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版本佳作 书志楷模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洛阳新见墓志》缘起
- 《广韵疏证》的出版及其价值
- 《中国最美丽的词》节选一
- “道”启神明——读《天神与天地之...
- 施蛰存“北窗”碑帖的收藏与研究
- “歇家遍天下”:一个学术疯子的研...
- 王国维《传书堂藏善本书志》略述(...
- 解读《清明上河图》
- 历史的缩影——评《历代名臣奏议选...
- 略谈宋代别集的整理
- 《域外汉文小说大系·越南汉文小说...
书讯书评
版本佳作 书志楷模
发布时间:2005-12-27 0:00:00 作者:林夕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由陈先行先生主编的《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下称《书志》),书名平平无奇,并不诱人,不免要想:一个美国大学图书馆罢了,能有多少中文书,寻行数墨,记下行款格式就是书志,能有多少看头?然而,一旦我们打开书,看到那八百来种善本书中,不乏宋元明清精椠旧抄,就不能不为之动容。进而阅读一下《书志》对各书的论述,就不能不由衷地赞叹:这哪里是一本简单的书志,它实质是内容极其丰富的目录版本学佳作,包含着编撰同仁的许多研究心得。无论饱学之士还是新进英才,开卷有益,广见闻,益新知,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旧刻名抄琳琅满目?
柏克莱加州大学藏中国古籍颇有声名,以往仅闻其名,不知其详。现在仅《书志》列为善本者就有800多种,11000多册。其中有宋本22种,元本16种,其余则是明清旧刻、旧抄,也不乏名家批校和未刊稿本。除了零星采购外,这些书有很多是日本三井文库和我国刘氏嘉业堂旧藏,世藏递嬗,流传有绪,难怪一所海外大学图书馆能有如此丰富的收藏。?
《书志》所录时有珍本秘籍,略述一二以见一斑。其中有《周易兼义》、《玉海》、《氏族大全》、《韦苏州集》、《淮海集》、《东莱吕太史文集》等若干种当年在《嘉业堂善本书影》中惊鸿一瞥,久矣夫不知春归何处,如今出现在《书志》中,看到编撰同仁指点评说时,他乡故知,不由人不生沧桑之感。?
残宋本《文章正宗》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称《善目》)所无,另一残元本则较上海图书馆(以下称上图)藏元至正高仲文刻本刻印更早,与上图藏卷三残本钤天禄琳琅诸印前人号称宋版者同为一版。残宋本《续文章正宗》虽仅6卷,也是罕见之本,《善目》著录的两个残宋本合计除去重复也仅7卷而已。?
元、明、清刻本时有佳品,即如小说之类也有不可忽视之本,如《新锓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虽系残本,然而《善目》未著录,且较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本早印,可补其缺叶。?
天一阁旧藏的明抄本《新刊履斋示儿编》和《丙丁龟鉴》允推珍秘,明抄本《林子真诗》和《西清诗话》也是罕见的秘本。?
稿本15种也有绝佳者,钱谦益手稿《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书以人重,近年拍出空前高价,令人瞩目。张惠言《茗柯文编》稿本多有名家批点,吴骞《拜经楼诗话续编》,祝石撰《知好好学录》,翁方纲撰《易附记》、《书附记》、《诗附记》等,清末民初词家宣哲所辑《高邮耆旧诗余》,都足以令人向往。?
《书志》最突出的贡献还不是向读者展示了多少善本秘籍,而是从版本学研究出发、逐一分析比较、务求描述精细入微的写法。一般地说,描述一部书的卷目、编次、行格、款式,介绍作者简历、写作过程和内容概略,说明版本和收藏源流,这是书志通行的编写体例。除了个别书籍以外,经过历代学者研究,一部书的作者简历、编写缘起和内容评介大都已有通行的认识,叙述起来有所凭借,虽然易于着笔,但是难免雷同重复之嫌。而一部书的不同印本的版本差异,则需要实地观察,认真比较,才能期望有真知灼见。所以撰写书志时,可以显现功力之处,重点就在版本方面。而《书志》恰恰是在版本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作出许多成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述版本形式
《书志》对每一部书版本的论述有很多地方值得称道,首先是描述一部书的版本形式极其周详,除了照例记载行格、纸幅、版心、刻工等项目以外,尤其关注一部书的署名方式和内封样式,凡有所见,必予记载,这一点尤为有见。?
