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提供历史细节的《宋代日记丛编》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推进...
- 《恽敬集》编辑手记
- 韩格平:编纂大型断代文献集成的成...
- 一卷指引登高路 书山从此凌绝顶
- 乱书堆里考钟馗
- 李煦与《虚白斋尺牍》
- 二十世纪初西方记者的“西安观”
- 《散原精舍诗文集》增订本中的新增...
- 《“皖派”学术与传承》评述
- 《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
- 实事求是 护惜古人——评刘奕《乾...
书讯书评
日记者,明人贺复徵定义为“逐日所书,随意命笔,正以琐屑毕备为妙”,据今人研究,日记体裁萌于唐,兴于宋。因日记的私密性,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作者个人灵魂和心路的历史,又因日记的作者身份各异,内容大至国家的庙堂筹谋、社稷民生、社会情状,小到个人的日常生计、平生交往、人事纠葛、读书心得等,皆能“琐屑毕备”。一部日记,除记录作者的生平行迹,还能一窥作者对社会和周围人际的大量私密性感受。凡此种种,皆为研究历史的一流史料,其中所记的一些能勾勒出历史本相的史实细节,虽一鳞半爪,略显琐碎,但因一般正史囿于体例,不屑记录,故尤为珍贵。因此,治史者向来重视日记,视为研究作者生平和作者时代的第一手资料。
《宋代日记丛编》从各种宋代典籍中辑录了宋代五十余位朝臣名士的日记,内中不乏王安石、司马光等一代名臣的日记,亦有欧阳修、陆游之类文学大家的日记。部分名称虽有所异,或名日录,或谓语录,或称遗录,但皆有日记之实,史料价值甚高。如辑于《芦蒲笔记》卷五赵抃的《赵清献御试日记》全文仅千字有余,却记录了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殿试之机构、考官设置以及考试内容、程序,是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珍贵史料。陈襄的《使辽语录》记录了陈襄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充国信史出使辽朝的行程,以及与辽接伴使、馆伴使臣会面时的礼节、交流语言,对研究当时宋辽关系具有极高的价值。沈括的《乙卯入国别录》的史料价值亦类此。司马光的《温公实录》、曾布的《曾公遗录》、吕惠卿的《吕吉甫日录》等,“凡榻前奏对语,及朝廷政事,所历官薄,一时人才贤否,书之惟详细”,记叙了不少重要的史事,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王安石的《熙宁日录》,是记录王安石主政时期的政事日志,其中录入了大量宋神宗与王安石君臣间的奏对之语,精确反映了王安石的变法理念和思路,以及王安石对变法的通盘考量。由于是私人日记,其中记录的君臣奏对之语,好多是不能向外人道的,像他在神宗面前对同僚的评价就颇可玩味,因政见不同,他在神宗面前评价曾对自己有推荐之恩的曾公亮为“多用机巧,又专欲守其故态”,“难与议事”,就很容易让人感叹政治家在政治舞台上的为人。当反对变法的枢密使吕公弼将去位时,王安石在庙议时又用种种理由阻止神宗欲对司马光的任用,亦很有意思,足见其为达到目的所用的手腕。
当然,《宋代日记丛编》中有些日记的叙事难免存有作者个人好恶的痕迹,客观性可能打些折扣,但只要读者略微作些分析,吹去面上一层细沙,崭露出来的史料相较于后人所作的任何描述都要可信,完全可以补正史之不足。所以,笔者以为,研治宋史者,《宋代日记丛编》不可不读。
(《宋代日记丛编》(全3册),上海书店2013年7月出版,定价: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