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用有思想的文化开拓中国人的眼界——评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用有思想的文化开拓中国人的眼界——评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 发布时间:2010-3-15 0:00:00   作者:向敬之  
  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战胜了罕见冰灾、特大地震,彰显中国人万众一心的壮举;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让全世界欣赏了无与伦比的盛会。在阳光灿烂的金秋时节,一套10本36种著作的《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问世,向中国改革开放30年纪念献上厚礼。   钟叔河编选的《走向世界丛书》,自第一本于1980年8月出版,1986年2月印成已出36种的最后一本,在湘版书史乃至中国出版史、图书史上,都是大写的一笔重彩。1980年代,《走向世界丛书》先后以单行本、多集本的形式,紧随钟氏工书社两家,后在岳麓书社一次性地出版36种著作10本,赢得钱钟书、萧乾、李一氓、陈原、范用等专家和广大读者的赞誉。   《走向世界丛书》中所选著作,均系晚清时代到过欧美、日本的中国使节、参赞、知识分子所著述,多为旅外游记、日记、随感与杂录。他们在离家万里之遥的地方,写那里宪政法律、社会文化、思想教育、人文风情,总想能为日益衰败的故国,寻找走向现代化的良方。   翻读《走向世界丛书》,其中多有西方常见、中国罕有的趣事,也有我们今天应当重新认识的历史真实。诸如张德彝在日记中写到,伦敦的一个马车夫因为鞭打自己的马过多,被罚款并且监禁一个月;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饶有趣味地说明地球是圆的,彻底毁灭了中国“天朝上国”的长梦。过去中国的学者对蒲安臣出使一事,多作否定与批判,一致认为清廷任命一位外国人为外交使节是“引狼入室”,而1868年志刚巡回各国递交国书所作《初使泰西记》中,全录了蒲安臣在条约草案后“写呈总理衙门”的八条注释,把蒲安臣维护中国利益、执行清国意图的事实,作了最好的、最有力的说明。   在当时中国,《走向世界丛书》中的思想是新鲜的,而在今天,其仍有强烈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1847年容闳留学美国写成《西学东渐记》,1866年斌椿、张德彝奉派游历欧洲分别所作《乘槎笔记》和《航海述奇》,1867年王韬私人去巴黎、伦敦后著述《漫游随录》,1878年徐建寅去德国考察造舰、兵工写的《欧游杂录》,有着李鸿章传记色彩的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唯一一部中国人写的巴黎公社目击记——张德彝《随使法国记》,清末唯一的女子国外游记——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归潜记》……虽然角度不同,表述方式也不同,但他们的行文目的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促使更多的国人能像他们一样看世界。他们对西方的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经济、财政等,一一作了详细的记载与分析,对于现在中国解放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都有参考作用。   上个世纪,钟叔河在50年代打成了右派,70年代关进了监狱。因为他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即使身陷囹圄,依然坚持着思考过去与将来。他所编选的《走向世界丛书》,虽没能全部出版,但在当时是中国开放初期出版界的一笔斐然成绩,就是在现在与将来,对于推进中国解放思想,都有着其他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能引起各方面的关切,是因为钟叔河有着勤于思考、善于反思而不屈的精神,诚如其在《重印前言》所言:“《走向世界丛书》的作者未必都有郭嵩焘那样的深刻见解和梁启超那样的著名文笔,如张德彝者无非一同文馆出身的平凡外交官,但他亦有一特长,便是在外国看得多,记得细,连伦敦车夫鞭马过甚被罚这样的小事都记了下来。”钟叔河编选此书,想的不是自己出名,而是希望能像张德彝一样,多看细写,把凡有益于社会的各种思考性文字,传递给热爱文明与自由的读者。他撰写的叙论、批注,更为这套丛书增彩。   《走向世界丛书》的著作者群体,走在大洋彼岸,观察与思考中国问题,较为真实妥帖地认识与理解中国、中国人与西方、西洋人,在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他们的文字和思想,在许多问题上的把握与判断也近乎全面和准确,有助当代中国人重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推动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凡能结合所处时代读到《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的人,也许会发现当代中国与世界更多的不同与相同。   钟叔河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出《走向世界丛书》,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解放思想、富民强国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于今天,适逢中国进行改革开放30年纪念的日子,湖南出版集团与岳麓书社花大气力推出《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四位责任编辑联袂,长时间地核查史料校勘原书中的错字,使得其中的内容,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10卷本),钟叔河编,岳麓书社2008年10月出版,定价120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