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从偏僻乡村走向广阔世界——晚清学者、外交家黎庶昌传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四库全书总目选》述介
- 读校注本《经史避名汇考》杂识
-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李贽全集注》出...
- 政治意欲中的晚清佛学
- 袁宏道《精镌古今丽赋》的文学资料...
- 汇辑群书 有功词学——凤凰出版社...
-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私记〉...
- 略谈点校本《容斋随笔》
- 《咏怀堂诗集》出版
- 《宋金元词籍文献研究》简评
- 深读天台佛学渊薮 管窥百年义理之争...
书讯书评
在贵州遵义东面约80 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名字叫沙滩。村外丘陵起伏,青山隐隐,清澈的乐安江从村前缓缓流过,江中心天然形成一个长达半里的沙洲,村子由此而得名。清道光十七年(1837)中秋,一个小生命降生在沙滩村。谁也料想不到:这个婴儿长大后,会远渡重洋,出使欧洲,后驻节东瀛,成为一名蜚声异域的外交家。这个孩子被起名为黎庶昌。
黎家万历年间由四川广安迁来贵州,后安家于沙滩村,以耕读传家,尤重教育,故乾嘉以后科第蝉联,人才辈出。父亲黎恺曾考中举人,担任过几年教职,可惜在黎庶昌6 岁那年就过早离开了人世。母亲和长兄共同把黎庶昌抚养大。虽然家境贫寒,但黎家却从未放松过对孩子的教育。长兄黎庶焘(后来考中举人)承担起对幼弟的教学任务,要求极其严苛。稍大,黎庶昌进入私塾,后又得到伯父黎恂(进士)的精心指点。伯父注重经世之学,经学、诗文以外,鼓励侄儿多读史书,并经常以古人的事迹激励他,对其成长影响很大,使他从小就立下济世报国的雄心壮志。名师指点加上自己刻苦努力,少年黎庶昌便已淹通经史,文采斐然,参加县、府考试总是名列前茅,21 岁就成为府学廪贡生。
咸丰十年(1860),由于战乱,道路梗阻,贵州停止乡试。为了科名,黎庶昌不得不远赴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无奈两次秋闱都落榜,困居京师,一筹莫展。这时机会来了。因国家多难,内外交困,同治元年(1862)朝廷下诏求言,也即征求救国良策。一个多月过去,朝廷内外各级官员居然没有一位吭声。黎庶昌天生有股黔人敢说敢干的憨劲,奋笔写下《上皇帝书》,洋洋万余言,如江河滔滔,势不可遏。文中痛陈时弊,提出以“振元气,求贤才”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皇帝的首肯,特赏黎庶昌为知县,派往安庆的曾国藩大营委用。这一年黎庶昌26 岁。
在曾国藩军营,黎庶昌起先负责稽查地方保甲,后又办理金陵收复后的善后事宜,磨炼了才干,深得曾国藩信任。业余时间,黎庶昌常向曾国藩学习古文,曾国藩也常和黎庶昌探讨文章之道。随营六年,黎庶昌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结为文字交,并称“曾门四弟子”。战乱结束后,曾国藩回京,黎庶昌一直候缺在家,生活困顿。后来在曾国藩的关心下,先后担任丁日昌幕僚、吴江、青浦两地知县等卑职。不久,曾国藩去世,再也无人汲引,黎庶昌只能沉沦下僚,郁郁寡欢。
就在黎庶昌灰心无望时,命运再一次垂青于他。光绪二年(1876)冬,郭嵩焘奉命出使英、法两国,选拔才俊。郭嵩焘曾经是曾国藩的得力助手,作为曾门弟子的黎庶昌有幸被选为三等参赞,随行赴欧,从此开始了外交官生涯。这年他刚好40 岁。
光绪二年(1876)十月,使团从上海港乘英国商轮出发,经过51 天的漫长旅行,才到达英国伦敦。在欧洲,黎庶昌先后任驻英、德、法、西班牙四国参赞。驻欧五年间,他除参加常规外事活动外,还注意考查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和民俗等。比如考察议政院、法院、监狱;参观制炮厂、兵营、军舰。实业是重点考察对象,比如电报电信局、铸钱局、新闻纸馆(即报社)、印书局、钢铁厂、玻璃厂、织呢厂、瓷器局、电气灯局等。另外还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油画院、西洋园林、观象台(即天文台)、展览会等;观看赛马、斗牛、溜冰、马戏、划船比赛、灯会等,还参加各种宴会、舞会、阅兵式、庆祝活动、婚礼丧礼等。