我们知道,古书不同印本的差异大都体现在这些地方,细致的观察往往能有所发现。例如《外科理例》序言与像赞字体不同,《书志》认为有初刻和增刻重印年代之差;《三才图会》一书,《善目》著录为王圻撰,《书志》根据原书序言和卷端署名,指出应为王圻、王思义父子合撰。?
内封面对鉴定版本很有帮助,可是极易缺失,难得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值得珍惜。不夸张地说,古书的内封不仅有文献价值,而且有文物价值,不能恝然置之。《书志》对内封相当关注,同一版不同印本内封的更改,一一记载,极便于考索。如《婴童百问》版本历来就有纠葛,《书志》详细记载翁少麓刻本诸多细节,特别是罕见的内封面,据以纠正许多著录的失误。周春撰《代北姓谱》则指出内封为后来所刻,初印本无,也是值得注意的书史细节。
比勘不同印本
为了对一部书的版本有全面的认识,《书志》不惜花费巨大的心力,搜罗不同的印本,比勘其间的异同。我们知道,考察一部书的版本贵在能多见复本。不论是不是同一版,只要印本不同,形式和内容或多或少都可能有所不同。不目睹各本,细细比较,就难知其详。然而或限于条件,或惮于繁难,历来编撰书志者对此很少身体力行。?
《书志》有鉴于此,每一部书都尽可能用各种印本相互比较,凡上海图书馆有藏本者一一参照比对,记载各本的异同。间或也参照其他地方的藏本,如明万历刻《诗林正宗》一书,即用浙江图书馆藏二本参校。不同印本互校互惠,不仅有助于对馆藏各书作出更为真确的鉴定,而且有助于纠正其他各馆藏本著录之失,下文将看到一些实例。?
校勘文字内容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书志》不仅比较异本,观察形式,而且校勘内容。版本的研究最终必须落实到内容,同一副版片,不同的印本之间的差异不校文字不易察觉;不同版片之间的高下短长和源流嬗变,最终也要看文字的差异。
这个道理无人不知,然而校勘文字内容是最为吃力的事情,所以很少有人乐于尝试。《书志》肯于迈出这一步,知难而进的精神不能不令人称许,通过艰苦的劳动而取得璀璨的成果也在意中。《书志》比较各本时,几乎随时随地都能发现文字差异。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思旧录》,据戴望校补本勘对二老阁刻本之剜版空白;《注释采眉故事》与《墨庄书言故事》二书门类相出入,《书志》列出表格比较二者的同异,如此等等。?
版本辨析精细入微
《书志》著录各书描述周详、比勘精细,几乎每一部书都有新知创见,足以增广见闻。通俗的类书和小说印刷频繁,不仅屡屡翻版,即使同一副版片也时有修版改版,一旦转手更改牌记,俨然以新刊面目出现,更难查考。我们略举几个例子看看《书志》对这些书的版本的论述是多么深刻。?
先看类书。明刻《白孔六帖》一书据版心刻工名确定为嘉靖刻本。剑光阁本《事类赋》一书有康熙、乾隆二刻,也有多种翻刻,《书志》一一说明各本的差异。《册府元龟》一书指出明崇祯刻本不同时期印本的差异,并纠正《郑堂读书记》之误。明刻《事物纪原集类》行款形式与上图藏阎敬刻本相同,《书志》指出此系翻刻,而且说明阎本与宋本、李果本文字都不尽同。明夏相刻《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以上图藏同版二本比较,指出初印本仅前、后二集,续、别、外三集为后来增刻。《古今源流至论》比较嘉靖、万历二本内容异同,指出万历本目录经过重编,与内容有不一致处。《玉海》一书对元刻版片明清递修及清代重刻都有详细说明。《翰苑新书》明万历刻本与宋本卷次不同,《书志》指出万历本仅重编卷数,文字无多差异,而四库本虽与宋本卷次相同,却有删削之处。《韵府群玉》馆藏为翻明王元贞刻本,《书志》指出编者另见翻本四种各有区别。明万历刻《诗林正宗》一书,与浙江图书馆藏二本比勘,详述三本异同,据此本刊记确定此书有万历原刻、天启重修之别,为《善目》所未及。?
