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夔州诗全集》之古典文学终结时期的清代夔州诗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夔州诗全集》之古典文学终结时期的清代夔州诗 发布时间:2010-12-23 0:00:00   作者:  
  清代文学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集大成的时期。清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嬗变,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来临。清代夔州诗也折射出这种历史演变的风雨历程。

    白帝城是历代夔州诗的核心意象之一,白帝城文化内涵的变迁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明嘉靖以后,尤其在清代以后,咏白帝城之作大多表达了一种封建正统思想。“正统思想”在清代夔州诗中的彰显,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对蜀汉政权及其代表人物正统地位的确认,也就意味着对清王朝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质疑乃至否定。这种意识是根深蒂固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之辨”思想之反映。

    清代夔州诗中不仅咏白帝城的诗作激增(本书第六卷即清代卷共收此类作品多达40篇),而且咏“八阵图”的诗篇也不少(本书第六卷收录21篇),咏“永安宫”的诗作也时有所见(本书第六卷收录10篇)。清代夔州诗中这类凭吊怀古之作风起云涌,它既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精神状态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群体记忆的反映。

    在清初诗人中,王士祯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王士祯的夔州诗,作于康熙十一年(1672)奉命典试入蜀之时。明末清初,蜀境屡罹兵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书第六卷(清代卷)收录其诗26首,其中多为怀古之作。意境苍凉,气氛悲抑。

    清代夔州诗中,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赐傅作楫诗》为世人所乐道。康熙此诗的手迹今藏白帝城博物馆,被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康熙手迹又被摩刻上石,诗碑亦存白帝城博物馆。其诗云:“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 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本书第六卷此诗注释有详尽考证)

    在清代夔州诗人中,亦屡见名流的踪影。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三等侍卫,升一等,深得康熙帝隆遇。纳兰性德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能诗善词,词风悲凉,哀感顽艳,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惜乎英年早逝,年仅31岁。本书第六卷(清代卷)收其诗、词各一首。

    朱彝尊是清代著名词家,康熙十八年(1679)诏试博学鸿词科,以布衣入选,授翰林院检讨,参修《明史》。后托病还乡,专事著述,造诣宏深,通经史,工诗词古文,创浙西词派,其诗《送王援入蜀省其尊人观察庭》描述和赞美了三峡风光。

    在清代后期的夔州诗中,也出现了反映民族危机,呼唤富国强兵的诗作。洪锡爵的《闻洋船入川议成感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彭聚星是下川东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博通经史,融汇百家。曾手书《自强联》曰:“国不自强,则为夷狄所侮;家不自强,则为乡邻所轻;人不自强,则为友朋所笑。”其《夔门铭》,颇具影响。

    清代夔州诗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本土诗人的崛起。如傅作楫、王陈锡、张宗世、鲍超、刘玉璋等人,不仅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而且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清代夔州诗创作群体中,刘玉璋是本土诗人的领军人物。在他的诗中,充满丰富奇特的想象、瑰丽怪诞的形象、回肠荡气的节律、山鸣谷应的啸傲……他是一位让诗歌回归到艺术本体的诗人,是以在晚清夔州诗坛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清代夔州诗人民族危机感的警醒,时代忧患感的书写,都深刻地表现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历史命运。这种时代的交替、文学的变革,赋予清代文学同时也赋予夔州诗以前所未有的风云气象、诗歌新貌。此外,清代夔州诗创作中本土诗人的崛起是一个崭新的现象,它打破了除汉代乐府民歌外历代夔州诗以非本土诗人为创作主体的格局,为民国时期夔州本土诗人大批涌现奠定了基础。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