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从兄妹相配到周公制礼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从神话到史实
- 知识与解脱——兼评克莱因教授的同...
- 读新刊严修《汉中府志》
- 谣谶与北朝政治研究
- 《明史选举志考论》评介
- 老树春深更着花——读上海古籍出版...
- 国学大师治学成就的集中展示——《...
- 舌尖上的《红楼梦》
- 清代考据第一书
- 丝路名城的历史见证——《碎叶》评...
- 解读《清明上河图》
书讯书评
从兄妹相配到周公制礼
发布时间:2010-5-10 0:00:00 作者:完颜绍元
一、阿哥阿妹情义深
传统文艺作品里,中国人喜欢用“哥哥”和“妹妹”来表达情侣间如胶似漆的炽烈情感和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最为人们所熟悉的“阿哥阿妹情义深”的范例,就是伏羲和女娲兄妹婚配的传说: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人在昆仑山上。为了使人类得到繁衍,他们商议自相婚配,却又感到羞耻。于是兄妹俩来到昆仑山山顶,各自点燃一堆柴火,向上天祝祷:如果天意让二人结为夫妻,就使两缕青烟合为一股;假如不同意,就使青烟各自飘散。祝毕抬头,只见两股青烟果真在半空中缠结成了一股。于是他们便遵从天意结为夫妇,生儿育女,使人类得到了繁殖。因为这个缘故,世人都尊奉伏羲为“人祖”,女娲为“人祖奶奶"。除了汉民族以外,兄妹结合繁衍人类的神话在中国还涉及有壮、苗、瑶、彝、傣、侗等几十个少数民族,这说明了兄妹自相夫妻之类的等辈血缘婚曾经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普遍存在的婚姻形态。
二、原野上的罗曼蒂克
先民们告别了在本能状态下形成的血缘婚姻,便进入到族外婚阶段。
族外婚,亦称“族外群婚”或“伙婚"。这一习俗在中国远古时代广泛存在,《后汉书》中记载:一名为沙壹的女子住在西南地区的哀牢山中,靠捕鱼为生。有一天,她正在河里捕鱼,突然被水中的一根木头撞了一下,不久便怀孕了。其后,她共生了十个男孩,长大后自成一族。哀牢山下还住有一户人家,生有十个女孩。于是这十兄弟便与山下的十姊妹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代代相传,他们就是哀牢夷部族的先祖。这段记载正是原始社会族外群婚习俗的反映,“族外婚"的婚姻形态不仅禁止了血缘家族内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关系,而且也排除了同胞(即母方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性关系,以及旁系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性关系,实行族外非兄弟姊妹之间的群婚。
三、一夜夫妻百日恩
随着族外群婚的日臻完善,人类婚姻形态的新形势——对偶婚也开始产生。对偶婚的基本特征是分属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在一定时间内实行配偶同居,从而初步排除了伙婚形态下“共妻"或“共夫"的混杂的性伙伴关系。
对偶婚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早期对偶婚以走访婚为主,即当一个男子喜欢上他的对象后,便去女方所在的氏族与之同居。双方仅靠两性相吸、两情相悦维系婚姻而无共同财产,男方除性生活之外,仍在母家参加集体劳动。这种婚俗直到近世仍旧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的习惯中,如生活在云南宁蒗泸沽湖一带的摩梭族成年男女结成肖波(即情侣)后,男方就可以在晚上去女方家访宿,翌晨便回到母家。此后,他们可以继续偶居,也可以另找肖波,只要双方愿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夜夫妻百日恩”,意即男女之间一旦发生性爱关系,就有了长久相好的感情基础,这也正是走访婚类型的发展趋向。
四、白头偕老的历史走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权制逐步确立,一夫一妻式的个体婚亦从对偶婚制中应运而生。据考古研究证明,个体婚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之前。郑州荥阳青台仰韶文化遗址、陕西华阴横阵村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等处都发现了成对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在这些墓址附近的生活区内,大多能发现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居住要求相适应的单间或套间房屋遗址。连同合葬墓—起,它们用无声的语言默默地叙述着发生在父系氏族时代的一场婚姻改革,这一对对长卧在地宫中的男女,也许正是我国第一批实现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恩爱夫妇。
个体婚先后经历了服役婚、掠夺婚、买卖婚和聘娶婚等阶段。服役婚,或称“服务婚"、“考验婚”,萌生于配偶家庭组织方式转型时期。男子在婚前或婚后住在妻方劳动一段时间,作为代价偿还妻方劳动力的损失,换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来。掠夺婚,又称“抢劫婚"、“抢夺婚",也是从对偶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期出现的婚俗。掠夺婚的余韵在少数民族的婚俗中很常见,但大多是取其形式以增加迎亲活动的喜剧性气氛,如瑶族中就有新郎身佩腰刀带着伙伴去岳家“抢新娘"的习俗,苗族则有“明抢"——新娘在家里等着心上人上门来公然把自己抢走。买卖婚则是随着私有财产出现和父权制确立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增多,人们开始用谷物、牲畜等实物来替代无偿服役,这就是买卖婚的雏形。它既是服役婚的延续,又是对掠夺婚的限制。
聘娶婚,又称“礼俗婚",是个体婚婚姻形态确立之后普及率最高的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男女两性的结合从议婚到结婚的全部过程,都按一定的礼仪程式履行,这就是记载在《仪礼》和《礼记》等古书中的“六礼”。按传统的讲法,六礼乃周代著名的政治家周公(姬旦)所制定,但我们不妨认为周公是在前人累积的基础上做了一次集大成的工作。自此,以六礼为主体的聘娶婚逐渐从上流社会推广到民间,并积淀为中国传统风俗的一部分,其基本要素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许多细节性成分,直到近世仍然在中华民族的婚俗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中国婚俗》,完颜绍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O年5月出版)[古目248—1]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全3册)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