再看小说。《宋稗类钞》一书历来颇有异说,《书志》据讳字断定馆藏为乾隆本,并详细比较康熙、乾隆二本的差异,当有助于澄清事实。《山海经广注》馆藏乾隆本两部,《书志》说明二本有异同,并指出所谓乾隆五十一年金阊书业堂刊本实际是得版重印,而非重刻。《酉阳杂俎》一书历来有异议,其《续集》来历不明,《书志》对此书版本有所探索,对皕宋楼旧藏抄本和上图藏《续集》抄本都有说明,而且说明汲古阁刻本版片后归广文堂,以及馆藏续集有朱笔注出见于《太平广记》各条。《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指出文献中所谓步月楼刻本其实是用明三山道人原版修补后印本,并非重刻。《禅真逸史》一书的版本款式有详细描述,有助于鉴别明清各本的异同。《太平广记》馆藏为黄晟本,《书志》不仅与明谈恺刻本作比较,而且指出有三种印本都称黄晟刻本,其实各不相同。?
通过细心检核和认真比对,《书志》的阐述具体而精细,不仅足以开拓眼界,增益见闻,而且发现和纠正了文献中的许多失误。这里略举几个例子。《氏族大全》一书,馆藏为明永乐日新书堂刻本,日新书堂是刻书世家,元明都有书出版,若无牌记,归元归明,颇费踌躇。此本有永乐牌记,《书志》据以纠正《善目》、《嘉业堂善本书影》、《静嘉堂宋元图录》归为元刻之误,积疑冰释,令治目录学者拍手称快。?
《群书集事渊海》一书馆藏为明正德刻本,《书志》指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用湖北图书馆藏弘治本实即此本。各馆著录之弘治本可靠与否,不能不三致意焉。?
《圆机活法诗学、诗韵全书》馆藏为明万历唐谦刻本,刊记具在。《书志》据以定《善目》著录之北大藏本缺《诗韵全书》14卷,而故宫所藏的万历本实即此本,惟封面、刊记已无,难以遽辨其真面而已。?
《三古图》一书,据吴万化识语指出《善目》确定吴氏宝古堂本刊刻年代不准确,而清黄晟得吴版重印本经常被著录为清乾隆亦政堂重刻。按:此书明泊如斋、宝古堂二本又易与黄晟印本混淆,郑振铎先生的《劫中得书记》即以为宝古堂版归泊如斋,入清又归黄晟。?
再如《六书正讹》一书指出《善目》著录之元刻本其实多为明刻,非元刻;《纪效新书》一部书,就指出《善目》两处著录有误;《明夷待访录》一书指出《善目》著录的国家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实即乾隆二老阁刻本。?
纠正《嘉业堂善本书影》著录之误多处,如《韦苏州集》实为明刻本,非宋刻;《纂图互注荀子》是元刻本,非宋刻;《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是明成化刻本,非元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志》对明世德堂刻《六子》的论述。此书享有重名,翻刻本很多,形貌相似,很难分辨。经过细致的比勘,《书志》对不同刻本的区别作出精细的描述,而且说明不同印本补版和剜改所在,纠正了《天禄琳琅书目》、《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和《善目》等著录之失。这是《书志》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其余如《板桥集》指出此书有多种翻版,《续修四库》所据之清晖书屋本不佳。《秦汉印统》纠正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以人名为地名之误,并指出《天禄琳琅书目》误以翻本为原本。《小学史断》纠正《四库提要》以为无旧刊之误。《古今医统大全》一书定为万历本,辨文献著录之误。《说略》一书纠正《善本书室藏书志》引文苟简之失。如此等等,在《书志》中随处可见。?
《书志》中经常附有表格,列出不同版本的异同。如《六经图》有吴、卫、郭三本异同比较表,《函史》有四种版本异同对照表和版本源流表,毛氏汲古阁刻《南唐书》有初印、陆校、重修比较表,《路史》有乔、吴、四库本对照表,赵一清《水经注释》有最初、甲、乙、丙四本对照表,《西汉会要》有殿本、钱抄、宋本异同表,《艺文类聚》有王、胡、张、宗文堂、宋、华、四库七本对照表,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有初刻、增刻、剜改三本对照表。一经比较,各本差异一目了然。?
