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域外视角下的先秦秦汉思想史——《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出版后记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域外视角下的先秦秦汉思想史——《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出版后记 发布时间:2016-8-8 13:44:57   作者:贾利民  

  《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是“早期中国研究”系列丛书最新的一本。朱渊清教授在该丛书的序言中提到,“早期中国是西方汉学研究长期形成的一个学术范畴,指汉代灭亡之前的中国研究”。其实,对于中国的研究,日本学术界既关注较早,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至于形成了所谓的日本“汉学”,日本学者以域外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文化,每每能有“出人意料”的收获。本书书题先秦秦汉,自然属于早期中国研究的范畴,而思想史的研究也一直是早期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

  是书的作者谷中信一先生,生于1948 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任教于日本女子大学,主攻中国古代思想史,尤其是齐楚文化,是日本战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新汉学家”。他在20世纪90 年代以后经常来中国作学术交流,了解中国最新的学术成果,在继承日本传统汉学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采用中国最新发现的简牍帛书等资料,充实、拓展自身的研究。本书虽然不是一部学术专著,会就某一个问题作精深研究,或宏观总览先秦秦汉思想发展的脉络,但所汇集的文章却足以反映作者的学术思想、研究范式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视角独特——发现先秦诸子的另面

  春秋战国时期号称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先秦诸子们引领的思想高峰一直让我们高山仰止。但对很多人来说,耽于思想史或哲学角度的研究有时让人望而却步,诸子们要么是一篇篇竹简帛书的冰冷文字,要么是教科书中一段段身世和思想的履历。诸子也是人,诸子的另面就是还原他们为人的一面,他们有成就,也有失误。作者采撷诸子中的庄子、晏子、墨子、孟子,以及他们少为人知的另面,为我们呈现研究先秦诸子一个全新的视角。

  庄子梦蝶,可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瑰丽的一则寓言,千百年来一直引人遐想。“庄生晓梦迷蝴蝶”是诗人的理解,“梁祝化蝶”是寓言文学化的延伸,那么庄生何故化蝶?化蝶的寓意何在,问题玄妙深奥,但答案却可能很简单,作者在书中将以全新的视角予以解答。相对于辅佐齐桓公的管子,春秋末期的晏子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人物。虽然《晏子使楚》耳熟能详,但文中的晏子却给人以虽然聪明但却有些“狡黠”的印象。真实的晏子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心怀社稷、心怀百姓,即便是在困局之中也不忘初心。

  从“世之显学”到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墨家思想可谓经历了先秦其他学派都未有过的极盛极衰。对于墨家的衰落虽然见仁见智,但很少有人能从“人性论”的角度直指墨家的致命缺陷。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老夫子从来都是给人以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那个好辩不服输的老夫子,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勇气,更有着“民贵君轻”这一贯穿千载直照当今的卓绝智慧。性之善恶,也许无关乎科学,而在于精神。孟子,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权思想家。

  陈旧却独特的研究范式——从出土文献到传统文献

  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的综合研究在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之后王国维先生将其系统化,并名之为“二重证据法”,借助考古学的大发现,出土文献的大披露,激发了新的研究热潮。所以,从出土文献到传统文献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如果只是利用出土文献来证经补史,却乎这种研究方法不仅陈旧还很陈腐。但如果将出土文献置于经史研究的起点,则这种范式就全新而又独特了。比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洋洋五千余言的《老子》是“从来就有”的,而且竹简帛书等出土文献又一再证实了《老子》可信性。但作者的疑问:老子与《老子》关系何在,原初的《老子》面目为何,《老子》何时成书……

  谷中先生可谓深谙“二重证据法”的精髓,他从疑古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的梳理比对,在考订《老子》一书形成的同时,一个全新而立体的老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而《老子》是如何完成的,也有了新的答案。

  洞见深远——重新发现大一统

  先秦秦汉虽均为早期中国研究的范畴,但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期以前,百家争鸣、列国争锋,诸子各逞风流。而战国中期以降,甚至从更早的时期开始,政治的大一统便开始酝酿,并最终统一于秦。秦始皇缔造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而在趋向政治一统的过程中,学术界的大一统也在暗流涌动。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法家统一了思想界。但实际上随着秦帝国的崩解,韩非、李斯的故去,法家与法家思想有如昙花一现,真正奠定秦汉思想大一统的却是那个号称“无为”的道家思想。无为,也许是大多数人对道家的第一印象。但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思想,尤其是黄老道思想在战国末期和西汉初年,可谓深入参与了天下一统和学术一统。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齐国是被“和平解放”的,而在秦末的大起义中齐国依然星光黯淡,似乎齐桓公的“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燃尽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光辉。但管晏之思,稷下之学,却酝酿着与政治一统方向相反的学术一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则寓言最终成为现实,在秦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文化也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而齐文化通过楚文化这个媒介,将齐地传承千年的现实主义思想、“无为”的黄老道思想和大一统思想融入新的天下一统当中。齐楚之间,从秦到汉。

  精思余绪——墨家极盛而衰探秘

  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并不是所有流派都引人关注。无论是“世之显学,儒墨也”,还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都诉说了墨家曾经的辉煌。只是,不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墨家已经急剧衰落,而往后更是消逝于历史的尘埃。墨家的崛起,其兴也勃焉,墨家的衰落,其亡也忽焉。而墨子、墨家、墨教,孰是孰非,却难以说得清楚。作者从墨家的宗教性、现实性、思想性等全新的视角出发,探究墨家极盛而衰的真相。

  作者谷中先生的研究固然意义深远,但如若没有译者的精美译文,也是难以呈现在研究者和读者面前的。译者孙佩霞女士,曾受教于本书的作者谷中信一,也深为谷中老师的研究和论述所折服,故勉力而为,欲向学界介绍“山外人”的这一全新视点。日语语法句式的繁复,专业学术文章的精深博大,在考验译者的毅力和恒心时,更需要译者额外的付出,但从本书的译文看,译者不仅做到了“信”,“达”“雅”也是兼而有之的。

  当然,由于本书是汇集了作者多篇文章的一个“文集”,囊括了作者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每一个方面本身都是可独立成书的,故而本书虽然全面,但各部分的论述却有点点到为止,不够深入,如作者对先秦诸子的论述,如能将孔子、荀子、韩非子等也收入其中,则更为充实;对出土文献的利用,作者的范式很好,但如能对此一范式有具体的总结概况,会更利于后辈学者的理解与学习;对墨家极盛而衰的解读,如能融入更多的历史背景,以及秦末汉初的墨家发展轨迹,则更为全面,如此种种。

  域外的中国研究,为我们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很多见解不仅新颖甚至令人振聋发聩,但当前学术翻译与译著出版的情况却并不理想,这既有现有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也有学术研究乃至学术出版的短视问题,但局限于一隅一域的学术研究,恰如闭门造车,是不能真正构筑文化复兴的。

  (《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早期中国研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12 月出版,定价:75.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