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顾农:读新版评注本《世说新语》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顾农:读新版评注本《世说新语》 发布时间:2010-9-17 0:00:00   作者:顾农  
  《世说新语》,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39.50元

    最近出版的全评新注本《世说新语》(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至少有三条优点:底本选得好、评点很耐看、注释简而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寓提高于普及之中的好书。

    《世说新语》的本子,现存最早的是唐人写本的残卷;其全本最早者则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广川董弅的刻本,原书国内无藏,前后有过几份影印本,最易入手者是中华书局1999年所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所藏本;而最为流行的则是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嘉趣堂刻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者即此本,道光八年(1828)周心如纷欣阁刻本和光绪十七年(1891)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都出于此本。近来比较通行的校注今译本《世说新语》大抵以袁本系统为底本;董弅刻本的全书,国人见到已比较晚,利用得不够充分,现在全评新注本《世说新语》取作底本,最是明智的选择。

    董弅刻本《世说新语》的好处,一则最早,二则非常注意保持他所见之原书的本来面貌,佳字甚多,卷末又附录了汪藻的《叙录》(分考异、人名谱、书名等三卷),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今天要阅读和研究《世说新语》,实以此本最应注意。当然这个金泽本也并非足赤之金,后来的本子和校勘研究成果中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精华,全评新注本广泛吸收了这些成果,并一一加以说明,这样就体现了与时俱进、唯求其是的精神。

    为《世说新语》作评点,古已有之,成就甚高而且比较著名的就有刘辰翁、王世懋、李贽等人,此外刘应登、王世贞、杨慎、凌濛初之辈,亦各有高论。这些评点的思想自然是很旧的,而且只涉及原书一小部分条目,文字甚短,未必能畅所欲言,因而已不适合今天的需要。本书为《世说新语》的全部条目新写了比较长的评点,“评点从每则故事本身的特点出发,或评人物,或评思想特色,或揭示当时的风俗风貌,或评点写作特色,或评言语韵味,在评中对以往评点的成果尽量吸收,择善而从。”(《前言》)这样新的评点自然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例如《政事》第十五则云:

    丞相(王导)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刘辰翁评曰:“当其时或自有见,以为政事法则不可。”言之过简,现在的读者不易体会。本书评说道,当时东晋朝廷刚刚在江南立足,宽惠的施政方针具有稳定天下的作用,“有一种很好的绥靖效果,流惠所及,以至延长了东晋百余年的国祚”(194页)。这样的评说对王导其人特别是他晚年的难得糊涂体现了一种同情的理解。如果在本段之末再加一两句话,强调一下这种“愦愦”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不得已的一种英明,因此不能作为一般的原则,或更佳。

    《世说新语》的注释,旧有敬胤和刘孝标两种,后来的评点本中又补充了若干注释性的意见,而近现代中外学者为此书进一步作注者更不知凡几;本书博采众家之长,间下己意,提供了新的以简明准确见长的注释,几乎每一条注都很好,这里无从一一历举。这种平易而精当的注释,看似平常,其实来之非易,十分适合普通读者的需要,对研究者也有帮助和启发。

    本书可能存在的小小的遗憾,也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说。

    一是本书既然以董弅刻本为底本,那么董弅的跋文最好录入。金泽文库所藏本最末略有残缺,丢掉了汪藻《叙录》的末卷,董跋也不见了,但该跋在宋淳熙戊申陆游重刻本中有之,袁褧刻本等书中有转录。此跋最好能列入本书之末,或在前言中全文引用之。

    其二,评论解说似尚有可进一步讨论者。例如《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二则云:

    殷中军(浩)为庾公(亮)长史,下都,王丞相(导)为之集,桓公(温)、王长史(濛)、王蓝田(述)、谢镇西(尚)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谢尚)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本书“评”曰:“论者争胜而听者如聆妙响,时有会心,竟然把两个大名家王濛、王述听得呆如活脱脱的母狗一般,以此衬托出主人的精神风采。”(第235页)按此说似不准确。据桓温说,当时时有会心者只有他和谢尚;而王导的两位僚属——王濛、王述,据他看来并没有什么会心,甚至根本没有听懂,露出一副傻狗的样子(朱铸禹先生云:“‘生母狗’谓牝狗初来未驯而畏人也,犹生人之生。”详见《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桓温很看不起“两王掾”,他嘲笑二王并非衬托王丞相和殷中军的精神风采,而是表现了名士间的相轻。

    又如《世说新语·排调》第五十四则云:

