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地域视野下清代诗学的建构——读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一卷)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地域视野下清代诗学的建构——读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一卷) 发布时间:2014-7-10 9:08:01   作者:厉 霞  

  清诗研究,比之唐诗研究,起步既晚,关注亦微。近三十年来,在众多学者呕心沥血的探索下,逐渐获得认可与重视,日益成为“显学”。清诗研究日益臻盛,然迄今仍未见一部胜义叠见的清代诗学史,实属憾事。究其原因,盖缘有清三百年诗学繁荣,诗话即已卷帙浩繁,梳理清代诗学史绝非易事。近阅蒋寅先生《清代诗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览其内容浩博,构建缜密,见解新颖,令人精神一振,不禁有宋儒“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叹。蒋著以地域文化的视野审视清代诗学,结合文学地理生态研究,创造性地展示了清初诗学的独特历史风貌,给清代诗学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学发展到明清时代,地域意识成为影响诗论家思想的重要因素。蒋寅先生敏锐地体察到这一不可忽视的要素,从地域视角解读清代诗学,建构了一幅宏大的清初诗学地域图景:清初诗学大致以华北、江南两地为中心。江南在明亡后名家汇聚,遗民密集,道德上的优越感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使江南诗学文化圈的影响超过华北。江南诗学以钱谦益为领袖,高举“反拟古”的大纛;华北文化圈,王士禛为核心的山左诗人群则承担了诗学的重建,提出“神韵”这一新的审美范畴,以及古诗声调说,堪称清代诗学的发轫。两大中心之外,由顾炎武与关中诗学家互动催生的独立于诗坛边缘的关中诗学,崛兴在理学背景之下;深受湖湘传统影响的王夫之远离中原,不为时风所染,极具独立思想,形成既重视名理之辩而又善于从文学创作的具体经验中提炼理论命题和概念的船山之学;以黄宗羲、吕留良、朱彝尊为首的浙江诗学,自觉地将史学融入到诗学中,更多地通过编纂总集来阐扬自己的诗学观念。蒋著这一格局描绘,还原了清代诗学丰富的历史场景,使我们在时间的维度之外清晰地感受到诗学空间的立体分布。

  当然,从地域视角对清代诗学格局做这样的划分是有其历史根据的。首先,人们很早就已注意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宋代以后,地域观念在诗学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其次,明清时期形成地域特征鲜明的多元文学格局,清代文坛基本是以星罗棋布的地域文学流派群体为单位构成的,如虞山派、岭南三大家、关中三李、浙西六家、娄江十子、辽东三老、吴门七子、越中七子等。这决定着诗学思潮的运动走向。再次,在传统风土论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文学观念和乡邦诗学传统深刻影响着清代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无疑,蒋著建构清初地域诗学图景的尝试是十分成功的,为我们深入认识一代诗学的嬗变与特质提供了重要途径。如指出江、浙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相连,诗学却有明显的区别。吴中诗学包容性很强,多种学说交融,给人个性不鲜明的感觉,缺少整体的特征和明显的倾向性;两浙诗学能顺应时尚而变,却始终坚守自我艺术观念,在黄宗羲、朱彝尊、吕留良等经史学家的推毂下,两浙诗学自觉地融贯史学,形成独具特色的“史家诗学”。诸如此类精彩的论说,都有助于清代诗学的阐释与理论建构。

  一部学术著作,若在视野、方法、材料上有所突破创新,既有裨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进步,亦足以证明其成功。蒋著在视野、方法、材料上多有开拓,其功不言而喻。从蒋著恢弘的气象与广博的征引中,笔者亦能感受其十年辛苦的不同寻常。翻阅《清代诗学史》第一卷,不免意犹未尽,由是期待后续诸卷早日问世。

  (《清代诗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定价:11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