗、律赋,此前的研究基本上是把它们当作一般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从科举程式文体出发,故所论多为隔靴搔痒。该书对宋代省题诗、律赋的题目和体制作了深入考察,认为宋代科场诗赋题目“礼乐刑政”化,而程式又极为繁密,讲究起承转合、体贴贯穿,严重影响了内容的表达,故对它们的综合评价不可能高,若从其体制和思想内容论,应该是很低的,这是宋人自己的定位。   宋代的场屋策论,此前也很少探讨它的程式化,更没有结合举子普遍使用“括套”这个“宋代特色”,故与场屋诗赋研究一样,与实际情况也很“隔”。该书认为,场屋策论虽是考试工具,又便于利用括套进行剽窃,但通过阅读和写作,以提高青年士子的识见与措置当世的能力,思路是不错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策论的弊病也暴露无遗,不止扼杀了文体自身的活跃因素,更扼杀了无数学子的思想和青春。   至于宋代经义,该书分期作了详细考察,特别是研究了它的程式化过程,认为实行经义考试的实际结果,与统治者的期望相去甚远。概而论之,经义的流弊主要有三:不读原著,专事穿凿;剽窃旧作,全用套类;拘于程式,流于对偶。在写作上,宋代经义与律赋合流,演变为明清八股文,流毒甚广。   二是对宋代科举与相关思想文化、文学之关系研究。该书这部分内容达六章之多,所论问题此前很少有人探讨。作者发掘了大量文献史料,对科举与学风、科举与理学、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深入论述,大大丰富了课题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关于政治思潮、哲学思想对科场学风、文风的影响,探讨了四个时期的不同表现:仁宗时代的“太学体”;北宋中后期的“道德性命之学”;南宋前期的“乾(道)淳(熙)太学体”;南宋后期的科举理学化。宋宁宗嘉定特别是理宗以后,理学成为官学,逐渐控制了科举考试,并深度影响了元、明、清三代。   第二,以“科名前定”为核心的社会心态,是科举制度变革即糊名、誊录普遍实施的结果,因为糊名、誊录制造了许多悬念,其中隐含了太多必然、偶然或显性、隐性的制约因素,不仅使人无法把握,也让人难以捉摸,而“前定论”正好给出了最简捷而又不容究诘的答案,故在宋代极为流行,其影响也延伸到明、清。   三是对宋代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科举对文学的发展究竟是“促进”还是“促退”?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认为促进、促退的都有。该书将科举与文学分为两个层面进行审视,即“外部效应”和“内部运作”。所谓外部效应,是指将科举制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所谓“内部运作”,主要指科举考试,即从士子备考、场屋作文,直到阅卷、放榜的整个过程。在“外部效应”这个层面上,科举对文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促进的;而在“内部运作”这个层面,对文学则是“促退”的,甚至两相悖反。这就避免了笼统地强说“促进”、“促退”的局限。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