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荐《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荐《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 发布时间:2012-6-7 13:49:32   作者:靳 疆 马静怡  

  有人说,“考古学家和其他的专家不同,他们有太多的故事──调查发掘的故事、历史文化民俗的故事、成长的故事、探索的故事、发现的故事、心灵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是关于中国文明与历史过程及知识不断延伸与丰富之链条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中国近百年考古学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资料性,如果让这些宝贵的资料流失,将是学术史的一大损失,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由亲历者著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和自身感受,因其客观生动和较强的资料性意义,一直为出版界和学界推崇。《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以下简称《亲历记》)就是由考古亲历者讲述其寻觅思考的过程,记述考古学家们在接受了一项考古任务后,怎样制订工作方案,如何选择发掘地点,从何处入手寻找迹象,通过哪些因素判断迹象的性质,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等。这些生动的考古案例,不啻是后学者难得的教科书,也是相关发掘报告的有力补充,更是研究陕西考古史的翔实资料。未来考古学研究更发达先进之时,后人能够通过这些叙述寻找更多的信息,或者纠正当时的一些局限认识,其意义是深远的。

  《亲历记》共收录70余篇文章,以亲历者回忆的形式,通过对“过程”的细腻描述,记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建国之初到21世纪初陕西省的40余项重大考古发现过程及作者的感受,具有极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作者中有年至耄耋的陕西第一辈考古学家,也有加入考古队伍不久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多层次、立体地记述了陕西近60年考古重大发现的史实,远自蒙昧时代的氏族部落,到钟鸣鼎食的商周时期、穷兵黩武的大秦帝国,再到休养生息的汉室苑阙和博大精深的大唐盛世,无不囊括。翻开《亲历记》,宛如打开考古人的心扉,倾听他们的喜悦与辛劳,又如翻开一本陕西考古大系,60年陕西考古人的足迹历历在目。

  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先生记述在半坡遗址的发掘中,他一改以往探沟分割式下挖的方法,大面积揭露遗址,使成片的大型房址完整清晰地呈现,得到中科院考古所领导和专家的好评,这种方法也被后来大遗址发掘所借鉴。石先生在文中也检讨了工作中的一些遗憾,譬如,为了解房屋基础结构,对其进行解剖,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毁坏,使后来博物馆展示时难以复原。文中描述与同事发生矛盾、被领导大会批评的情节,颇富时代气息,将读者带回那个年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中。

  中科院考古所的张长寿先生回顾了丰镐周都的调查发掘:当时,工作开展了多年,但大型宫殿遗址始终苦寻无果,后来竟在一次雨后散步时意外找到线索,从而确证了丰镐都城的性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若干年后,著名的秦兵马俑坑也是在农民打井时发现。其实这些蛛丝马迹如果没有执著的追寻者,照样也会稍纵即逝,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能够和古代文明的艺术瑰宝零距离接触,亲眼见证重大发现的历史时刻,接近远祖先民的脉搏,感受他们的喜悦与哀愁、尊荣与卑贱,体会文明起源的星星火花渐成燎原之势之壮观,并将这些先祖的遗产展示复原,考古学家是幸福的,在常人眼里,考古人更是幸运的。但是,为了这份责任和荣誉,考古人付出的艰辛劳动,常人则未必了解。选择了考古,就选择了一种奔波劳累、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亲历记》让考古人自己讲述自己,道出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另一个世界:“往返于远古文明与现实社会之间,游历于上层显贵和下层庶民之间,徘徊于荒冢废墟与艺术殿堂之间”,这是陕西考古人的自我描述。《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让我们惊叹古代文明的伟大和崇高的同时,也能让我们倾听到这些古代文明发现者的声音……

  (《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三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定价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