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博弈与合流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博弈与合流 发布时间:2010-3-19 0:00:00   作者:王 珺  
  近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家族研究,始于20 世纪前期,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民国时期、50 年代初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先生的《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出版于1968年,正值中国国内的家族史研究趋于沉寂、甚至可以说几乎停滞的阶段,再加之其珍贵的学术价值,因而备受当时学界的关注。   守屋美都雄(1915-1966),日本中国史研究学者,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先后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文学部长,专攻中国古代史、家族制度、古岁时记等。守屋美都雄的代表著作包括《校注荆楚岁时记》、《六朝门阀研究———太原王氏系谱考》、《中国古岁时记研究》等,而其主要观点大多收录于《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一书中。   近期,本书的中文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组织出版,列入“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译者钱杭,历史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宗族制度发展史研究,具有扎实的日语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主要著作有《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中国宗族制度新探》、《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等;译著有《中国的宗族与戏剧》、《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等。长期从事专业翻译工作的杨晓芬女士,也参与了本书的中文翻译工作。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家族形态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时至今日仍被许多学者所借鉴,许多观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全书以家族研究为基础,着力探讨汉代家族形态以及家族与中国古代帝国构造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国家篇》、《家族篇》以及《附篇》。   在本书第一部分《国家篇》中,守屋先生关于汉代国家性质的研究独具只眼。日本学者西定生先生曾将汉代国家的性质与构造视为“具豪族性质的高祖集团的扩大”。守屋先生虽同意西氏将国家性质与高祖集团性质的比附,然而认为高祖集团的结合方式是一种极为对等的个体结合关系。并且,他认为这种个体的对等结合关系在高祖统一后便渐渐消失了,反驳了增渊龙夫氏“这种关系与家长式统治隶属关系始终并存”的观点。这些观点渗透在《国家篇》中对刘邦政权与“父老”结合的问题的讨论之中。   本书第二部分为《家族篇》。自家族产生以后,中国家族形态经历了若干重大的演变,这些演变与家族内外的许多方面的变化密切相连。对家族形态及其演变过程的考察,属于家族史研究中比较宏观和整体概貌性的研究,其目标在于通过长期的综合考察,来把握不同时代家族的总体面貌和家族历史变迁的总体趋势。   关于汉代的家族形态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西汉的家族形态究竟是哪一种,至今未见定论。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建树颇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便包括本书的著者守屋美都雄以及西定生、牧野巽、宇都宫清吉等。针对“汉代存在着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种家族,但这些家族的出发点,都表现出由父母、妻子、同产的三族所构成的典型的家族形态”这一观点,守屋氏与牧野巽、宇都宫氏等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有的以为汉时豪族形态为“三族制”,有的以为应是扩大型的家族。诸学者的观点,在本书《家族篇》的前三章中被一一细述。在若干回合的学术探讨后,守屋先生没有囿于成见,而是毫不隐讳地承认了自身观点的不足之处,并对他人的看法表示认可,足见守屋先生直谅多闻、严谨求实的求知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守屋先生撰写的一系列有关《颜氏家训》的论文亦作为本书的一大亮点收入在《家族篇》中。   再来看本书第三部分———《附篇》。守屋先生在家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家族与中国古代帝国构造之间的关系。其中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过程和法制史的研究历程等方面的精辟见解,是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回顾以往有关古代家族关系的研究著作,许多主要着眼于制度层面的论述,而这些层面的问题属于家庭关系中固定模式化和符号化的部分。而“研究各种家庭关系在实际生活各方面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这一研究方式,似乎尚未被普遍关注。在本书中,著者除了从制度层面考察中国古代家族关系之外,还注重从实际生活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的家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无疑是古代家族关系研究方法上的一大进步。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估价75.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