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包山楚墓文字研究集大成之作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包山楚墓文字研究集大成之作 发布时间:2013-3-22 14:25:07   作者:  

  20世纪末楚简的大量发现和公布,可以与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相媲美。新材料成就新学问,楚文献的大量发现和深入研究为古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注入了活力,成为新世纪学术的热点。而在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包山楚墓文字所起的作用十分独特。

  包山楚墓文字主要是竹简墨书。共出土竹简448枚,其中有字简278枚,大部分保存完好,墨书12472字。另有竹牍1枚,墨书154字,还有少量在竹签牌、马甲或封泥上书写或刻划的文字。在此之前,楚系简帛已经成为战国文字的大宗材料,楚帛书、仰天湖简、信阳简和随县简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受文字释读水平和简文内容的影响,没有引起广大文史工作者的注意。包山楚墓所出竹简数量大,词例完整,新出现的字形多,加上其丰富的司法文书内容和完整的卜筮祭祷记录,一经公布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古文字学、历史学、术数学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包山楚墓文字是典型的战国楚文字,释读困难,加上当时可资比较的研究成果不多,所以早期的释文存在问题比较多。而其后陆续出版的几部文字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释字多有不确;第二,选取自定的“典型字样”,收字不全;第三,字样处理不到位,或摹写失真,或图片不清;第四,功能单一。

  而今,自文物出版社的《包山楚墓》和《包山楚简》问世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在这期间,楚文字释字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疑难字不断被解读,对包山楚墓文字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深入的研究成为必要。此外,出土文献对于语言研究的重要性早已被学者所认识,其语料没有再经过任何后代语言现象的混入,可以真实反映文字书写时代的语言现象。利用“楚文字”(用楚文字书写的楚文献)研究先秦语言的学术成果不断出现。

  基于以上考虑,此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包山楚墓文字全编》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包山楚墓所出所有文字进行了重新处理和释读,并增加了古音和辞例,使文字编的功能不再仅仅停留于字形分辨的层面。概括来说,其主要特色有如下四点:

  一全。所谓“全”,一是指墓中所出各种载体的材料全部收录;二是字形全,有字必录,不避重复;三是功能全,字形、古音、辞例俱全,既可作字形表,又可作辞例引得。这些详尽的资料将大大有助于楚简的文字和语言的深入研究。例如,“上”与“ ”究竟是一字异体还是分化字?从本字编所收二字辞例来看,11例“上”都用作方位词,2例“ ”皆用为动词,可见“上”、“ ”二字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异体字,在战国时期,名词“上”与动词“上”在词形上很可能已有分化的倾向。

  二清。字迹清晰是本字编的一大特点。字样不全的字编有可选择性,做到“清”相对容易。字样全的字编漫漶字、残缺字都收录,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本字编每一个字形都经过计算机的精心处理,既保留了原迹的本相,又去除了污渍,理清了笔画的混沌,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清”图片,这不仅对我们研究古文字有益,对于书法爱好者尤其便利。

  三新。本字编在释字上不仅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优秀成果,而且体现了编撰者对一些疑难字和常见字的新的见解,这些新的成果均通过字头排列、隶定、按语等不同的形式予以表达。例如:新考出“刈”、“饴”、“圣”字异体等字;对简文中的“作”、“杰”等字的构形作了重新诠释;认为“ ”、“ ”二字分别为从“樊”省声和“登”省声,释为《说文》的“樊”和“𢍪”。

  四便利。本书后附有包山楚墓题铭释文、声韵表、拼音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以为文字研究者、语言研究者和书法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包山楚墓文字全编》是古文字字编类著作向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的方向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该书的主要编撰者李守奎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楚文字研究,在楚简整理和楚文字考释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贾连翔博士对字形敏感,在计算机信息处理上得心应手;马楠博士对先秦文献精熟,传统小学功底深厚。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材料全面、体例谨严、检索方便的工具书,也是一部体现楚文字最新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学术著作。

  (《包山楚墓文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定价:19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2013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