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汇编历代赋论的价值与意义(上)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版本目录学的思考与实践(下)——...
- 土与火的荣光——读《大元 · 仓:太...
- 辨伪正误 存真求实
- 《 屠隆集》简评
- 史学方法论的时代履迹——读李孝迁...
- 河西北朝石窟研究的新进展——张宝...
- 记《嘉定钱大昕全集》(增订本)的...
- 事事当作第一流——读《恽敬集》
- 明·唐寅《自书词》
- 我与家藏的五部《清经解》——写在...
- 继绝存真 传本扬学——《翁同龢日...
书讯书评
赋论作为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可与诗话、文话、词话、曲话、四六话一起构建起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资料的宝库。诗话、词话和文话均起源于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为诗话之鼻祖,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 1071)致仕退居汝阴时期;第一部词话是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词》,约成于元丰初年;第一部四六话要数王铚的《四六话》,编成于宣和四年( 1122);而今存第一部文话著作当推南宋干道六年(1170)成书的陈骙的《文则》,它是我国最早的辞章学专著,实已不为说部所限了。自此以后,历元明清三代而至于今,汇纂类丛书层出不穷,如诗话有清代何文焕的《历代诗话》( 27 种)、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 29种)和《清诗话》( 43 种),近人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 34种),今人则有吴文治《宋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等。(甚至域外诗话诸如日本、朝鲜诗话也有汇纂之书,如蔡美花、赵季主编的《韩国诗话全编校注》);词话方面则有唐圭璋的《词话丛编》( 1934 年初版60 种,1986 年修订版增补为85 种)、朱崇才的《词话丛编续编》( 38种);文话方面有王水照主编的《历代文话》( 143 种)。即便是在古代文论史上较为晚出的曲话、小说话,也多有汇纂之作,如曲话有蔡毅编着的《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 48种)、俞为民等的《历代曲话汇编》(其中专著近120 种);小说则有丁锡根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黄霖、韩同文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黄清泉主编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録》( 文言笔记小说部分) 等。然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辞赋的偏见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赋话类著作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辞赋研究、辞赋创作和批评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赋论资料整理也出现了徐志啸的《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高光复的《历代赋论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陈良运、王以宪等《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何沛雄的《赋话六种》(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出版社1982 年版),王冠的《赋话广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年版),此外还有单部赋话的校证本,如《雨村赋话校证》(詹杭伦,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3 年版)、《历代赋话校证》(何新文、路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等。在一些赋论的有关著作中,也有零星的赋话出现,如詹杭伦先生《唐宋赋学新论》中有对《声律关键》的整理和校注等。然缘于体例(如校证)和资料收集的不便,至今仍然没有一本集大成的赋论资料汇编,这与辞赋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隆尊地位和当下的研究盛况是极不相称的,由此可见,编纂一部资料翔实的赋话类辑之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
中国古代的赋学批评是伴随着赋学创作而展开,夷考历代赋学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汉代、魏晋六朝、唐宋、元明和清及近代五个时段。
汉代是我国赋论的滥觞期,刘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都发表了极有价值的赋论,如“讽谏说”、“丽则”与“丽淫”辨、“赋迹”与“赋心”说等。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赋学专书,赋论资料主要集中在史书(如《史记》和《汉书》)、子书(如扬雄《法言》)、笔记(归子部“杂家”)及论文书牍(多归集部)中,并不成系统。
魏晋六朝是古代赋论的发展与成熟期,此时的赋论一方面表现出对两汉赋学理论的继承,如对“赋者,古诗之流”的肯定即是如此;另一方面,对赋体的美学特征的描述与探究成为赋学研究的主题。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赋论家和赋论文章,诸如左思的《三都赋序》、皇甫谧的《三都赋序》、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萧统的《文选序》等,但就其理论形态而言,仍然表现为大量的赋序,专门性的赋论文章亦不甚多,多散见于史传、笔记、题跋、书信、碑传之中。刘勰的《文心雕龙 • 诠赋》是此期最为难得的富有理论性与体系性的赋学专书。从历史的纵向考察,魏晋南北朝赋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建安、两晋、南北朝三个发展阶段;从赋论家倾向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流派:即博物浏亮派,以二陆、潘岳等人为主;讽谏征实派,以左思、皇甫谧、挚虞等人为代表;折衷派,以刘勰、萧统为代表。
唐宋两代,由于科举试赋,律赋创作蔚兴,使律赋成为一代之“正典”。赋论由初唐史学家、文学家的反骈逐渐过渡到对赋格、赋法的讨论(当然其中贯穿着试赋与试经义之争)。赋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赋如何写?唐代的赋格、赋谱,宋代秦观的赋论即是以此为生发点的;二是科举试赋的必要性,“赋兼才学”是否是一个真命题,成为赋论家所关注和思考的中心所在。这一时期的专门赋论和赋集并不多,大多集中于史书、诗话、文话、书信、序跋等批评资料中。此期最为重要的赋学现象是出现了一些讨论赋格、赋法的书,如《新唐书 • 艺文志》和《宋史 • 艺文志》著录的即有:张仲素《赋枢》三卷、范传正《赋诀》一卷、浩虚舟《赋门》一卷、白行简《赋要》一卷、纥干俞《赋格》一卷、和凝《赋格》一卷。今惜不存,惟有唐抄本《赋谱》一卷,由日僧带回日本,保存至今。此外还有白居易的《赋赋》、郑起潜的《声律关键》一书,也是讨论赋法与声韵之学,值得重视。
元明两代是赋学的复古期,元代始废科举,后改试古体赋,明代废试赋而改考以八股文。这对于唐宋以来的律赋创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期的赋论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别集中赋论、总集中赋论、诗话中赋论。出现了刘埙、祝尧、李梦阳、吴讷、徐师曾、陈山毓、王世贞、胡应麟、费经虞等重要的赋论家。尤其是祝尧的《古赋辨体》,以选文批评的形式开创了赋学批评的新风气,是《赋谱》、《声律关键》之后一部最为重要的赋学专著,对明清赋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多部赋选集和总集,考诸书目,尚存(或存目)者即有:李鸿辑《赋苑》八卷,施重光辑《赋珍八卷》,袁宏道辑、王三余补《精镌古今丽赋》十卷,周履靖、刘凤、屠隆辑《赋海补遗》三十卷,无名氏辑《赋学剖蒙》二卷,无名式辑《类编古赋》二十五卷等。序跋和选本批评成为此期重要的赋论现象。
清及近代是古典赋学的总结与转型期。赋的编集及评论著作空前增多, 即赋话而言,自李调元《赋话》创制以来,即有浦铣《历代赋话》《复小斋赋话》、王芑孙《读赋卮言》、孙奎《春晖园赋苑卮言》、余炳照《赋学指南》、林联桂《见星庐赋话》、戴纶喆《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等多种。其他专论赋作的也不少,如程廷柞的《骚赋论》、纳兰性德的《赋论》、刘熙载的《艺概 • 赋概》等,古、律争胜,形成了赋学批评的高峰。从时段而言,经历了清初、康雍年间、乾嘉道、同光以降等发展分期;从批评形态而言,则有古律之间的多次争锋。而清代的赋选总数应在五百种以上,大量的书信、序跋、论文书成为清代赋学繁盛的标志。一直到晚清民初,章太炎、刘师培的赋论话语,才开始了赋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传统的赋学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赋学研究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未完待续)
(《历代赋论汇编》(全2 册),孙福轩、韩泉欣编辑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年12月出版,定价15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