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南宋元明转型——读史伟《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研究》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见闻广远 融会贯通——凤凰出版社...
- 区域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 学界追思任继愈先生 推出《任继愈宗...
- 叙史与咏怀——台静农先生的中国文...
- 一种读图时代的舞蹈史景观
- 许结:跨世纪的赋学工程
- 《春秋左传校注》出版
- 刀尖上的艺术
- 海外寻踪二十年 黑城艺术续新篇
- 广搜博采集大成 论旨辩讹阐幽微—...
- 《外史》《红楼》深解味 汉卿实甫真...
书讯书评
在传统中国文史研究界,有一种“唐宋转型”说,认为自宋代以后,更准确地说,是自中唐以后,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一次质变。进一步,又一种“(南)宋元明转型”说,将这次质变的时间后移,认为发生在两宋之际,而非唐宋之际。前一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广为流行,迄今未衰。后一说出现稍晚,但也颇历年月(参看[日]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第六章第一节,及Paul Jakov Smith,Richard von Glahn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Harvard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 2003.),却犹未形成比较成熟的解释框架,在这方面,史伟先生新著《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年;以下引述此书内容,仅随文标示页码,不另出注)可谓迈出了一大步。
本书特别关注士阶层的下移走势,这一取向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尽管社会分层以及阶层间流动,在西方社会学中系属显学,但其中的向下流动问题,却始终是研究不足的软肋([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272页)。置身这一背景下,本书注目于向下流动,益发显得难能可贵。
在中国士人研究里,元代向来是最薄弱的一环。比如余英时的名著《士与中国文化》,自先秦纵论至晚清,于元代却付之阙如。文学研究者言及元代,重点多在杂剧,杂剧作者——下层士子中的书会才人,以及作为杂剧描写重要对象的下层士子——吏胥,理所当然获得较多论析。近些年元人诗文研究呈上升态势,上层士子因而也日益得到较充分的讨论。惟独作为下层士人主要构成的游士群体,却少有人重视。最近一些著述使这种现状稍有改变,如申万里《理想、尊严与生存挣扎:元代江南士人与社会综合研究》专辟两章,探析游历元上都、大都的江南儒士群,对后一群体的干谒活动更有详述,但显然还远不是对游士群体的全景描绘。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对于元代下层江湖游士生活与诗歌的总体检视,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空白。
本书具有长程视野,所给出的图景以宋末元初为中心,而又不限于此。著者明言,自己“希望就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史的梳理,以见其渊源流变,所以在具体的论述中,有时可能会越出‘宋元之际’这一时段”(第17 —18 页)。这类“越界”行为,在与后世现象相勾连时,尤能见出其历史解释力。
如著者提及元初因科举废除,致使中下层士子更多专意于游谒,“愈来愈表现出对中央政权的疏离和漠然”(第202 页),即指出自这时起,游谒日渐构成一种较普遍的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模式,纵使后来恢复科考,此种模式依旧行之不衰。流风所被,直到近现代的周树人、周作人兄弟那里,游幕仍不失为一个人生选项(第203 —204 页)。这就把元初废止科举的长期潜在影响,明白揭示了出来。又如著者观察元代诗歌辩体理论,指出其兼包“古、律之辨,正、变之分”(第337 页),即体制辨析与诗史分期两方面。前者“直接促成了明代诗歌辩体理论的成熟和完善”(第293 页),后者则为明人对唐诗的细致分期(以“四唐说”为代表)导夫先路(第319 页);两__者在元人杨士弘所编《唐音》中已然汇流,皆系明诗复古运动之远源(第340 页)。这不啻给明朝诗坛主流动向,提供了一个前代的发生学背景。
当然,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榛莽初辟之作,本书似也存在一些继续精进的空间。但总体而言,此书借助社会学中的分层理论,打通宋、元间朝代限隔,全面研讨宋末元初士阶层走向与诗学流变,为“(南)宋元明转型”说提供了切实的分析角度与工具,不仅具体结论值得关注,而且给我们带来不少方法论的启示。
(《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年8 月出版,定价:49.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