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刘向〈列女传颂图〉研究》述评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刘向〈列女传颂图〉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3-9-26 14:45:46   作者:常宁文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影响了中国社会和女性两千余年,被传统的中国女性奉为圭臬。到了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列女传》在“五四”的巨浪冲击下,直接就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或者对此书不知情或者没有好印象。

  近代以来,一些知名学者如段玉裁、王念孙、黄丕烈、孙诒让、王国维等对《列女传》作过校勘和疏解,但他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编撰及版本的考证、流传。20世纪末开始,有学者对《列女传》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思想、妇女伦理观及史学价值、文学成就等开始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偏重于主题的挖掘,涉足领域不全,不能展现其全貌。尤其是在《列女颂》与《列女图》的研究方面,基本无人涉足。郑先彬先生花费四年时间完成了《刘向〈列女传颂图〉研究》,也让我们有机会能客观公正地看看这本名著。

  《刘向〈列女传颂图〉研究》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上颇费工夫,对《列女传》历史文献细加考证、辨析,条分缕析;对其文本研究,运用义理、训诂、辞章三者结合的方法;对其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其政治、伦理、天人等;文中时见新意。

  首先,此书脉络清晰,层层推进。作者先由宏观开始,从刘向的生平家世入手,通过刘向其他的作品,探讨其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对诸子百家的融合,理清其思想渊源与传承。又从众多的史料切入,详考《列女传》产生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西汉中期的政局,迫使刘向要写出一本规范男女关系、教化女性的范本,可以说,这是一种必然。至于后来愈演愈烈的妇德礼教之风,似乎不能都归之于刘向。章学诚先生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中说:“后世史家所谓列女,则节烈之谓,而刘向所叙,乃罗列之谓也。”

  其二,紧扣文本,比较辨析。作者对《列女传》的材料来源,通过与诸子百家等相关材料的比较,追根溯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同时对《列女传》的编纂方式、版本以及流传情况逐一进行了梳理。从第三章开始,作者着力于《列女传》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的研究,其论述大至西汉上层建筑的总体状况,小至刘向的道德取向,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列女传》的思想内涵。作者以为,刘向的《列女传》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的进步思想,开始有意识地为妇女立传,并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把内容相似的故事编在一起,以“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为题,分门别类地记载妇女们的事迹,全方位地记载了从传说时代到西汉中期社会各阶层的女性事迹,是有其独特价值的。作者还设专章,将《列女传》中的文章分为母亲、妻子、女儿、恶女四种形象,逐篇详加分析,客观全面地展示了这些列女的本相。

  《列女传》在文学方面是很有价值的,程千帆先生评价它“上承史公列传之法,下启唐人小说之风”,是非常恰当的。作者对此颇费了一番思量,将《列女传》置于两汉魏晋的大范围中,由比较而显现《列女传》“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方式、富有典型性和趣味性的主题选材特色、描写记事抒情的文学表现手法等。至于《列女传》的史学价值,作者既肯定了其史料的丰富性、真实性,肯定了对传记体例的继承与创新,也客观地指出了在史料上的不足与缺陷。

  第三,辨疑存真,颂图合一。《列女传》问世后,刘向、刘歆父子在编撰的基础上加了颂、图,故《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列女传颂图》。但是,关于《列女颂》的作者,却一直聚讼纷纭,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考证,从六个方面分析《列女颂》作者为刘向所作无疑;并深入探索了《传》、《颂》、《图》三者关系,得出《颂》与《图》相伴而生,到宋朝蔡骥改编后,《颂》始依附于传文之后的结论,这也是很有价值的。同时作者将颂、图合一,从美术史、传播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刘向《列女图》的创作以及它的教化功能和对后世各种《列女图》创作的影响。

  可以说,《列女传》是中国第一部女性传记、妇女通史,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学术价值。亦如作者所言:“《列女传》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女性作品的典范,这也使它在确立儒家正统女性观方面获得了不可动摇的稳固地位,我们实在不能完全以今天的思想标准去衡量它的是非。”

  (《刘向〈列女传颂图〉研究》,凤凰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定价:4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3年08月)