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汉传因明研究新篇章——评郑伟宏教授新著《汉传佛教因明研究》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孔子世家谱》首次修订出版 历时1...
- 国学一家言 红学一家言
- 解读《清明上河图》
- 《韩世忠传》序
- 一代通儒焦循诗文的首次结集出版
- “实录研究书系”四种的学术特色
- 写在《〈竹书纪年〉解谜》中文版出...
- 铢积锱累 集腋成裘——记《〈乐府...
- 道南理窟渊源长 探源析流资料详
- 《四书五经名句辞典》书评
- 《乾嘉名儒年谱》前言
书讯书评
汉传因明研究新篇章——评郑伟宏教授新著《汉传佛教因明研究》
发布时间:2010-3-17 0:00:00 作者:汤铭钧
国际因明学界素有忽视汉传因明的倾向,不了解汉传因明对正确解读陈那因明的重要价值。意大利著名因明学者杜齐在为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撰写书评时就曾提到:“汉语文献对于研究佛教,尤其是它的早期阶段的外部历史来说很有帮助,但是对于正确理解印度的哲学论典来说,藏文著作便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这代表了国际学界的一般态度。
复旦大学郑伟宏教授在当代因明学界素以坚持用逻辑和历史的双重眼光来如实地理解陈那因明而独树一帜,此前的《佛家逻辑通论》和《因明正理门论直解》两书,正是立足于汉传因明来解读印度因明,指出了百年来的不少重大误解。而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新著《汉传佛教因明研究》,更是充分论证了汉传因明对解读印度因明的重要价值,并为将来对因明的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
因明是辩论术、逻辑学和认识论三结合的学问。陈那的因明学说以立破(相当于西方逻辑的论证与反驳)为重点。奘门弟子所撰疏记都是围绕玄奘译传的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陈那弟子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而作的注疏。本书分为六编,依次考察了从东晋时期古因明传人到今天为止,汉语思想界对因明这门学问的研究。本书是一部研究史,充分体现了汉传因明的核心内容,是唐代玄奘所译传的印度陈那论师的新因明学说。以唐代因明疏记为依据评论当代因明研究的得失,并以当代研究的新视角来衡量唐疏的历史贡献,“纵论千古”与“横评当代”紧密相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明确将唐代因明疏记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玄奘诠释的陈那新因明三支作法和原理。如果考虑到印度法称因明代兴以后,无论印度还是西藏的学者都倾向于用法称来解释陈那,视二者为等同,那么最接近陈那的时代且未受到法称影响的陈那因明的忠实、系统的诠释,便只有建立在玄奘译讲基础上的唐代因明。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揭示了汉传因明对解读印度陈那因明从而理解整部印度逻辑史的独特价值。唯有凭借汉传因明这把钥匙,才能开启陈那因明的大门,讲清陈那因明体系本身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并纠正百年来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各种流行的重大误解。
二是玄奘对共、自、他三种比量理论的整理和完善,这是玄奘对陈那因明的发展。本书明确了共比量的定义,分析了自、他比量的正格和变体,阐明了自、他比量的判定标准。这些深入细致的分析无一不体现出本书在逻辑史领域力求精确、彻底的精神。
三是玄奘本人对三种比量的运用,即著名的“唯识比量”。本书从唯识、因明、逻辑和论辩四个方面讲清了玄奘“唯识比量”的本来意义,纠正了自唐以来历代名家的错误,为解决这一千多年来佛教史上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指出唯有将玄奘的“唯识比量”还原为自比量,才能正确地评价玄奘对因明的历史贡献。
本书的又一特色是从方法论的高度,总结了国内百年来因明研究中的失误和经验教训,并追根溯源,指出了这一阶段研究所受的国外错误观点的影响。本书指出,一百年来日本、印度和前苏联一些代表性的甚至是举世公认的权威著作对陈那因明的逻辑体系有严重误解。例如,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印度因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论述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这恰恰是由于忽视了汉传因明对正确解读陈那因明的重要价值。这些错误观点为我国大部分因明研究者所接受。
最后,本书再一次强调了作者早先就已提出的因明研究中的历史分析方法、整体论方法和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方法,强调了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应当依据两方面都正确的知识。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却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继往开来”之作,将来的因明研究要翻过二十世纪这一页,必定要以本书作为新的起点。 (《汉传佛教因明研究》郑伟宏著,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定价:3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9月)
复旦大学郑伟宏教授在当代因明学界素以坚持用逻辑和历史的双重眼光来如实地理解陈那因明而独树一帜,此前的《佛家逻辑通论》和《因明正理门论直解》两书,正是立足于汉传因明来解读印度因明,指出了百年来的不少重大误解。而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新著《汉传佛教因明研究》,更是充分论证了汉传因明对解读印度因明的重要价值,并为将来对因明的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
因明是辩论术、逻辑学和认识论三结合的学问。陈那的因明学说以立破(相当于西方逻辑的论证与反驳)为重点。奘门弟子所撰疏记都是围绕玄奘译传的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陈那弟子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而作的注疏。本书分为六编,依次考察了从东晋时期古因明传人到今天为止,汉语思想界对因明这门学问的研究。本书是一部研究史,充分体现了汉传因明的核心内容,是唐代玄奘所译传的印度陈那论师的新因明学说。以唐代因明疏记为依据评论当代因明研究的得失,并以当代研究的新视角来衡量唐疏的历史贡献,“纵论千古”与“横评当代”紧密相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明确将唐代因明疏记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玄奘诠释的陈那新因明三支作法和原理。如果考虑到印度法称因明代兴以后,无论印度还是西藏的学者都倾向于用法称来解释陈那,视二者为等同,那么最接近陈那的时代且未受到法称影响的陈那因明的忠实、系统的诠释,便只有建立在玄奘译讲基础上的唐代因明。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揭示了汉传因明对解读印度陈那因明从而理解整部印度逻辑史的独特价值。唯有凭借汉传因明这把钥匙,才能开启陈那因明的大门,讲清陈那因明体系本身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并纠正百年来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各种流行的重大误解。
二是玄奘对共、自、他三种比量理论的整理和完善,这是玄奘对陈那因明的发展。本书明确了共比量的定义,分析了自、他比量的正格和变体,阐明了自、他比量的判定标准。这些深入细致的分析无一不体现出本书在逻辑史领域力求精确、彻底的精神。
三是玄奘本人对三种比量的运用,即著名的“唯识比量”。本书从唯识、因明、逻辑和论辩四个方面讲清了玄奘“唯识比量”的本来意义,纠正了自唐以来历代名家的错误,为解决这一千多年来佛教史上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指出唯有将玄奘的“唯识比量”还原为自比量,才能正确地评价玄奘对因明的历史贡献。
本书的又一特色是从方法论的高度,总结了国内百年来因明研究中的失误和经验教训,并追根溯源,指出了这一阶段研究所受的国外错误观点的影响。本书指出,一百年来日本、印度和前苏联一些代表性的甚至是举世公认的权威著作对陈那因明的逻辑体系有严重误解。例如,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印度因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论述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这恰恰是由于忽视了汉传因明对正确解读陈那因明的重要价值。这些错误观点为我国大部分因明研究者所接受。
最后,本书再一次强调了作者早先就已提出的因明研究中的历史分析方法、整体论方法和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方法,强调了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应当依据两方面都正确的知识。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却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继往开来”之作,将来的因明研究要翻过二十世纪这一页,必定要以本书作为新的起点。 (《汉传佛教因明研究》郑伟宏著,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定价: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