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刘梁剑:儒道两家对“个体”诠释的同异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刘梁剑:儒道两家对“个体”诠释的同异 发布时间:2010-5-6 0:00:00   作者:刘梁剑  
  先秦诸子及诸子思想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座富矿,吸引着无数学人,而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最近读到的李晓英博士著《个体论:先秦儒道对“德”“道”的诠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又一新成果,而且从中颇见年轻学者的功力。该书以儒家和道家的“德”、“道”思想为研究对象,而以个体论为问题关怀:一方面从个体论出发阐述先秦儒、道两家之于“德”、“道”的思想,从而使此项研究突破习见的框架,呈现出新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对个体的思考又是在忠实解读先秦儒道文献的基础上抽绎而得,因而避免了临空蹈虚、浮谈无据的流弊。除了结构井然、视角独到、资料厚实等特点之外,李著还有相当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概言之,全书呈现的思想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同前哲时贤展开对话,在爬梳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囿陈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研究贵在见闻,而见闻贵在新,不仅要见己所未见,闻己所未闻,还要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非如此,不足以贡献对于学术共同体有益的新知与洞见。   其二,儒道融通。儒、道有其分野,这是不争的事实,故区分儒、道自有其合理性。然而,当这种区分成为人们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先见之时,它极容易演变为机械的标签,从而遮蔽了思想史的另一个面相:儒、道分享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意识、思想前件,如此等等。正是这些共同的思想母题,才使得儒、道之间的对话、区分成为可能。李著以个体问题为切入点,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儒道相融相通的面相。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于先秦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理解。   其三,中西比较与对话。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进程造就了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治西方思想者,似乎可以不通中国思想,但治中国思想者,却似乎不能不了解西方思想。从事中国思想研究之际,如何处理中、西思想的关系一直是扰人的难题。有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反向格义诸种问题的争论,都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此难题之难。李著对此有自觉的意识,其立场也是明确的:传统文化已“被抛”在西方文化之前,中西比较、中西对话不可避免。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