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还原历史真相 为“爱好”更为“责任”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还原历史真相 为“爱好”更为“责任” 发布时间:2010-10-12 0:00:00   作者:薛勇强  
  以我们目前的知识视野,提起“长平之战”,即意味着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惨烈、血腥的战争之一。此一役,四十余万赵国降卒被坑杀,秦国终于克服了统一征程中的最大障碍——赵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提起“长平之战”,我们便能联想到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亦随之涌现出来,有雄才大略的秦昭王、昏庸无能的赵孝成王、战无不胜的“战神”白起、老成持重的名将廉颇、保家卫土的郡守冯亭,以及“纸上谈兵”的“庸将”赵括……   面对这段历史,我们较易受到《战国策》、《史记》等众多史书影响,从而直接引而用之,却很少有人认真考证“长平之战”中的一些疑点,也较少有人埋首于汇集与“长平之战”有关的琐碎知识,更少有人甘愿为之付出几十年的心力和操劳。然而,《长平之战史乘》(以下简称《史乘》)全部做到了。李俊杰、黄贵庭合著的《史乘》用许多实证材料大胆质疑史籍中对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力图纠正各种史著先入为主的观念;用自己创新性的思维和扎实的考证,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观点,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秦赵“长平之战”。   《史乘》是李玉振、李俊杰父子和黄贵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广泛翻阅史籍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传说和实地考察,搜集大量实物材料,精心加工整理而成的。李玉振老先生甚至未能一睹凝聚自己心血的《史乘》问世,便溘然长逝。三人并非专业的历史考古人员,他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凭借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一种近乎专业的水准,仔细考证,潜心著录。几十年磨一剑,如今《史乘》终于由三晋出版社出版。 笔者翻阅该书,至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作者具有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历史考古专业的人来说,能几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辛勤工作,并能不断默默奉献的人,实不多见。本书的作者并非历史考古专业人员,但他们却将心血和汗水洒在“长平之战”古战场和《史乘》上,并且无怨无悔,实为不易。他们靠的绝非仅仅是爱好和一时冲动,而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李玉振在《序言》中说道:“我说有点‘爱好’,不完全是一种‘爱好’,更重要的还是生活在古战场的一种社会‘责任’。”还原历史真相,作者为“爱好”,更为“责任”。   二,作者力图找寻“长平之战”的真相。关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史书多认为秦国以“秦伐南阳,上党道绝”为借口,然后秦国大军直逼上党。其实,早在秦惠王时,张仪就曾提出“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邯郸可灭”的战略构想。可见,上党之于秦赵双方都极为重要,也说明这场大战早已酝酿了许久。本书作者通过突出上党地理位置的特殊,来说明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即“报仇”和“夺地”。   针对赵军战败原因,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长达三年的交战中,赵军初占优势,以至于“秦军死者过半,国内空”,可见战斗之空前激烈,更可见赵军之勇猛。然而,由于赵国长期缺粮,前线补给严重不足,致使赵军内部“阴相杀食”。46天后,赵军终于投降。这从根本上,否认了赵军战略方针的失误,转而将战争失败的原因归于后勤补给的不足。   三,作者敢于大胆猜测。历史考古固然要以出土的实物为依据,但大胆的猜想也很必要。如《史乘》作者凭借一把带有虎头饰纹的青铜剑,再考察战国后期高级将领的佩剑,大胆推测此剑当为赵括的佩剑,剑旁中箭而亡的将军骸骨,则应是赵军主将赵括。这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四,为赵括翻案。在我国,史家总有为前人评定功过是非的传统。由于“长平之败”,赵括便被戴上了“纸上谈兵”的帽子,让后人嘲笑了两千多年,而廉颇则成为人们同情、歌颂的对象。《史乘》作者却认为赵括兵败,责任并不在赵括。其一,缺粮、缺人的现状不允许赵军再“以守待攻”;其二,赵括主动出击,力求速战速决,使“秦军死者过半,国内空”,极大地杀伤了秦军。故作者认为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   五,作者有着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历史往往都是成功者的历史。《史乘》的作者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主张应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毕竟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选择。因此,作者并不因赵国战败,便贬抑赵国的参战人员;他们也不因秦国战胜,便为秦昭王和白起歌功颂德,从而抹掉秦军残忍坑杀降卒的污点。   除了以上几点,作者还在《史乘》中对双方确切的参战人数、双方的交战地点等一一予以考证;作者还汇集了与“长平之战”有关的文化知识,如“战争文化”、“长平史诗”、“楹联纪事”等,让读者在体会战争残酷的同时,又能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   纵观《史乘》,它带给我们的既有思想上的涤荡,也有视觉上的震撼,更有作者的创新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以及作者穷根究底的探究精神。   (《长平之战史乘》,三晋出版社2009 年11月出版,定价18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