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东汉时期山东地方史资料和书法艺术的完美展示——评《任城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全集》的出版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东汉时期山东地方史资料和书法艺术的完美展示——评《任城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全集》的出版 发布时间:2017-11-27 14:03:37   作者:支旭仲  

  《任城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全集》一书由三秦出版社于2017 年5 月出版,该书由山东省济宁市考古研究所汉任城王墓研究专家胡广跃先生所编著。他根据任城王墓黄肠石原石的拓印资料,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于这些题刻作了基本分类,并结合史书记载作了释文,是目前为止收藏资料最全、最具权威的研究成果。
  任城王墓位于山东济宁市北郊,墓主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孙、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该墓积土为藏,规模宏大,是一座典型的大型东汉诸侯王墓。墓葬发掘后即引起文物考古界、书法界的极大关注。任城王墓气势恢宏,颇具特色,虽出土物较少,但复杂的墓室结构和众多的题记刻石成为重大考古收获。
  所谓黄肠题凑,是指木椁墓中椁室周围用方柱形柏木(或楠木等)堆垒的框壁结构。石材题凑则是指砖室墓中用方石块砌垒的相同结构,因它是前者影响下的产物,故目前考古界称其为“石材题凑”、“题凑石墙”或“黄肠石题凑”。黄肠石为长宽皆1米的方石,厚23厘米。题刻大都在石的侧面,少有在平面上的。大多数为直接刻,少有先书后刻或朱书者,每石刻1 ~ 10 字不等,以4 ~ 6 字为多。该墓所用石材包括题凑石墙、封顶石、封门墙、各室底边石、棺床石共计4500 余块,其中暴露在墓室内可观睹的题记刻石有782块,上有4000多个单字。如此之多题刻,在我国已知汉墓出土刻石中数量是最多的,实为我国汉墓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2006 年,该墓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任城王汉墓的发掘和题刻文字的发现对汉墓考古、地名考释、文字书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由于黄肠石主要用于汉代帝王和诸侯王陵墓,其题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自然成为研究帝陵和诸侯王陵分布、墓葬结构、墓葬制度和探索黄肠石生产管理制度的重要原始材料。
  其次,任城王墓所用黄肠石来自不同地方,题记内容涉及东汉时期封国郡县,所刻地名与《后汉书 · 郡国志》相对照,发现包括任城国及相邻的封国、郡、县名25处,计有任城国的任城县,东平国及所属富成、无盐、须昌、东平陆、章县,鲁国及所属鲁、邹等27处地名,对考证东汉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第三,任城王墓因黄肠石题刻众多,出自50余位书刻匠之手,而且刻前一般不经过书丹,是由石工捉钻子镌凿。因刻者众多,故书刻风格多样。其风格多为东汉民间常见的实用性文字,它代表了当时民间书写的主流。对于研究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史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因此,王墉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对任城王墓中题刻评价:“这批墓石刻石风格奇肆豪放,拙朴自然,结体造型多有奇思妙想、出人意外之处。其中有‘薛公伯当’数十刻,每刻都能出奇不凡,体现了石工丰富的结构想像力”。
  任城王墓题刻,正处在汉代书法鼎盛期的初级阶段,这些题刻作品无不充分表现出此时期的特点,属于研究汉隶的重要资料。西汉时期存在着多种书体,《汉书 · 艺文志》说汉初有六体,《说文序》说有八体,第八体即为隶书。隶书是汉代实用的书体,可分为典型隶书、通俗隶书两大主要类型。典型隶书笔画有明显的波挑,用笔婉转精到,结体多取横势,法度森严,如《礼器碑》《乙瑛碑》等,而通俗隶书用笔率意自然,笔顺径直,无波挑,结体多取纵势,书写简捷通俗。任城汉墓的黄肠石题字作品较汉碑之典型隶书有着明显的差别。该墓作品不及汉碑,应属民间书法作品,应属汉代通俗隶书类型。这些通俗隶书作品中,不少字含有楷书的因素。这种笔画明显带有楷书特征的字体代表着新艺术、新形式的变革因素,正是隶书向楷书转化的原动力。
  《任城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全集》一书共分为前言、概论和图录三部分。前言和概论部分,主要对这些黄肠石题刻中涉及的古代考工制度、陵寝建造制度、石工性质、石料来源和使用情况等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图录安排上,主要按照文物考古发掘出土顺序,即先录封顶石,再录封门石,最后是“题凑石墙”石。每一石都做了释文,同时考虑字与字、石与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力求反映其原始信息和全貌。此书的出版,既给学界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又能获得系统的专项知识和有益的启迪,同时对古代金石材料作了考古的补充和分析,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该书设计为八开精装,拓片清晰度极好,铺以灰底,衬托了拓片的原始壮貌,古朴典雅,不失为一部考古文物资料和文字书法艺术的巧妙结合。
  (《任城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全集》,三秦出版社2017 年5 月出版,定价:50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