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小人物 大历史——《赵元成日记(外一种)》评介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小人物 大历史——《赵元成日记(外一种)》评介 发布时间:2015-8-20 14:03:00   作者:汪允普  

  与声名远播、各领一时风骚的先祖赵瓯北以及堂弟赵元任不同,赵元成只是个小人物。他早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奖授“师范科举人”,虽然长期供职于民国政府,却只是出任审计院的核算官、协审官,湖北第二区行政官督察专员公署科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同上校组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成都行辕同上校秘书等低级职位,一生沉浮下僚。其所撰《辛亥日记》《壬子日记》《戊午日记》同样落寞而乏人问津,乃至长期“作者不详”。

  但赵元成又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而是有点特殊的那一个。他深受江南先贤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影响,秉持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对所处之时代、所历之事件,如山西起义、清帝逊位、南北和议、宁赣兵变、军界冲突、议会党争、总统选举等等都有着仔细的观察、独立的思考以及翔实的记录,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当代人’笔下的之‘当代史’”。

  以山西起义为例。1911 年,太原起事的前夜,赵元成正依附于为官山西的外祖,就职于太原学务公所,并兼课于中区师范学堂。其所寓外祖衙署距巡抚衙门“不及一里”,因此得以近距离观察了从太原兵变到攻占抚署、建立军政府的全过程。

  如起事之前,太原“自上月得武昌失守消息,银根顿紧,人心惶惧,学生多有请假归者。月初讹言益甚,教会中亦得鄂中警告,省中大吏颇注意及此。会西安兵变,蒲州府驰电告急,始议遣兵往援,而别调大同镇巡防队合一标三营之兵组织省防新军,以驻省填扎为名,实防缓急有变也”。九月初八日,“晨闻枪声,初疑为爆竹,继闻声甚厉,急披衣起,遣仆出询。归报兵变,中心惊骇殊甚,盖不虞变起若是之速也。俄外祖自外来,云顷间出行至抚辕前,见兵士咸荷枪环守,臂系白布。旋闻人言新军作乱,巡抚已遇害,大事去矣。” 义军“既戕巡抚,则攻藩署,围咨议局,胁副议长杜上化为总参谋,又推姚参议为大都督。姚不从,遂拘之,囚藩司王士云方伯庆平于别室。继推一标标统阎锡山为大都督,出示安民,称中华民国军政分府”。

  对于起事后军政府的善后活动,作者则写道:“昨宵兵变纵掠后,侵晓始徐徐回营。军政府乃出示禁止劫掠,嫁其罪于巡防警察,诛数十人,乱始定。贫民乘间检取遗物,多遭惨杀。自是街衢行人禁止携带什物,违者以掠夺论,并禁夜行。”

  至于战乱对于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作者如实勾画道:“(太原)羊市、通顺各街,惟余一片瓦砾映照于夕阳中,野犬三两,迎人乱吠”,祁、太各邑乡镇亦颇遭“蹂躏”。

  “当代史”的书写之外,《赵元成日记》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旧族出身、受过良好教育、长期供职于政府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于革命由略带反感的不知所措到大局已定后的观望拥护,再到社会秩序初步安定后的有限参与之心态转变的绝佳范本。

  初闻武昌变起,作者“只身飘寄,有同萍梗,不觉对此茫茫,百感交集。卧后思之,久不成寐”。而对于太原“兵变”,则不无遗憾地归结为“徒以陆抚莅任伊始,情形隔闳,布置疏略,而姚参议又力言新军程度幼稚,决无他虞。事机舛错,措手不及,以致顷刻之间酿此大变,岂浩劫固关气运耶?抑人谋之不臧耶”?因此一俟乱定,作者即匆匆逃离太原。

  及至抵达北京,听闻中山先生组建临时政府的消息后,作者的态度则有了明显的转变,“今者中山受国民委托,建立中央政府于南京,谋庶政之统一,策共和之进行,民国前途庶有望乎!”但又颇感于盗贼横行,“无以安其故土”,故随亲眷一度寓居沪上。三个多月后方返回故乡常州,并在其师谢观的极力邀约下入常州民政署襄办学务课事。

  “治国”的情怀之外,又一个特殊之处是作者对于“修身齐家”的细节也有着颇多的记载。每卷日记末均附有当年作者和亲朋通信的详细记录,以及全年的个人收支会计录——详细到逐月的收入及每日各项支出用银事项。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

  如此种种,恰如倪春军先生在前言中所言,无疑“都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这段历史的新维度”。

  (《赵元成日记(外一种)》,凤凰出版社2015年5 月出版,定价: 42.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