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重修金华丛书》竣工感言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重修金华丛书》竣工感言 发布时间:2014-7-10 9:03:49   作者:袁啸波  

  经过编辑室同仁五年多的不懈努力,《重修金华丛书》终于完成了,我们既如释重负,又有些恋恋不舍。望着书架上整齐排列的皇皇200册图书,心头感慨良多。

  七年前,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因出版《十七史详节》事宜来我社,中午在新开元酒家用午餐。席间,原五编室李保民主任谈及晚清至民国间胡凤丹、胡宗懋父子编纂的《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忽然来了灵感,向黄教授建议新编《金华丛书》。黄教授乃土生土长之金华人,热爱乡邦文献,那几年一直在整理宋吕祖谦、明宋濂等乡贤文集,一听此话,便怦然心动。他说:“好!我回去就研究此事。”我们当时只以为他是随口敷衍,并未完全当真。谁知第二年黄教授打来电话,告知《重修金华丛书》已立项,被金华市政府立为头号文化工程。我们的喜悦可想而知。那一年里,黄教授如何四处奔走,说服各级领导,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遇到了时任金华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陶诚华先生,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陶部长我见过一次,儒雅而豪爽,热心文化事业。就这样,种种机缘才促成了《重修金华丛书》的出版。

  说易行难。金华文献浩瀚如海,要完成《重修金华丛书》谈何容易!以黄灵庚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广泛查阅资料,认真编制入选书目,先在本地区各市县图书馆、博物馆、学校、私人藏书家等处寻访乡邦文献,然后逐步扩大至本省、外省以至海外。其中之甘苦难以尽述。身为主编的黄教授早已年逾古稀,本可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为了《丛书》,他日夜忙碌,从《丛书》立项、选目、借书到撰写提要,无不亲力亲为,其饱满的工作热情与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令吾辈后生汗颜。黄教授学识渊博而又不囿于前人陈规,大胆突破胡凤丹、胡宗懋父子的收书范围,对于乡贤批校本、家谱文献、民间乡俗文献等也酌予采录。凡一书有多个版本而内容稍异者,黄教授则兼收并蓄,甚至有同一种书收入五个版本者。这种异乎寻常的收录法前所未见,我们觉得很不规范,对此一直存保留意见,但也能理解黄教授的良苦用心:他汇集一书之不同版本,原是为了方便学者们将来作整理和校勘之用,以免去他们再度访求之苦与经济负担。不过这样做大大增加了《丛书》篇幅,以致一再超出原定规模。好在金华市政府全力支持,一再追加投资,使《重修金华丛书》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

  原五编室四位编辑承担了《重修金华丛书》的全部编辑工作。由于该《丛书》在金华排版、印刷,因此我们频繁出差金华,成了骆家塘(近浙师大)枫丹白露酒店的常客,对金华也多了一份眷恋。编辑室李保民主任作为《丛书》编辑出版工作的总指挥,最为操劳。他既要抓业务,又要协调出版社与编纂组、政府部门、排版厂、印刷厂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要帮助编纂组去某些藏书机构商借《丛书》部分底本。他凭借其深邃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古籍版本知识,为提高《丛书》质量贡献尤多。去年春,他积劳成疾,患病住院,稍愈后也不休养,又投入紧张工作,令人深为感动。副主任黄亚卓博士除了担任书稿初、二审,还负责与《丛书》编纂组、政府部门、排版厂、印刷厂的日常联系以及去图书馆配补部分原稿残缺页,因此也十分辛苦。我是室里的老编辑,对大型影印书的编辑比较有经验,审稿以外,还承担了指导排版、统一体例、解决疑难杂症等一些技术活。当年,阮帼仪博士刚进社不久,她边工作边学习,审稿认真,虚心好问,通过几年《丛书》的编辑实践,也逐渐成长为一名比较成熟的编辑。我们四位新老编辑密切配合,各自发挥所长,最终为《重修金华丛书》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我们为之欣慰,也为之自豪!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