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评《秦汉文学论丛》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从兄妹相配到周公制礼
- 浅说《纂图重言重意互注》之宋版书
- 《孔子世家谱》首次修订出版 历时1...
- 明版《崇祯历书》原貌再现
- “佛学艰深海日楼”
- 唐宋变革时期的法律与社会
- 从礼乐文化的视角研究《诗经》
- 土与火的荣光——读《大元 · 仓:太...
- 李凭:北魏“女主政治”——拓跋濬...
- 《高亨著作集林》编纂出版
- 《日本明治大正年间的中国戏曲研究...
书讯书评
评《秦汉文学论丛》
发布时间:2010-3-17 0:00:00 作者:王志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先生精选十年间优秀研究成果所集力作《秦汉文学论丛》于2008年12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
《秦汉文学论丛》由上、下两编组成,每编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上编以作家作品为研究重点,下编以区域文化研究为骨干,又取与秦汉文学研究有重要关联的四篇文章为附录。
上编首篇《秦汉文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可谓诸篇纲目,引发读者深思。刘先生深感秦汉文学史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希望能站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观照中古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为秦汉文学研究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基于此,他对似乎已是约定俗成的秦汉文学史的诸多方面细追深究,申明己意,如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划定了文学家的范围,根据秦汉文学史的实际勾画出了当时的文学风貌、文体特征及文学思想的演变过程,继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生成观念和演变轨迹做进一步的探讨。
对秦汉文学史上重要的作者,刘先生立足于拓展研究余地,实际上起到了拓展读者知识范围的作用。如言贾谊,对其《诗》学予以寻踪觅迹,繁而不厌,密而无失,有关贾谊的几篇文章都有助于读者对贾谊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论班固,则对其《典引》以及评议旧注予以详辨细析;议蔡邕,则对其《独断》予以价值肯定,断言《独断》一书不仅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文体学成就,也为后来的文体学研究开启了新的方向。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刘先生提出了自己甚有说服力的观点和认识,如在《(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中就《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与否阐明了己意。对东观著作这—文史参与群体,从其身世特征至其修史传统及“实录无隐”的创作倾向,再至其繁缛壮丽的文学风貌展开了全面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还原当时历史情境,为秦汉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成果。
上编诸篇文章的关注点有二,其一,关注了秦汉文学名家被提及或征引频率不高的作品,如贾谊《诗》学、班固的《典引》、蔡邕的《独断》,尤其是蔡邕的《独断》,尚无人涉猎此域,对其研究还处于阙如状态,刘先生开其滥觞。其二,关注秦汉时期执当时文坛牛耳然而被后世逐渐忽略甚至淡忘的重要文学家,如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在汉魏文学风尚的转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深感相对于蔡邕在当时的重要地位而言,现代对其有关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刘先生给予了蔡邕较多的关注,文章涉及到了他的生平、行年、著述以及对其作品和价值的认定,让读者对蔡邕有了—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上编中的《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和《(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两篇文章对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和秦汉史料的查阅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下编围绕秦汉文学地理以及文人流布展开系统的研究。刘先生关注秦汉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及其在文人创作中的种种表现,在予以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就秦汉时期的文化区域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此时期的文化区域应为三辅文化、河西文化、巴蜀文化、幽并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和荆楚文化八大文化区域。有了以上文化区域划分,在《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等诸篇文章中,刘先生就部分区域文化展开了细致的梳理,笔触多涉文化区域中的文人群体、作家作品、文风变迁、行政设置以及文学发轫等,经过如此分析,则各文化区域的特点清晰具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可谓点面结合、总分得当、详略适宜。
刘先生在撰辑《秦汉文学编年史》和《秦汉文学史料学》的过程中,将深入细致的思考形成于文字,将诸篇文章合理布局,便是以上所述《秦汉文学论丛》一书。这部书出版之际正当刘先生知天命之年,实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定价:45.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10月)
《秦汉文学论丛》由上、下两编组成,每编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上编以作家作品为研究重点,下编以区域文化研究为骨干,又取与秦汉文学研究有重要关联的四篇文章为附录。
上编首篇《秦汉文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可谓诸篇纲目,引发读者深思。刘先生深感秦汉文学史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希望能站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观照中古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为秦汉文学研究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基于此,他对似乎已是约定俗成的秦汉文学史的诸多方面细追深究,申明己意,如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划定了文学家的范围,根据秦汉文学史的实际勾画出了当时的文学风貌、文体特征及文学思想的演变过程,继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生成观念和演变轨迹做进一步的探讨。
对秦汉文学史上重要的作者,刘先生立足于拓展研究余地,实际上起到了拓展读者知识范围的作用。如言贾谊,对其《诗》学予以寻踪觅迹,繁而不厌,密而无失,有关贾谊的几篇文章都有助于读者对贾谊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论班固,则对其《典引》以及评议旧注予以详辨细析;议蔡邕,则对其《独断》予以价值肯定,断言《独断》一书不仅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文体学成就,也为后来的文体学研究开启了新的方向。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刘先生提出了自己甚有说服力的观点和认识,如在《(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中就《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与否阐明了己意。对东观著作这—文史参与群体,从其身世特征至其修史传统及“实录无隐”的创作倾向,再至其繁缛壮丽的文学风貌展开了全面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还原当时历史情境,为秦汉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成果。
上编诸篇文章的关注点有二,其一,关注了秦汉文学名家被提及或征引频率不高的作品,如贾谊《诗》学、班固的《典引》、蔡邕的《独断》,尤其是蔡邕的《独断》,尚无人涉猎此域,对其研究还处于阙如状态,刘先生开其滥觞。其二,关注秦汉时期执当时文坛牛耳然而被后世逐渐忽略甚至淡忘的重要文学家,如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在汉魏文学风尚的转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深感相对于蔡邕在当时的重要地位而言,现代对其有关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刘先生给予了蔡邕较多的关注,文章涉及到了他的生平、行年、著述以及对其作品和价值的认定,让读者对蔡邕有了—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上编中的《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和《(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两篇文章对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和秦汉史料的查阅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下编围绕秦汉文学地理以及文人流布展开系统的研究。刘先生关注秦汉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及其在文人创作中的种种表现,在予以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就秦汉时期的文化区域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此时期的文化区域应为三辅文化、河西文化、巴蜀文化、幽并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和荆楚文化八大文化区域。有了以上文化区域划分,在《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等诸篇文章中,刘先生就部分区域文化展开了细致的梳理,笔触多涉文化区域中的文人群体、作家作品、文风变迁、行政设置以及文学发轫等,经过如此分析,则各文化区域的特点清晰具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可谓点面结合、总分得当、详略适宜。
刘先生在撰辑《秦汉文学编年史》和《秦汉文学史料学》的过程中,将深入细致的思考形成于文字,将诸篇文章合理布局,便是以上所述《秦汉文学论丛》一书。这部书出版之际正当刘先生知天命之年,实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定价: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