来欧洲之前,黎庶昌将外国视为夷狄之邦,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视为奇技淫巧,极为厌恶。在欧洲生活一段时间后,他慢慢改变了原先的看法,变得倾慕西方文明,喜爱上这里的新奇事物。地铁是近数十年才为国人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而早在130 余年前,黎庶昌就已乘上英国伦敦的“地底火轮车”(即地铁),其心情之激动可想而知。他将伦敦地铁与巴黎庞大的下水道赞誉为“双绝”。1878 年5 月,法国巴黎举办大赛会(即世博会),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参展的物品光怪陆离,争奇斗艳,令黎庶昌颇为着迷,去看了好几回,还写成《巴黎大赛会纪略》一文,对展区作了细致描述。黎庶昌对西洋艺术也十分欣赏,喜欢去剧院观看戏剧表演,对于生动逼真的油画更是赞不绝口。他还乐于尝试新事物,比如曾在巴黎乘坐一只巨大的氢气球升至高空;此球下悬大圆木框,可容纳50人。对于西方的交谊舞、假面舞以及剧院的舞蹈,黎庶昌也表现出浓厚兴趣,经常观赏。
光绪七年(1881)七月初,黎庶昌任满返国,从马赛港乘轮船启程,八月抵达上海,与家人团聚。不久,黎庶昌奉清廷上谕:赏给二品顶戴,派充出使日本钦差大臣。此次赵氏夫人随行。十二月到达日本东京。
如果说驻欧五年培养和锻炼了黎庶昌的外交才能,那么可以说,出任驻日公使让黎庶昌的外交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公使,黎庶昌对待所驻国的政要不卑不亢,始终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有一回,日本欲乘朝鲜内乱偷袭朝鲜。黎庶昌探听到这一消息,立刻用密电告知国内,朝廷马上派兵赴朝,平息了叛乱。日舰晚到半天,见状只得撤兵。又有一次,一位华侨被殴打致死,黎庶昌立刻照会日本外务卿,提出严正抗议,日方盛气凌人,无理狡辩,欲为凶手开脱罪责。黎庶昌依据法律,针锋相对,决不妥协。最后日方只得惩办凶手,抚恤死者家属,从而保护了在日华侨的正当权益。
驻日期间,黎庶昌广泛结交日本朝野的官员、文士。当时不少日本学人的汉学修养很深厚,擅长写汉诗。黎庶昌常于春秋佳日举行饮宴,每每首唱一诗,请众位日本友人、使馆人员一起唱和,场面热烈,彼此结下了深厚友情。以致他任满回国前半年,几乎天天有饯别宴,惜别颂祷之作数以百计。离别那天,前来送别的朋友挤满街巷,有的知交还送行到几百里之外。连西欧各国的使臣们都啧啧称羡,说使臣离任归国时如此盛况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也许就是文化外交的魅力吧。
在日本,黎庶昌闲暇时最喜欢走访东京街头的各家旧书肆。书店里陈列着大量中国古籍,也有日本刻印或抄写的中国古书,令他流连忘返;他还常去日本友人家或图书馆阅览古籍,有时会发现一些中国已经逸失的古籍善本。慢慢地,一个念头不由地从他头脑中产生:一定要把这些善本古籍收集起来,然后刻印出来,带回国内。他将收罗古籍善本的任务交给了精通目录版本学的使馆随员杨守敬。杨守敬在日本各地四处寻访,共获得国内大多已逸的唐宋以来古籍珍本26 种。黎庶昌将这些书合编为《古逸丛书》,分成200 卷,聘请日本知名的刻书匠照原样影刊,使用优质的日本美浓纸印刷,墨如点漆,醉心悦目,出版后受到学界高度评价,几与宋元珍本等观。书一共只印了100 部,连人工费、各项材料费,共耗去黎庶昌个人薪俸积余一万八千两银子,实在够任性。
光绪十六年(1890)黎庶昌任满回国。次年被委任为四川川东兵备道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次年,他有感于科举考试无裨实用,憨劲又起,个人捐资创设洋务学堂,设立中文、英文、算学三科。两年后,选送12 名学生去英国留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黎庶昌主动要求赴日排难,当局未允。接着他又提出官员按职位高低捐钱充作军费,并率先捐出白银一万两,结果钱被上级扣押不报。当听到北洋海军失败的消息,黎庶昌恸哭流涕,提刀叫跃,忧愤成疾。次年,因病回到家乡。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898)逝世于沙滩村老宅,终年61 岁。
黎庶昌一生宦游四海,心底却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乡。他利用公务余暇精心编纂了《全黔国故颂》、《牂牁故事》这两部详细记载黔地历史、文化和风俗的巨著。光绪二十一、二十二两年,遵义接连发生饥荒,黎庶昌设法从外地调运钱粮到家乡赈灾。当地百姓永远铭记他的恩泽。
(《黎庶昌全集》(全8 册)(遵义沙滩文化典籍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11 月出版,定价:88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