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历代词通论》总序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山川映发 美景满目
- 叙史与咏怀——台静农先生的中国文...
- 从东亚比较文学看《瞿佑全集校注》...
- 从偏僻乡村走向广阔世界——晚清学...
- 《中华文史论丛》新年第一期即出
- 千年髯翁 旷代草圣
- 运来始知生不枉——读《大变局》
- 文献为根基 科学求真知:一部全景...
- 民国书画金石报刊述略
- 家族小说古今贯通研究的硕果——评...
- 古籍整理可包括辨明其非——读《嬾...
书讯书评
《历代词通论》总序
发布时间:2010-11-9 0:00:00 作者:吴熊和
作为贯通诸说、横通条畅的“通论”之名,本多见于经学著作,如东汉沛献王辅作《五经论》,时号《沛王通论》(《后汉书》卷四二《沛献王辅传》),又晋束皙有《五经通论》(《晋书》卷五一《束皙传》),而清人姚际恒之《诗经通论》及皮锡瑞之《经学通论》,其尤著者也。以通论形式讨论词学,当始于张炎的《词源》。其“上卷详论五音十二律,律吕相生,以及宫调、管色诸事……下卷历论音谱、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五要十六篇,并足以见宋代乐府之制”(阮元《经室外集》卷三《四库未收书提要》)。如果再加上反映张炎论词之旨的陆行直《词旨》一书,可谓共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横向的宋词研究体系。明清以来,词话盛行,通论体式反而隐没不彰。至20 世纪30 年代,先后出现了两部以通论为名的词学著作,即吴梅所著《词学通论》及薛砺若所著《宋词通论》。《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词籍介绍》谓《词学通论》“先论平仄四声,次论韵,次论音律,次论作法。……自第六章以下,论列唐五代以迄清季词学之源流正变,与诸大家之利病得失”。其书前五章确为从体制、音律与作法方面横向展开,但占全书篇幅四分之三的后四章,实为一部纵向的简明词史。而薛砺若的《宋词通论》唯第一编总论涉及“作家及其词集”、宋词之社会内容、词风、宋代乐曲诸方面,其余六编则将整个宋词分为六个阶段予以分别评述,这部分就完全是宋词史的结构脉络了。
通论形式和词史形式,代表了词学研究的两种主要思路,大体而言,词史重在条贯,通论意在横通。但它们并非截然两歧的方向,而是互为补充的。没有横通的视野,词史易流于僵化简略;缺少条贯的史识,通论亦难免琐碎空疏。通论的长处在于可以针对某些重要的词学现象与问题作专题性的、较为透彻的深入研讨,并通过若干专题的展开与讨论,反映词这种文学—文化样式在一个时期的整体面貌与重心所在。因此,面对不同时期的词,通论的写法是可以不同的。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词而言是关键的、不可或缺的问题,却未必是其他阶段词的重心所在。如本丛书中《唐宋词通论》与《金元词通论》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有所差异。词的起源问题必须在《唐宋词通论》中加以探讨,全真道教词的问题则只能在《金元词通论》中进行展开。这说明通论的形式有可能提供一种富有个性和针对性的研究思路。研究者必须对研究对象有整体的判断,梳理出最核心、最本质的若干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可为将来重撰词史提供基本的考察维度。
有鉴于此,我们编撰了这套《历代词通论》,分为《唐宋词通论》、《金元词通论》、《明词通论》、《清词通论》及《近代词通论》五部。其中前两部已有成书,此次增订重版,其余三部亦将陆续面世。这对于新世纪词学的进一步发展,或不无裨益。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11月出版,估价40.00元)(《金元词通论》,陶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定价4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