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乱书堆里考钟馗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我与家谱、祠堂研究
- 关于《书写历史》
- 钩稽索引 萃聚新编——《明代宦官...
- 复旦出版《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
- 从汉字看华夏文明
- 《庞虚斋藏清朝名贤手札》编辑装帧...
- 先秦卜法的新探索
- 国学大师治学成就的集中展示——《...
- 还原历史真相
- 台静农的台大岁月与《中国文学史》
- 宋本《金石录》解惑学界版本之谜
书讯书评
旧《申报》上有一则端午节广告,一家老字号大药房在为自己的“名牌”产品吹嘘:“钟进士有斩妖魔之能力,自来血有斩病魔之能力。”钟馗进入了广告词,可以想象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那是1921 年的事,上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已历两年。可喜的是,“五四”的威力还不致真似“强弩之末”,而旧习俗的坚壳毕竟在时光的磨蚀下慢慢地变得比“鲁缟”更薄了。钟馗对现实的影响日益淡化。但,淡化不等于抹掉,因为他转入深层,活在人们的内心,而且活得那么长久,积淀得那么深。至今,素朴的老百姓有时触景生情,会从记忆深处把他请出来,描述一番;而艺术家们更是视同灵感,笔下水墨淋漓,气韵生动,时变时新。我不知道除了钟进士,作为始终处于变幻出新之中的艺术形象还有没有第二个。
钟馗,暴烈如火,即之也温。其神秘性多半由于他的来源不可究诘。清代诗人舒位( 1765—1815)咏钟馗有云:“小草出山成进士”。这“出山”的过程太漫长了,也太奇谲曲折了。先有一个物化的出身,一种日常家用的椎名叫“终葵”,在辟邪打鬼的战斗中独具效应,引人遐想。说起“终葵”、“钟葵”、“钟馗”几乎无人不知,远近闻名,这个同音异写的词儿成为人们取作名字的吉祥字眼。又过了多少年,这个著名传说的结构中终于出现了姓钟名馗这么一个人物。此人生命短促,遭遇悲惨,他的进士出身是用生命换来的,“触阶而死”,也算是对古往今来天上地下以貌取人坏标准的不平的一击。死后成神,既有“天下都判官”的衔头,又具“大将军”的名色,这是后来钟馗忽而“文相”,忽而“武相”的根源。自从唐明皇一梦,钟馗作为神道的地位基本确立了,名正言顺地参加了各种规模的傩活动。说基本确立,是由于钟馗还有几分不稳定性,这是与其他神道不同的地方。其所以如此,不妨归结为世人的干扰频繁吧。钟馗从物到人到神的经历,其实不出人化的范围,形象的变化,力量的大小,无非都是世人的巧安排。最突出的一点,钟馗成神以后,同样饱尝甜酸苦辣,虽说烜赫一时,如果正式推敲鬼神排行榜,钟馗恐怕属于“可上可下之才”,因为他老是在边缘上徘徊。一会儿与门神并肩,一会儿专管后门;一会儿请他岁末捉鬼、元旦赐福,一会儿又请他只在端阳节时露面;一会儿乃天下都判官,一会儿不过是小小的家宅神而已。传说是矛盾的,所谓有矛盾才有特色,这充分反映了“人”批点“神”的复杂心理。钟馗廉洁无私,所以很穷,人们称之为“老馗”。他的妹夫是财神杜平,虽有这样的阔亲戚,但他出行的导子仍然颠三倒四,很不像样,蓝袍有补丁,靴子是破的。他吃力不讨好,人们老是批评他只捉小妖,不碰大鬼,对于这种吹毛求疵式的批评,他偶尔不无牢骚,说什么端午节吃你几只冷粽子,干这干那没个完。这里的人情味难道不可爱吗?钟馗无处不在,幸运地走遍了各种艺术殿堂。其中,他与绘画结缘最为美满。第一个为他写真的是唐朝大师吴道子,所写大概是单人画像,作婆娑起舞之状,而性嗜啖鬼,执剑怒目,则是后来最风行的基本面目。不过由此绘画一门演变为雅俗两条线,配合节令以驱邪迎福为主题的钟馗神像画,经久不衰,这是一种世俗画,原来并无多大艺术性。而吴道子开创的画风,历代画家多受启示,大加发挥,着眼于各种钟馗变相画,所制题材大大丰富了,如寒林钟馗、嫁妹、移家、出游……明清以后,士大夫在节日悬挂钟馗像花样翻新,并借此开展各种题咏活动,捉鬼之神钟馗身上就沾染了浓浓的书卷气,画家们或把钟馗画成一个诗道精通的雅士,或又把他画成一位音学精湛的顾曲周郎……显然走的是雅化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画家如明代的戴进,晚清的任颐(伯年),照样画世俗画,由于笔墨精妙,便成了雅俗共赏的精品。这条线的发展相当健康,我们看到在笔墨气韵上追求变、新、趣,成了现当代名画家创作钟馗的目标,张大千、吴湖帆、徐悲鸿、朱屺瞻、李可染、程十髮都有名作,从这点上说,钟馗画方兴未艾,丝毫不见衰败的征兆。相比之下,以钟馗为题材写新的小说,虽然时见披露,能有多少读者很难说。至于昆剧《嫁妹》偶尔也见演出,但要欣赏到大师水平的力作,恐怕是奢望了,戏曲这种形式毕竟已经老化。
