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三十年始成气候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三十年始成气候 发布时间:2010-7-8 0:00:00   作者:徐乐帅  
  明清江南史研究在国内外颇具影响,成绩斐然,是中国区域史研究中最成气候者。不仅有不少中国学者为之倾注了毕生精力,而且欧美、日本的学术界也有颇多大家热衷于此。国内外学者的全力投入和相互交流促进了它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就中国学者而言,早在二十世纪前期,傅衣凌、洪焕椿等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开创了这一块学术园地,但其真正取得迅猛的发展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间的事情。“30 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明清江南史学者表现出了这个时代难得的淡定从容,坐得住,勤访查,真心实干,薪火相传,始终保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的节奏,致中和,行大道,恰如春蚕吐丝那样地敬业。”作为当代江南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先生于2008 年11 月上旬召集了当代国内该领域的三十余位代表人物聚会于浙江海盐的南北湖畔,抚今追昔,畅论这三十年来的明清江南史研究,并将参会学者事后撰写的文章汇成文集,“以追忆为主,兼收新论,凝结着这些学者的经历、心路以及研究的收获”。   近年来,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会后出一部论文集,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学术界的一种固定模式。说实话,通过这种方式所产生的论文集,由于种种原因,各篇论文的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其质量难以保证,鲜有佳作。因而其学术价值相当有限,很难在学术界引起什么反响,往往是一经出版,便落得个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命运。 但这本论文集真的不同。首先,这部集子所收录论文的作者全都是大家,都成名已久,学术成就卓著。其次,本论文集对于所收论文的要求也和普通论文集不同,本次会议要求的论文是“非典型性学术文章,可以是学术随笔或散文”,与严肃刻板的学术论文不同;正是这种“非典型性”保证了文章的可读性,大厨烹小鲜,可以充分显示出各位大家的功力。即使是非本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读来也不会觉得吃力,反而会觉得饶有兴味。通过这部集子,读者可以体会到一种江南人研究江南所特有的风格与精神,细细品味,必然会获益良多。最后,从本书的内容上来讲,乃是对过去三十年间的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对未来本领域的学术发展的展望。其中既有对本领域在过去三十年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总结,如开篇陈学文先生的《筚路蓝缕的三十年——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有相关的专门主题研究,如周武先生的《咸同文教之厄与江南文化版图重构》,张海英先生的《关注明清政府对江南基层社会的管理》;有研究方法的总结,如樊树志先生的《文献解读与实地考察》,李学昌、董建波先生的《从书斋到田野:江浙沪农村社会变迁调查》,这些都是有志进入该领域者的必读之作。也有学术名家对自身学术历程进行的回顾,如唐力行先生的《结缘江南:我的学术生涯》、王振忠先生的《我的徽州文书缘》,文中酸甜苦辣娓娓道来,看似平常,其中却蕴含着丰厚资源,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方面,若能仔细挖掘,不仅对于江南史研究领域的后学晚辈有着极大的启迪作用,可以使之迅速入门,少走弯路,即使是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还有学者对于最前沿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的总结与陈述,如刘昶先生的《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江南研究:问题与思考》,这篇文章对于笔者的触动尤大。作为史学研究领域的末学后辈,笔者是江南史研究的门外汉,也许是因为本人的孤陋寡闻,因而被文中所提到的所谓“加州学派”、“不伦纳辩论”、“大分流辩论”所涉及到的种种理论问题所深深震撼。这些理论问题甚至牵涉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其影响力绝不仅仅限于江南史研究领域,而是触及到了历史观问题,引人深思。 总之,《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乃是近年来笔者所见罕有的一部学术精品,建议每一位有志于此领域学术研究的后来者,特别是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对于学术研究还是懵懂一片的文科研究生们都要仔细研读,必将获益匪浅。   (《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王家范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6月出版,定价4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