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浅说《纂图重言重意互注》之宋版书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浅说《纂图重言重意互注》之宋版书 发布时间:2005-10-19 0:00:00   作者:宗瑛  
  《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唐宋编》中,有九种书名、内容非常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宋版书,即各书书名前均冠有“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或“京本点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或“纂图互注”等诸多定语,而内容撰写的方式也较为一致且特色鲜明。先对各书的版本、行款、馆藏等基本情况作一介绍:   1.《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图谱》一卷。汉毛苌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释文。宋刻本(卷五至七配清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劳健、周叔弢跋。每半叶10行,行18字,小字双行,行24字,白口,四周双边。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2.《京本点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礼》十二卷,存四卷(卷二,卷四至卷六)。汉郑玄注,宋刻本。每半叶11行19字,小字双行20字,细黑口,四周双边。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3.《京本点校附音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礼记》二十卷,存一卷。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释文,宋刻本,李盛铎跋。每半叶11行19字,小字双行20字,细黑口,四周双边有耳。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4.《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卷,魏何晏集解。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杨守敬、袁克文跋。每半叶10行18字,小字双行24字,细黑口,四周双边。有缺叶。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5.《纂图互注周礼》十二卷,图说一卷。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释文。宋刻本。每半叶12行21字,小字双行25字,细黑口,左右双边。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6.《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汉郑玄注,宋刻本。钱天树、孙鋆、杨希钰、李兆洛、陈銮、吴宪澂、张尔旦、季锡畴、吴辅仁、张蓉镜跋。每半叶12行21字,小字双行25字,白口,左右双边。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7.《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晋杜预撰,唐陆德明释文。春秋名号 归一图二卷,蜀冯继先撰。宋龙山书院刻本,袁克文跋。每半叶12行21字,小字双行25字,细黑口,左右双边。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8.《纂图互注荀子》二十卷。唐杨倞注,宋刻元明递修本。每半叶11行21字,小字双行25字,细黑口,左右双边有耳。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9.《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宋刻元明递修本。每半叶11行21字,小字双行25字,黑口,左右双边有耳。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从上面的介绍已可以看出各书在书名上的显著特点了,那么,在内容撰写形式上各书又具有哪些异于他书的特点呢?概括而言,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书前附有图像、图解或地图等,作为书之辅助内容。如《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首附“四诗传授之图”、“诗谱”,分别点明《鲁诗》、《齐诗》、《韩诗》、《毛诗》之各自师承关系和《诗》之渊源派别、演变关系;《纂图互注礼记》先列“礼记举要图”,分商建国图、周制建国图、天子县内图、方伯连帅图、王制九命图等十八幅图;《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则附有“春秋诸国地理图”、“春秋名号归一图”如此等等。可以说,这些图谱对于读者更加直观、简要地理解该书较有帮助。   第二,以椭圆墨色或白文“重言”、“重意”规识标示出各章重出之句和句意相近者。如《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关雎》篇中“窈窕淑女”后有“重言”标识,其下标注曰:“窈窕淑女,四,并本诗。”意思是,“窈窕淑女”这句诗共出现四次,同见于关雎篇。再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后“重意”标识下有“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之句。意思就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意思是相同的。   第三,在椭圆墨色或白文“互注”规识下,取本书或他书中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词句加注在本文之下,以相互对照启发。如《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纂图互注礼记》“互注”规识后即为郑玄以《左传》、《礼记》阐发《毛诗》,以《左传》阐发《礼记》等内容;在《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中多标示杜预以《诗》、《礼记》等注解《春秋经传》等等。这主要是因为郑玄、杜预等名家能够融会贯通,互相印证各说,所以称为“互注”。   第四,多有点校,即圈点雠校。书中多有朱笔标示句读,这是圈点。但点校在版面上是看不出校刊痕迹的,大概是这些标有“监本”、“京本”的书往往是依据监本重雕者,而监本又都是由政府组织力量进行校刊,所以此类书既有圈点又有校雠,因此称为“点校”。这是宋人在带有名家笺释的基础上,又加进去的内容。   第五,多为名家注释。如《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即为汉毛苌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释文;《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即为魏何晏集解等。   那么,为什么在宋版书中且多为经部、子部书中存在这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呢?这需要从宋代科举制度和雕版印刷两方面进行分析。   宋代的科举取士虽屡经演变,但以经义取士的倾向占主导地位,南宋此倾向更为明显。而经义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和诸子之书,因此要求士人对经书、诸子书的本文及注释都要精熟,但这些书的内容往往多艰涩难懂。因此以坊肆为主的雕版者为了迎合学子的需求,便大量雕印带有“纂图”、“互注”、“重言”、“重意”和名家注释的经书和诸子书,目的是便于学子翻检、阅读。而着重标明“监本”、“京本”和“点校”者,应多是为了增加该版本的权威性,以吸引学子购买。   此类书在宋代虽印刷量较大,但能够较完整保存至今的却为数不多。不过其中倒也不乏刻画工整、纸墨精良者,如《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即是。另据此本,还可寻见监本的影子,诚为可贵。再如曾被袁克文誉为“精完可宝”的《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此本在归属袁克文之前,就已在卢氏抱经楼中递藏了二百余年。袁克文收藏后,欢喜不已,竟钤有“寒云如意”、“袁存欢喜”等多枚印记,其版本之价值由此亦可略见。   总之,借助此类较有特色的宋版书,我们可以窥见宋代科举制度、雕版印刷特色之一斑,对于把握宋代的文化特质不无裨益。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来源:转自《古籍新书报》2005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