独一无二的钟馗形象演变史,钟馗画雅俗交流以致逐步取得统一的过程,这些都是我所深感兴趣的。我深信钟馗画最后发展到这个地步,并非几个大画家一瞬间爆发性的创造,而是与整体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想写一本小册子,谈谈这些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及至正式开笔,我恍然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好事者,并不具备写作这本小册子应有的条件。民俗学你懂吗?否。美学呢? 也不懂。如此说来,写作中无法从理论高度观照、审视、处理各类问题了?我想,这点也不容置疑。我的本钱的确少得可怜:一些戏曲史知识,一些对文献资料考辨的兴趣,还有就是可笑的“儿时情结”。当我很小的时候,有幸接触到昆剧《嫁妹》,立即被一种无以名状的斑驳的色泽所震撼,以后多次观赏名家演出,论共鸣的强烈都不能与第一次相比。儿时还常随大人到城隍庙去,对那些高悬在笺纸店里粗俗拙劣的钟馗画,看得兴味盎然,历久难忘……条件是差,却也不甘就此罢手,特别是终于有了任意支配时间的自由,这很难得,稍纵即逝,为什么还要再三踌躇呢?于是自定一年为期,写将起来。取《钟馗考》为题,倒不是有取于古典式的谨严,相反,是借“考”一词宽泛的含义把围绕钟馗纵横交错的问题理一下,探实避虚,大可有话即说,点到为止,卑之无甚高论。
一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偶顾台历,霜鬓频搔,啊,“一岁临分悼老大”!面前这堆初稿,是应该请行家鉴定指正的。行家谓谁,读者诸公也。正是:
习从粉墨识阿谁,
更向丹青秘奥窥;
岁晚童心闲不住,
乱书堆里考钟葵。
【附记】
《钟馗考》为昆曲史权威学者陆萼庭先生的遗稿。2015 年夏天,陆先生的遗孀郑溥霖女士将手稿托付给我。时值本人与白先勇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主持的“昆曲研究推广计划”正筹划出版丛书,拟从昆曲史、昆曲美学、昆曲文化等不同方面推出研究专著。钟馗是中国民俗与艺术中的重要形象,《钟馗嫁妹》更是昆曲舞台上不可多得的精品。正如陆先生《自序》中提到,他小时候观看昆剧《钟馗嫁妹》时,“立即被一种无以名状的斑驳的色泽所震撼”。在书稿中,陆先生出入于不同领域与文艺门类,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辨与精到的美学分析,饶有趣味地呈现了钟馗在民俗、绘画、文学、舞蹈、戏曲等不同范畴中的形象演变史。陆先生素来言简意赅,言必有据。书稿不到十万字,却旁征博引近百种原始文献,视野开阔,文笔精准幽默,颇能显示陆先生一向的治学功力与艺术赏鉴力。
此次整理以保存原貌为原则,对正文不做任何改动。整理重点包括三方面。一、增加插图。陆先生生前非常希望此书出版时能配以插图,并搜集了数幅钟馗图片。此次出版之插图,大多为整理者依据文字内容加配。图片包括藏于不同博物馆、美术馆中的历代钟馗画,戏曲舞台上的钟馗演出剧照与演出节目单,以及钟馗戏曲文献的书影等。二、查对引文,完善出版项。陆先生已在手稿中标注文献出处,整理者得以按图索骥,查对引文;同时依照现代学术规范,统一出版项格式。极个别引文有疑异处,以括号加注的方式予以说明。三、补充附录。考虑到昆曲《钟馗嫁妹》在钟馗文化与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本书作为“昆曲丛书”中之一本,书末增入昆曲《嫁妹》的整理剧本与身段谱,作为附录。此书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丛书”第二本推出,正可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认识昆曲的美学、文化底蕴,理解中国文化、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互相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华玮)
(《钟馗考》(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10 月出版,定价:36.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