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关于《书写历史》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关于《书写历史》 发布时间:2010-3-17 0:00:00   作者:朱渊清  
    本书讨论历史学的性质和历史研究的方法,也表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一个见解。全书主体部分分三章。第一章《历史的书写》回答了什么是历史学这一最基本问题。第二章《文本考据》讨论了文本考据的技术和方法。第三章《文化的理解》论述了理想形态中文化理解的概念。

    历史研究是为了解人在过去的社会行动而展开的研究,其基本单位是历史事件。作者相信对历史事件的“真”的研究就是对它所存在的文化的理解。历史研究者从文献文本中寻找、萃取出原始记注的事件,并将记注放到其所生成的文化之网中予以深入的理解。在作者看来,人类历史并不是事件因果相连的线性联系,而是绵延的文化之网。历史学家安置串联各种事件、建立自己假设的形形色色的长时段历史,目的正是叙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整体的唯一的历史,也没有观察所有事件的上帝之眼,所以,历史撰述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历史研究者选择对象事件进行研究的心理和知识背景,而不是历史研究本身;历史研究的无数新成果则被不断出现的新的历史撰述吸收安置。历史研究和历史撰述互为基础,不断增进人类的历史知识。

    文本考据的技术和方法来自文化经典的释读校订。经典是一个文化最根本的传承知识,其中包含被理解为指导这个文化的人的社会行动的恒久价值。随着经典阐释的历时丰富,根本是书面语文本替代了日常口语,文字文本不再流动而可以批判,学术从教育中独立出来;确定性的知识增长也有了可能。在郑玄注五经、经注合写于同一载体——纸张的新形式出现后不久,西晋初年,面对新出土编年史记注的学术研究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学科的形成。考据技术涉及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是确定文本,二是释读文义。前者涉及校勘学、辑佚学、书籍学等学科,后者涉及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句读学等学科。

    确定文本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校勘的目的是确定文献文本。传统的辑佚是从各种古书引证中收集考辨编排某一亡佚古书,今天这门技术已有了突破书籍单位的条件。传统学术将单本的书籍放置在学术的广大门类系统中进行理解并辨别其性质,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注重文本在学术史中的背景固然有利于文本的文化理解;但作者指出另一方面,文本意义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独立表达思想、可进行真值判断的命题,而并不是形式上的一本书或者是书的篇章。训诂是释读文本文义的核心,以语词训诂为核心,广涉文字、音韵以及组成语句的语法句读的深入研究,构成对于语言文本所传达信息的文化纵深理解的基础。

    历史研究是文化的阐释性研究。根本上,历史研究是通过一种“厚叙述”(thick description)的阐释方式达成的。最终,研究者要透过记注者产生于现实语境中的陈述去理解记注的事件,陈述记注者所陈述,理解记注者所理解。

    任伺历史研究总是从理解现实的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关系开始。没有层层深入的理解,原始记注就无法呈现,也不能在可以度量的过去文化的层面上阅读理解。如果无法分析层位、度量文化的时间梯度,历史研究就不能算是实证科学。作者理解的厚叙述就是测量文化的时间梯度。时间梯度拉开了文化之网,文化之网上的时间梯度张力就是文化变迁。

    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的关键是发掘信息成为证明的证据。人类理性的增长和人类传播信息、控制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同步。历史研究就是在已有各种知识的背景之上探索、收集各种资料数据,分析出蕴含其中的信息,不断消除我们认识叙述文本上的相应的不确定性,增进或改变已有的知识,更深入地理解过去的文化,并因此增进人类理性。

    本书的大致内容如上所述,书中作者娴熟地使用了各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同时又将现代西方语言分析哲学、知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运用于其研究中,尝试理解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当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底蕴,从而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书写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定价10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