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区域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区域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发布时间:2010-8-19 0:00:00   作者:卞岐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山川风貌、民俗习惯、剧种民歌、生活饮食、民居样式等方面的不同,加上经济水平和文化状况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区域文化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凤凰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清代毗陵诗派研究》一书,就具有开创性的突破。

    “毗陵”是江苏常州的古称。过去一般认为,清代的常州有常州词派、阳湖文派,诗歌却不成派。《清代毗陵诗派研究》一书的作者、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纪玲妹博士,倾注多年心血,全面考察清代常州诗歌理论与创作状况,特别对影响较大的“毗陵四家”、“毗陵六逸”、“毗陵七子”等几个诗群加以深入研究,合情合理地提出清代常州诗歌也自成一派的观点。作者借用清人赵怀玉、吴应奎曾提及的“毗陵诗派”一名来冠名常州诗派,十分贴切。

    《清代毗陵诗派研究》一书,共七章,约三十万字,持论平实,特色鲜明:第一,注重诗派的整体研究。作者从诗派形成的地域文化原因、诗人的文化人格、独具特色的诗歌理论等多方面对毗陵诗派进行整体研究,把握颇为准确,评价颇为精当。第二,注重诗人个案的研究。该书在对毗陵诗派进行整体研究的同时,也关注到毗陵诗派诗人的鲜明个性及风格上的差异性,对其中的重要诗人,如邹祗谟、陈玉璂、邵长蘅、杨宗发、恽格、胡香昊、陈炼、唐靖元、董大伦、赵翼、钱维乔、洪亮吉、黄仲则、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等深入进行个案研究。而且作者还关注到毗陵诗派的边塞诗和闺阁诗。毗陵诗派的西域、西南、塞北等边塞诗,大大丰富了清代边塞诗的内涵与形式,对边塞诗在清代的再次兴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闺阁诗群也是毗陵诗派的一大亮点,作者分析了毗陵闺阁诗人的家族性特征及其形成的文化原因,并对钱孟钿、王采薇这两位女诗人及其诗歌进行专门论述,充实、丰富了诗派研究,更能从整体上把握毗陵诗派的特点与风貌。第三,注重理论批评的研究。作者认为,清代毗陵诗派在理论批评方面传承有序,不断创新。比如,清中叶毗陵诗派的诗歌理论,与清初毗陵诗群的诗论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毗陵七子”等的诗歌创作也受到清初毗陵诗群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影响。又如,作者考察了毗陵诗派诗人与袁枚的诗论与创作后,认为毗陵诗派也倡导“诗写性情”,与袁枚性灵派比较接近,但也有很大区别。作者认为,虽同谓“性情”,实则内涵有所不同,在其他方面差异更明显。在探讨毗陵诗派与性灵派的关系时,没有盲从权威的结论,而是从诗文创作及诗歌理论等方面剖析赵翼、黄仲则、洪亮吉等毗陵诗派诗人与袁枚性灵派之间的区别,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对诗作进行分析时,又能从诗歌美学的角度,让读者领略其诗歌或苍凉忧郁,或飘逸俊美,或奇气奔放,或理趣幽默的美感。如文中对洪亮吉西域边塞诗的分析,人们在欣赏诗歌的雄奇豪放、奇气横溢之气的同时,又能感受诗人狂放洒脱的个性。

    诗派的研究,仍然属于传统的古典文学研究的范围。《清代毗陵诗派研究》一书,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独辟新路,从区域文化的视角深人下去,视角新颖,立论准确,有特色,有深度。同时,对于传统的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清代毗陵诗派研究》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所从事的古典文学研究中,只要转换一下研究视角,关注区域文化视野中的区域文学研究,就更加有利于贴近历史真实,就会开拓出古典文学研究的新天地。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龚自珍《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历史上的常州,人文荟萃,特别是自清代以来,常州的文化令人刮目相看。纪玲妹教授生于常州,长于常州,对于家乡常州有深厚的感情,在毗陵诗派研究方面更是倾注了多年的心血。《清代毗陵诗派研究》一书的问世,让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看到了可喜的开创性的突破。

    (《清代毗陵诗派研究》,纪玲妹著,凤凰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定价2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