    简文在殿上行,右军与孙兴公在后。右军指简文语孙曰:“此啖名客。”简文顾曰:“天下自有利齿儿。”后王光禄作会稽,谢车骑出曲阿祖之,王孝伯罢秘书丞,在坐。谢言及此事,因视孝伯曰:“王丞齿似不钝。”王曰:“不钝,颇亦验。”

    本书“评”云:“简文虽贵为相王,但个人喜清言而善玄理,常与清谈之士聚会,故君臣之间,无所隔阂,与右军争口舌,正见其颇富‘民主’意识之色彩”。(第997页)按,这一则故事不是王羲之讽刺会稽王司马昱,而是同孙绰开玩笑的。司马昱(320~372)从咸和二年(327)起为会稽王,王羲之(303~361)在咸和三年(328)至七年(332)间在这位年纪尚小的王爷手下充当“会稽王友”;其时孙绰(314~371)以擅长文章特别是碑文著称,与王羲之关系密切,得以追随其后并接触到会稽王司马昱——“啖名”、“利齿”的排调当发生于此时。不管司马昱作风何等民主,作为“会稽王友”的王羲之恐怕决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讽刺会稽王本人。按《殷芸小说》所引之《世说》云:

    简文在殿上行,右军与孙兴公在后。右军指谓孙曰:“此是噉名客。”简文闻之,顾曰:“天下自有利齿儿。”后王光禄作会稽,谢车骑出曲阿视之,孝伯时罢秘书丞,在坐,因视孝伯曰:“王丞齿似不钝。”王曰:“不钝,颇有验。”(《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王羲之嘲笑孙绰太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了;走在前面的会稽王司马昱虽然还是一个少年,却忽然回过头来冷冷地补了一句道“天下自有利齿儿”。所谓“利齿儿”,一语双关,不仅说孙绰牙齿锋利很能“啖名”,而且用了他们孙家的一个典故,盖孙绰的祖父孙楚(字子荆,?~293)曾经提到过牙齿问题,他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即见于《世说新语·排调》第六则者——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枕石漱流”本是魏晋间形容隐士生活的一句成语,孙楚一不留神说颠倒了,显得很不通,然而他竟随机应变,将错就错,讲出一番大道理来。这件逸事流传甚广。一个讲究“砺其齿”的人,他的孙子一定会有锋利的牙齿,便于“啖名”(或“噉名”,意思相同)的了。司马昱这一句话就地取材,含蓄幽默,说得波俏,于是也就成了一则著名的“排调”(调笑,嘲弄)。魏晋时代的名士之间喜欢开些玩笑,一般也很有接受玩笑的雅量。玩笑总是有它的特殊背景、语境和典故,时过境迁,容易弄不清楚,这当然也无关宏旨,但弄清楚了就会觉得非常好玩,也有助于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士大夫的心态。

    第三,注释中除了为有关词语加注之外,最好能对原文叙事之误提出简要的辨正。《世说新语》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在当年的观念里,也必须是纪实的,所以刘孝标注就包含了不少订正刘义庆记事之误的内容;这一方面还有些事情要接着做,试举一例以明之。《世说新语》第十五篇《自新》内容最少,只有两条,其前一条比较著名,讲的是周处(238~297)自新的故事,此文中学语文课本曾有选录,不具引。文章后半说周处去拜访陆机(平原,261~303)、陆云(清河,262~303)兄弟,得到陆云的教诲,从此改过自新等等,这些情节恐怕是不可靠的。事实上周处要比二陆年长一辈,不大可能去向这小哥儿俩请教。

    《世说新语》一书,大部分记载是真实的,可以当作史料来读来用,研究历史特别是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文学史者多从此取材。现在一般认为它是小说,那也是所谓“纪实小说”,但其中也有一些来自传闻的故事,则不能径以为信史。

    周处自新故事后半之不大可靠,恐怕是该条的作者把它和另一个故事弄混了——那是关于戴渊悔过自新的故事,《世说新语·自新》列为第二条。戴渊就是戴若思(?~322),《晋书》卷六十九有传。他得到陆机的推荐,从此进入仕途,后来颇有发展。大约由于陆机劝人改过自新比较有名,于是有人就把周处自新的故事也同陆机联系起来;为了把故事讲得曲折一些,又拉出他的弟弟陆云来提出教训。许多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有这种加油添醋的变异;这些增加进来的细节,因为纯属创作,往往特别生动,但没有什么史料价值。

    以上挑出的几条,即使确属白璧微瑕,也完全无伤于原书的巨丽清新。我从此书中得到许多知识、启迪和愉悦。就我所读过的而言,像这样优秀的著作,近年来颇不多见。
(来源:中华读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