管见献疑
《书志》是难得的佳作,堪称书志的楷模,在版本研究中取得的累累成果有目共睹,不能不令人惊叹。然而无可讳言,“书囊无底”,百密或有一疏。这里谨记若干愚蒙之见,聊作芹曝之献,就教方家。?
武英殿本《西清古鉴》应是刻本,非铜版。此误由来已久,《中国版刻图录》亦误。陶湘《清代殿版书目》著录为“刻”,《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明确定为刻本,并说明清光绪十四年日本迈宋馆有铜版摹刻本,光绪十九年购回铜版进呈宫内。容庚先生《清代吉金书籍述评》一文说:“迈宋书馆铜版《古鉴》影印甚精,然颇有修改,且有失笔,非细校是不知道的。”精鉴之言,不可不知。?
《五杂组》明刻二本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书志》据版式字体看,认为《善目》所谓“明刻本”似当在前,所谓万历潘氏如韦馆刻本近于启祯刻本。按:颇疑柏克莱馆藏此明刻本与台湾辑《笔记小说大观》影印本同,此本有日本翻印本,内容与所谓潘氏如韦馆刻本亦有不同。?
《宋稗类钞》原编是李宗孔还是潘永因,虽有康熙刻本署名为证,恐怕仍以存疑为宜。按: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曾引潘永因撰《明稗类钞》所载《续书堂明稗类钞缘起》一文(参看谢国桢先生的《晚明史籍考》之《明稗类钞》条),文中详述潘氏《宋稗》与《明稗》之编纂经过。余先生反复推敲,以为潘氏当时方身处忧患,避地他乡,惴惴不自安,不应公然攘显宦之作为己有以速其祸,其中或另有隐情。其说近情。?
《群书集事渊海》一书《书志》论及慎独斋之刘洪与刘弘毅是否同一人,存疑待考。按:方彦寿先生据刘氏宗谱考定,刘洪与刘弘毅应是一人(文见《文献》1988年3期),王重民先生分为二人则非。?
《泉币汇考》一条鲍康卒年阙疑。按: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读书记》在《观古阁泉说》下有丙戌十月自记,云“闻鲍子年于去年谢世”,如此则鲍康卒于光绪十一年乙酉。?
《九经》条云秦镤生平不详。按:秦镤(1597—1657),字子韬,一字基真,号真斋。无锡人。尔基子。长洲庠生,贡入太学。有《订正九经》。《锡山秦氏诗抄》收其诗三首,小传并引《午风堂丛谈》,云:“刻铜板《九经》,订正无讹,点画不苟。王诒一谓与倪雁园粲家宋刻本方幅正同,而秦本较胜。”(见《江苏艺文?志•?无锡卷》259页)
(来源:转自《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5年第8期)
旧刻名抄琳琅满目?
柏克莱加州大学藏中国古籍颇有声名,以往仅闻其名,不知其详。现在仅《书志》列为善本者就有800多种,11000多册。其中有宋本22种,元本16种,其余则是明清旧刻、旧抄,也不乏名家批校和未刊稿本。除了零星采购外,这些书有很多是日本三井文库和我国刘氏嘉业堂旧藏,世藏递嬗,流传有绪,难怪一所海外大学图书馆能有如此丰富的收藏。?
《书志》所录时有珍本秘籍,略述一二以见一斑。其中有《周易兼义》、《玉海》、《氏族大全》、《韦苏州集》、《淮海集》、《东莱吕太史文集》等若干种当年在《嘉业堂善本书影》中惊鸿一瞥,久矣夫不知春归何处,如今出现在《书志》中,看到编撰同仁指点评说时,他乡故知,不由人不生沧桑之感。?
残宋本《文章正宗》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称《善目》)所无,另一残元本则较上海图书馆(以下称上图)藏元至正高仲文刻本刻印更早,与上图藏卷三残本钤天禄琳琅诸印前人号称宋版者同为一版。残宋本《续文章正宗》虽仅6卷,也是罕见之本,《善目》著录的两个残宋本合计除去重复也仅7卷而已。?
元、明、清刻本时有佳品,即如小说之类也有不可忽视之本,如《新锓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虽系残本,然而《善目》未著录,且较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本早印,可补其缺叶。?
