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贯通文史之学界清风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贯通文史之学界清风 发布时间:2013-2-20 10:14:30   作者:雷紫翰  

  读书,就要读这样的书!

  这是我拜读刘志伟教授所著《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以后,油然而生的一句感叹。

  这句感叹,未加任何修饰,没有夸张溢美,没有水分,是直来直去的老实话。

  随着西洋学校教育模式的传入,课程设置由局部近代化走向全面现代化,课目日增,而缺乏供学子总体把握和统驭的融汇贯通之道;随着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密,其疆域越来越森严,于是乎各科“老死不相往来”成为药力不逮的学术顽疾,进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专门家成为世人趋之若鹜的潮流;尤其高考盛行以来,全社会同心合力一味追求耀眼的升学率,从中学开始在所谓现代化的名义下重理轻文,忽视文史哲及通识素养已成习惯。从娃娃抓起,专来专去,以致只精通马铃薯的美容瘦身妙用,却不知它还具有充饥饱腹、解救灾荒的历史功绩……如此之类的学术成果,时下充斥于世。

  待到像农民老大爷一年一度收割稻麦一样,学术著作量化考核制度和高校排名榜陆续出笼以后,举国都开始发挥精算师般的才智,成立机构,设定指标,制作报表,逐级统计,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精打细算各自所发表铅字的字数,评比各自所推出印刷品的篇数和册数,多多益善,授奖赐官,名利双丰收。比来比去,导致以抄袭剽窃为表象的学术腐败蔚然成风;进而如何抄剽方能蒙骗肉眼或电子软件检查,以便于顺利过关获得学位、职称、爵禄,已经成了一门坊间很流行的学问;抄剽拼凑、代编代写、买卖所谓论文和专著,就像成龙配套服务的商业行当,已然成为一种生意兴隆的“新型产业”。因此,哪些属于坐冷板凳者倾注心血浇灌培育出来的正果?哪些属于为了尽快评职晋级而抄剽拼凑出来的臭蛋?需要读者费神辨别。

  按下买卖双赢、生意兴隆的抄剽业不表,从严肃正派的学术理路来说,首先学科分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而在细分的同时不应该忽略相互间的天然联系。其次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专攻一科一隅,容易捷足凯旋,早出成果,方能早获桂冠。人心向利,何乐而不为?

  谁都难以否认,凡一事一物其精妙之理,多深藏在相互错综关联之处。人类面对世间万物而萌发的所思所想,其中几两属于文学?几钱属于史学?几厘属于哲学?即使交给最高明的庖丁,也很难准确分割并度量之。由是观之,文史哲不分家之说,无疑是那些领略过真理之妙的得道者,在回味之余所透露的治学修文之秘诀。

  很显然,《汉魏六朝文史论衡》的作者,参透了这个秘诀。是书显然不是先策划后行文的“炮制品”,丝毫没有“为写书而写书”的痕迹。全书四十余万字,分上、中、下三编,共计二十五六篇专题论文,全是在将近三十年的学术之路上,用心耕耘,用汗浇灌,种瓜育果,经过了花开、蒂落等必由路径,不催红,不注水,不打腊上光,属于自然成熟的上品正果。

  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创造、感士不遇与志道风流、《文选》与各体文学论考,分别是《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上、中、下三编的纲。细品这三个果篮中的各组正果,既别有一番风味,又具有共同的特征:一是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引经据典,考据之功深厚;二是文史哲兼容贯通,学术视野开阔,每篇皆可成一家之言。

  其中最值得学术史关注的,是《汉魏六朝文史论衡》揭示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根本性的历史文化事实:在以政治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个人主观意愿如何,文化的诸多创造行为,都很难脱离国家意识形态的制约与规范。关涉文化创造的两大主体,即以帝王为代表的君权,与以儒士为代表的知识群体,本可以在追求“王道”的前提下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力。遗憾的是,在千百年间,如此情形往往是昙花一现,甚至“镜中花、水中月”多于可见可闻的短命昙花。古代帝王更注重其现实政治的功利,而轻忽对“王道”理想境界的追求。儒士及其代表人物等,才是自觉追求“王道”理想的道义担当者。从这个视角而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啻就是一篇系列版的“感士不遇赋”。

  从先秦诸子的“圣王”理想,到两汉以来以孔子为“素王”、以颜回为“素臣”,则构成一条道德重建和文化复兴的士人思想理路的主线。这不仅是汉儒自觉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意象,也是借以制约、批判王权腐败的重要话语资源。纵观文学创作层面,从《诗经》到汉赋,一代接一代的文学创作主流,在很大程度上与服从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导向密切相关。就政治思想层面而言,从汉初的陆贾、贾谊,盛期的董仲舒,直到汉末孔融等,两汉一辈又一辈的“太中大夫”们,虽各立言说,然其念兹在兹、继往开新的核心,大同小异,均寄情于试图超迈政治权力结构的“素王”志道宏业。

  这个观点所具有的广泛理论启发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具体对于解读汉魏六朝文学及其他文化元素,无疑是找到了一把深入堂奥的密钥。

  记得作者早年曾用力于对汉魏之际开始盛行的英雄情结的解译,穿过三国时期的英雄方阵,近年又发现《水浒传》是英雄情结、素王与素臣情结的模拟演出,是感士不遇及志道宏业情怀的倾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微景观。但愿作者对《水浒传》的全新研究成果,也能够早日面世,在《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之后,接续为学界送来又一缕清新好风!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定价52.00)

(来源:古籍新书报2013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