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评《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荐《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
- 一代通儒焦循诗文的首次结集出版
- 国内第一部家训文献工具书出版—评...
- 段玉裁与《经韵楼集》
- 《韩世忠传》序
- 荒木先生的学问与他的明末思想研究
- 傅兰雅与清末第一次小说革命——评...
- 试翻随手当年簿,充栋封题若列眉—...
-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德国普...
- 新世纪阮元研究的重要成果
- 《宋金元词籍文献研究》简评
书讯书评
藏书史上,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占有重要地位。丁氏与常熟铁琴铜剑楼瞿氏、聊城海源阁杨氏、湖州皕宋楼陆氏并称“清末四大藏书家”,而丁氏文献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尤为突出。民国以来,学界对丁氏的研究已有相当丰厚的积累,但在材料的剔抉、解读,事实的考订以及文化意义的阐释等方面,仍有待推进。石祥博士的《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就是在前贤基础之上推陈出新的力作。
全书共三编。上编以人为中心,考索丁氏图书聚散之始末。作者既尽最大努力还原了丁氏访求书籍的史实(第一章),也努力追踪了丁氏藏书流散各地的踪迹(第三章)。一聚一散,使晚清民国书籍传播史的重要环节宛然可见。聚散之间,作者别具匠心地考述了丁氏与同时代藏书家、学者的交游(第二章),坚实的史料、丰富的细节,颇能使读者想见书籍文化史中那段逝去的风流。
中编以书为中心,对丁氏成员的著述作了详细考察,尤见功力的是对《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研究。作者充分利用稿钞本等第一手材料,对《丁志》的编纂过程、编纂心态、体例特色进行了梳理。其中,《丁志》的作伪情况、善本标准等问题,已有研究或较少留意,或讨论不够充分,而作者皆能依据史料,给予较为公允的回答。
下编以丁氏编刻的《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等丛书为对象,考述其编刻丛书的背景动机、始末经纬、编刻丛书与其师友交游的关系、编刻丛书的运作方式以及丛书刊刻使用的底本等问题。其中,从师友交游的角度讨论书籍刊刻,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有意识地把文本的勘验与历史情境的还原结合起来,由书及人,又因人论书,颇能发前人所未发。比如,对丁氏编刻丛书过程中“利益共同体”的揭示,就是新颖而又富于洞见的命题。
该书胜义颇多,兹不备举。概而言之,有如下特色:
一、 对史料的充分使用,尤其是对稿本、钞本的充分利用。以往学界对丁氏书事的研究存在着材料整理与使用相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是大量第一手史料的整理出版,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对常见材料的辗转引用和对新出史料的视而不见。作者不但尽可能地利用了已出版的新史料,更在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古籍所提阅了多种丁氏著述的稿钞本、丁氏旧藏书籍(原书或缩微胶卷),书中对前人结论的大量匡补,就得益于对原始文献的勘验比对。
二、 多元而立体的问题意识。新史料的开掘不仅使常规研究更趋完善,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促使研究者提出新问题。作者对各种形态的原始文献的利用有着充分的方法论自觉,在论述中,这些史料都被视为丁氏著述形成过程中的特定环节。作者对稿钞本的利用就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对丁氏藏书题跋、书志稿本、钞本、刻本细致比对,从书目增删、议论详略到文字涂乙、笔迹工拙,巨细靡遗。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寻行数墨的常规校勘,其实是通过文本比对重构了一部“著作形成史”。这样的校勘工作,目的不是还原静态的“著作之真”,而是动态的“著作形成之真”。而探求“著作形成之真”,当然源于作者新颖而自觉的问题意识。作者不只致力于挖掘丁氏著述的第一手材料,更注重广泛钩稽与丁氏书事相关的周边史料。书中征引的各家诗文集、日记、笔记、年谱、公私藏书目录、各家藏书题跋、书影图录也极为可观。这些史料的征引,非徒眩博而已。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把丁氏书事纳入清末民初藏书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在书人书事的冷静钩沉背后,是作者宏观的文化意识、浓烈的文化情怀。
三、 明统知类的学术判断。对丁氏书志的评价,历来有分歧,或誉之过甚,或责之过苛。对此,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其基础有二:一是对著作过程的详细还原,二是对著作体例的精确把握。读书必明体例,只有先明究体例,才能对著作的价值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作者非常注意对丁氏著述体例的辨别,对不同体例的文本,施以不同的评价标准,既不溢美,也不隐讳。作者对《丁志》善本标准的再讨论、对丁氏作伪心态的分析、对其乡邦情怀的揭示,皆能知人论世,入情入理。
四、 见微知著的学术嗅觉。丁氏三世聚书,一朝散尽。聚散之间,必有无数曲折隐秘,为世人所不知,有待后人表出。这就要求研究者既有黾勉以求的执著,又有见微知著的嗅觉。丁氏书事的整体轮廓既具,作者仍不满足,还致力于发掘湮灭已久的历史细节,其中最精彩的当属《静嘉堂文库藏写本〈当归草堂书目〉考》一节。作者从一份日藏汉籍书目入手,探赜索隐,使一部久不为人知的丁氏著述重见天日。为论定《当归草堂书目》的作者归属,作者从名号使用、版本著录,乃至人物传记各个角度着手,左右勾连,前后映发,颇见功力。《当归草堂书目》的再发现,不但有功于丁氏,对书籍传播史的研究,亦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五、 要言不烦的叙述文字。作者对丁氏著作的评价建立在辨体的基础之上,自身的写作也得益于体例的明晰。全书以书事为限,脉络清楚,不枝不蔓。史实叙述言简意赅,引证、按语脉络分明。凡作按语,皆忠实于史料,既有提纲挈领的疏通,又有多闻阙疑的谨慎。考订文献,也能着眼于大节,故能免于繁琐。此外,大量图表的设置,不但有助于阅读,亦为后之研究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
如作者所说,本书只是其丁氏八千卷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书中解决了一些旧问题,也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有些问题,关乎我们对丁氏藏书事业的认识,有些则关乎对更广泛的书籍文化史的理解。凡此种种,有待石祥博士与更多同道的努力。作为读者,我们乐见其成。
(《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石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定价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