天一阁旧藏的明抄本《新刊履斋示儿编》和《丙丁龟鉴》允推珍秘,明抄本《林子真诗》和《西清诗话》也是罕见的秘本。?
稿本15种也有绝佳者,钱谦益手稿《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书以人重,近年拍出空前高价,令人瞩目。张惠言《茗柯文编》稿本多有名家批点,吴骞《拜经楼诗话续编》,祝石撰《知好好学录》,翁方纲撰《易附记》、《书附记》、《诗附记》等,清末民初词家宣哲所辑《高邮耆旧诗余》,都足以令人向往。?
《书志》最突出的贡献还不是向读者展示了多少善本秘籍,而是从版本学研究出发、逐一分析比较、务求描述精细入微的写法。一般地说,描述一部书的卷目、编次、行格、款式,介绍作者简历、写作过程和内容概略,说明版本和收藏源流,这是书志通行的编写体例。除了个别书籍以外,经过历代学者研究,一部书的作者简历、编写缘起和内容评介大都已有通行的认识,叙述起来有所凭借,虽然易于着笔,但是难免雷同重复之嫌。而一部书的不同印本的版本差异,则需要实地观察,认真比较,才能期望有真知灼见。所以撰写书志时,可以显现功力之处,重点就在版本方面。而《书志》恰恰是在版本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作出许多成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述版本形式
《书志》对每一部书版本的论述有很多地方值得称道,首先是描述一部书的版本形式极其周详,除了照例记载行格、纸幅、版心、刻工等项目以外,尤其关注一部书的署名方式和内封样式,凡有所见,必予记载,这一点尤为有见。?
我们知道,古书不同印本的差异大都体现在这些地方,细致的观察往往能有所发现。例如《外科理例》序言与像赞字体不同,《书志》认为有初刻和增刻重印年代之差;《三才图会》一书,《善目》著录为王圻撰,《书志》根据原书序言和卷端署名,指出应为王圻、王思义父子合撰。?
内封面对鉴定版本很有帮助,可是极易缺失,难得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值得珍惜。不夸张地说,古书的内封不仅有文献价值,而且有文物价值,不能恝然置之。《书志》对内封相当关注,同一版不同印本内封的更改,一一记载,极便于考索。如《婴童百问》版本历来就有纠葛,《书志》详细记载翁少麓刻本诸多细节,特别是罕见的内封面,据以纠正许多著录的失误。周春撰《代北姓谱》则指出内封为后来所刻,初印本无,也是值得注意的书史细节。
比勘不同印本
为了对一部书的版本有全面的认识,《书志》不惜花费巨大的心力,搜罗不同的印本,比勘其间的异同。我们知道,考察一部书的版本贵在能多见复本。不论是不是同一版,只要印本不同,形式和内容或多或少都可能有所不同。不目睹各本,细细比较,就难知其详。然而或限于条件,或惮于繁难,历来编撰书志者对此很少身体力行。?
《书志》有鉴于此,每一部书都尽可能用各种印本相互比较,凡上海图书馆有藏本者一一参照比对,记载各本的异同。间或也参照其他地方的藏本,如明万历刻《诗林正宗》一书,即用浙江图书馆藏二本参校。不同印本互校互惠,不仅有助于对馆藏各书作出更为真确的鉴定,而且有助于纠正其他各馆藏本著录之失,下文将看到一些实例。?
校勘文字内容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书志》不仅比较异本,观察形式,而且校勘内容。版本的研究最终必须落实到内容,同一副版片,不同的印本之间的差异不校文字不易察觉;不同版片之间的高下短长和源流嬗变,最终也要看文字的差异。
这个道理无人不知,然而校勘文字内容是最为吃力的事情,所以很少有人乐于尝试。《书志》肯于迈出这一步,知难而进的精神不能不令人称许,通过艰苦的劳动而取得璀璨的成果也在意中。《书志》比较各本时,几乎随时随地都能发现文字差异。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思旧录》,据戴望校补本勘对二老阁刻本之剜版空白;《注释采眉故事》与《墨庄书言故事》二书门类相出入,《书志》列出表格比较二者的同异,如此等等。?
