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朱家角的人文元气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朱家角的人文元气 发布时间:2011-2-18 0:00:00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 熊月之  
  江南古镇,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周庄刘禹锡之文风余韵,沈万山之致富传奇;同里明清科举之隆隆盛况,文人陈去病、金松岑之熠熠光彩,任兰生“退思补过”之人生思考;甪直甫里先生陆龟蒙之隐居深意,洋场才子王韬之文采风流,教育名家叶圣陶育才勋业;南浔“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人才辈出,丝商群体“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的盛极一时;木渎之范仲淹、冯桂芬,乌镇之茅盾、严独鹤,或名垂千古,或辉耀一时。这些文化资源,都已为各古镇所重视、研究、开发,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名人,一段段动人的历史典故,早已成为各个古镇的旅游名片。   这些古镇我都多次去过,对蕴藏在那些纵横河道、飞峙石桥、白墙青瓦、画栋雕梁后面的历史遗迹,对古镇的文化风格,也曾留心琢磨,觉得它们虽然都处于江南水乡,都有小桥、流水、人家,都有莲藕、虾米、香茗,但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在历史文化底蕴方面,朱家角尤其别具一格。   朱家角,一名珠里、珠街阁,宋元时期已成集市,明万历年间成为集镇,清代中期为青浦西部贸易中心。嘉庆年间的《珠里小志》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陈金浩有《衢歌》述朱家角之盛:“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陈金浩:《衢歌》,载周郁滨《珠里小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诗中没有注明“两泾”确指,当为朱泾、枫泾、泗泾三泾中的两泾。民国时期,因受上海城市带动,商业发达,朱家角成为大镇,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米厂、米行、米店,鳞次栉比。每届新谷登场,客商近悦远来,肩摩踵接,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之誉。   朱家角以商名世,人文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南宋时,淀山顶上已建普光寺。元代建的圆津禅院,明代建的报国寺,清代建的耶稣升天堂,都是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斗方之地,在明清两代竟然出了16名进士,40多名举人,其中,历官乾隆、嘉庆两朝、为政为学均有时誉的王昶,便是乾隆朝进士。其他方面的名人也很可观。曾五次应召进宫为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治病的御医陈莲舫,多年担任《申报》经理的著名报人席裕福,都是近代史上名满天下的人物。特别是小说家陆士谔,因其在清末小说《新中国》中,预言40年后将在上海浦东举行“万国博览会”,随着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和顺利举办,突然被激活,成为众多媒体频繁道及的天才预言家。   这些,是人们在报纸杂志、旅游指南和因特网上容易见到的关于朱家角人文资料。这些,已经足以让人们对朱家角镇的人文荟萃肃然起敬了。但是,最让我震撼的是,还不是这些,而是朱家角这个“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商镇,在民国时期,在短短的30多年中,竟然出版过30种自办报纸。单看看以下这些报名:《市声》、《珠报》、《珠溪》、《珠声》、《漕声》、《薛浪》、《秋棠》、《翡翠》、《微风》、《朱家角》,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了。这是朱家角人在延续历史文脉方面的突出表现。我最近二三十年一直在从事上海史研究工作,自忖比较注意搜罗上海地方史资料,也比较熟悉这方面资料,但说老实话,朱家角这些报纸我大多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看过。最近,经青浦区档案馆和设在朱家角的尔冬强影廊挖掘、介绍,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报纸的电子文本,浏览一过,眼界大开。其内容之丰富、有趣,不光对于了解朱家角、青浦区的历史,而且对于了解上海近代史,了解江南地方民情风俗史,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一个镇,可以办那么多种报纸,可以连续办那么多年,这在其他城镇史上,从未之见。究竟为什么要办,哪些人在办,哪些人在读,办的过程怎样?非同寻常现象的背后必有非同寻常的原因。这一现象本身,就很值得研究。   尔冬强先生是著名摄影家,又钟情于历史研究。他从视觉艺术入手,在再现历史方面着力,取得的成就,远不是一般摄影家或史学工作者所可企及。他在通商口岸史、中西交通史、教会建筑史诸方面,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出版的画册数以十计,影响广远。他对于上海城市、城镇的民俗史怀有异乎寻常的兴趣,一有时间,就背着相机在大街小巷里到处捕捉素材,乐此不疲。   尔冬强在朱家角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编写的《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这些茶客,有米老板、杀牛作、油漆匠、卖油徒、柴主人、茶楼老板、煤球行老板、饭店学徒、浴室擦背,还有中医世家,或商或工或医,来自各行各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都是平民百姓,对朱家角有一肚子掌故。尔先生找他们访谈、录音、摄像,整理成册。访谈记录原汁原味,生动有趣。分开来看,一篇访谈,就是一部个人成长史、家庭或家族变迁史,从中可见行业特点、技艺传承、人际关系、家族网络。合起来看,集中表达的就是朱家角的人文元气,从中可见朱家角人的生活样式、社会结构、行业兴衰、社会变迁。有些行业,已经逐渐消失,如杀牛作、卖油徒、浴室擦背,关于这些行业的口述历史资料弥足珍贵。   尔冬强先生是我相处多年的好朋友。我每每从他那些精美的照片、奇特的收藏、别样的思考中,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此书编成,我有幸先睹为快,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视角,别致的表达,拓展了我对朱家角的知识,加深了我对朱家角文化底蕴的理解,让我享受到一顿富有浓郁朱家角风味的文化美餐。为让读者分享我阅读的愉悦,特草此数语,以为推介。   (《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定价32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