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吏治洋务 冠绝流辈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吏治洋务 冠绝流辈 发布时间:2010-11-9 0:00:00   作者:王 珺  
  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亦字禹生,号持静,广东省丰顺县人。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革新家、洋务运动先驱、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丁日昌的评价或褒或贬,争议颇多。丁日昌是晚清较早提出洋务思想并初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的开明官员。他的思想和实践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得到“同治中兴”两大主力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器重,李鸿章称道他:“洋务吏治,精能罕匹,足以干济时艰。”丁日昌也是晚清洋务运动中众所周知的实干派。他参与兴办洋务,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允许私人拥有轮船以便与外商竞争。   丁日昌一生中有着特别意义的又一贡献是致力台湾的建设。他力主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特别是台湾的领土与主权,警惕和防范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力求把台湾建设成为海防基地。另外,丁日昌还特别关心海外华侨的正当利益,为保护华侨,首倡遣使设领;并注重整顿吏治,安定民生,缓和地方上的社会矛盾;他倡导改革科举制度,派遣留学生出国……   当然,丁日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他的洋务思想、改革精神和其所推动的近代化建设只是局限在生产技术的范围内,目的还是为了维系清王朝的统治秩序。所以,他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更不可能将其推广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中去,而是渐渐走向了反帝反封建的对立面。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新中国建国后,学术界对洋务运动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当作以资本主义外壳来保持封建统治的一种自救运动,完全漠视了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的事实。学界对丁日昌的研究工作也起步较晚。上世纪60年代初期,学术界曾形成过一个关于洋务运动研究的小高潮,但论争双方都是从“反动卖国”这一基调出发,根本不可能给丁日昌以正确的评价。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认识,有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丁日昌的学术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86年,由丰顺县政协、广东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丁日昌思想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这是国内系统研究丁日昌的开始。   研究丁日昌,就不能忽视其藏书和个人著述文字。丁日昌作为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多达十万余卷,且多宋元善本。丁日昌建“百兰山馆”,整理藏书和读书著述,数量庞大,精品甚多,且编目详备,在清代私家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其个人著述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例如丁日昌的个人著述《抚吴公牍》、《丁禹生政书》、《百兰山馆政书》等,广泛涉及洋务、吏治、外交、海防、盐政、侨务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正是出于对这些史料学术价值的重视,本书编者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丁日昌著作的收集整理工作,编辑了这部内容比较完备、文字准确并合于现代规范的《丁日昌集》。本书所辑丁日昌著述文字,以自撰为主,虽未辑入丁氏编校、编译、督修的著作,但收录了丁日昌为他书所写的序跋、凡例等;本书除辑录丁日昌著述文字外,另附录丁氏的传记资料、已刊已辑著作序跋资料和生平大事年表等,以方便读者了解其生平概况。全书按照文体分类对丁日昌著述文字进行纂编,计分奏稿、公牍、书信、文录、诗词联语、专著六大类,每类文体之下再按照作品撰著时间顺序加以编排,或分为专题进行辑录。   迄今为止已出版的相关著作,都还只是丁日昌部分作品的结集,并非其遗存文字的全貌,而且,这些已刊的著作版本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若干疏漏和错讹。此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丁日昌集》比较完备、准确地辑录丁日昌的著述文字,于2004 年被列为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文献类项目之一。本书对人们全面了解丁日昌这个历史人物和利用其著述文字开展清代历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研究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地方社会的重要史料。   (《丁日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