版本辨析精细入微
《书志》著录各书描述周详、比勘精细,几乎每一部书都有新知创见,足以增广见闻。通俗的类书和小说印刷频繁,不仅屡屡翻版,即使同一副版片也时有修版改版,一旦转手更改牌记,俨然以新刊面目出现,更难查考。我们略举几个例子看看《书志》对这些书的版本的论述是多么深刻。?
先看类书。明刻《白孔六帖》一书据版心刻工名确定为嘉靖刻本。剑光阁本《事类赋》一书有康熙、乾隆二刻,也有多种翻刻,《书志》一一说明各本的差异。《册府元龟》一书指出明崇祯刻本不同时期印本的差异,并纠正《郑堂读书记》之误。明刻《事物纪原集类》行款形式与上图藏阎敬刻本相同,《书志》指出此系翻刻,而且说明阎本与宋本、李果本文字都不尽同。明夏相刻《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以上图藏同版二本比较,指出初印本仅前、后二集,续、别、外三集为后来增刻。《古今源流至论》比较嘉靖、万历二本内容异同,指出万历本目录经过重编,与内容有不一致处。《玉海》一书对元刻版片明清递修及清代重刻都有详细说明。《翰苑新书》明万历刻本与宋本卷次不同,《书志》指出万历本仅重编卷数,文字无多差异,而四库本虽与宋本卷次相同,却有删削之处。《韵府群玉》馆藏为翻明王元贞刻本,《书志》指出编者另见翻本四种各有区别。明万历刻《诗林正宗》一书,与浙江图书馆藏二本比勘,详述三本异同,据此本刊记确定此书有万历原刻、天启重修之别,为《善目》所未及。?
再看小说。《宋稗类钞》一书历来颇有异说,《书志》据讳字断定馆藏为乾隆本,并详细比较康熙、乾隆二本的差异,当有助于澄清事实。《山海经广注》馆藏乾隆本两部,《书志》说明二本有异同,并指出所谓乾隆五十一年金阊书业堂刊本实际是得版重印,而非重刻。《酉阳杂俎》一书历来有异议,其《续集》来历不明,《书志》对此书版本有所探索,对皕宋楼旧藏抄本和上图藏《续集》抄本都有说明,而且说明汲古阁刻本版片后归广文堂,以及馆藏续集有朱笔注出见于《太平广记》各条。《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指出文献中所谓步月楼刻本其实是用明三山道人原版修补后印本,并非重刻。《禅真逸史》一书的版本款式有详细描述,有助于鉴别明清各本的异同。《太平广记》馆藏为黄晟本,《书志》不仅与明谈恺刻本作比较,而且指出有三种印本都称黄晟刻本,其实各不相同。?
通过细心检核和认真比对,《书志》的阐述具体而精细,不仅足以开拓眼界,增益见闻,而且发现和纠正了文献中的许多失误。这里略举几个例子。《氏族大全》一书,馆藏为明永乐日新书堂刻本,日新书堂是刻书世家,元明都有书出版,若无牌记,归元归明,颇费踌躇。此本有永乐牌记,《书志》据以纠正《善目》、《嘉业堂善本书影》、《静嘉堂宋元图录》归为元刻之误,积疑冰释,令治目录学者拍手称快。?
《群书集事渊海》一书馆藏为明正德刻本,《书志》指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用湖北图书馆藏弘治本实即此本。各馆著录之弘治本可靠与否,不能不三致意焉。?
《圆机活法诗学、诗韵全书》馆藏为明万历唐谦刻本,刊记具在。《书志》据以定《善目》著录之北大藏本缺《诗韵全书》14卷,而故宫所藏的万历本实即此本,惟封面、刊记已无,难以遽辨其真面而已。?
《三古图》一书,据吴万化识语指出《善目》确定吴氏宝古堂本刊刻年代不准确,而清黄晟得吴版重印本经常被著录为清乾隆亦政堂重刻。按:此书明泊如斋、宝古堂二本又易与黄晟印本混淆,郑振铎先生的《劫中得书记》即以为宝古堂版归泊如斋,入清又归黄晟。?
再如《六书正讹》一书指出《善目》著录之元刻本其实多为明刻,非元刻;《纪效新书》一部书,就指出《善目》两处著录有误;《明夷待访录》一书指出《善目》著录的国家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实即乾隆二老阁刻本。?
纠正《嘉业堂善本书影》著录之误多处,如《韦苏州集》实为明刻本,非宋刻;《纂图互注荀子》是元刻本,非宋刻;《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是明成化刻本,非元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志》对明世德堂刻《六子》的论述。此书享有重名,翻刻本很多,形貌相似,很难分辨。经过细致的比勘,《书志》对不同刻本的区别作出精细的描述,而且说明不同印本补版和剜改所在,纠正了《天禄琳琅书目》、《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和《善目》等著录之失。这是《书志》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其余如《板桥集》指出此书有多种翻版,《续修四库》所据之清晖书屋本不佳。《秦汉印统》纠正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以人名为地名之误,并指出《天禄琳琅书目》误以翻本为原本。《小学史断》纠正《四库提要》以为无旧刊之误。《古今医统大全》一书定为万历本,辨文献著录之误。《说略》一书纠正《善本书室藏书志》引文苟简之失。如此等等,在《书志》中随处可见。?
《书志》中经常附有表格,列出不同版本的异同。如《六经图》有吴、卫、郭三本异同比较表,《函史》有四种版本异同对照表和版本源流表,毛氏汲古阁刻《南唐书》有初印、陆校、重修比较表,《路史》有乔、吴、四库本对照表,赵一清《水经注释》有最初、甲、乙、丙四本对照表,《西汉会要》有殿本、钱抄、宋本异同表,《艺文类聚》有王、胡、张、宗文堂、宋、华、四库七本对照表,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有初刻、增刻、剜改三本对照表。一经比较,各本差异一目了然。?
管见献疑
《书志》是难得的佳作,堪称书志的楷模,在版本研究中取得的累累成果有目共睹,不能不令人惊叹。然而无可讳言,“书囊无底”,百密或有一疏。这里谨记若干愚蒙之见,聊作芹曝之献,就教方家。?
武英殿本《西清古鉴》应是刻本,非铜版。此误由来已久,《中国版刻图录》亦误。陶湘《清代殿版书目》著录为“刻”,《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明确定为刻本,并说明清光绪十四年日本迈宋馆有铜版摹刻本,光绪十九年购回铜版进呈宫内。容庚先生《清代吉金书籍述评》一文说:“迈宋书馆铜版《古鉴》影印甚精,然颇有修改,且有失笔,非细校是不知道的。”精鉴之言,不可不知。?
《五杂组》明刻二本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书志》据版式字体看,认为《善目》所谓“明刻本”似当在前,所谓万历潘氏如韦馆刻本近于启祯刻本。按:颇疑柏克莱馆藏此明刻本与台湾辑《笔记小说大观》影印本同,此本有日本翻印本,内容与所谓潘氏如韦馆刻本亦有不同。?
《宋稗类钞》原编是李宗孔还是潘永因,虽有康熙刻本署名为证,恐怕仍以存疑为宜。按: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曾引潘永因撰《明稗类钞》所载《续书堂明稗类钞缘起》一文(参看谢国桢先生的《晚明史籍考》之《明稗类钞》条),文中详述潘氏《宋稗》与《明稗》之编纂经过。余先生反复推敲,以为潘氏当时方身处忧患,避地他乡,惴惴不自安,不应公然攘显宦之作为己有以速其祸,其中或另有隐情。其说近情。?
《群书集事渊海》一书《书志》论及慎独斋之刘洪与刘弘毅是否同一人,存疑待考。按:方彦寿先生据刘氏宗谱考定,刘洪与刘弘毅应是一人(文见《文献》1988年3期),王重民先生分为二人则非。?
《泉币汇考》一条鲍康卒年阙疑。按: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读书记》在《观古阁泉说》下有丙戌十月自记,云“闻鲍子年于去年谢世”,如此则鲍康卒于光绪十一年乙酉。?
《九经》条云秦镤生平不详。按:秦镤(1597—1657),字子韬,一字基真,号真斋。无锡人。尔基子。长洲庠生,贡入太学。有《订正九经》。《锡山秦氏诗抄》收其诗三首,小传并引《午风堂丛谈》,云:“刻铜板《九经》,订正无讹,点画不苟。王诒一谓与倪雁园粲家宋刻本方幅正同,而秦本较胜。”(见《江苏艺文?志•?无锡卷》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